導語:提到中國歷史上的書院,最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就是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而書院在中國特有的,歷史上是用來接受教育的機構,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是由學者和富商自行籌款組建而成,而歷史上世紀建設有很多著名的書院,那中國較有歷史氛圍的書院都有哪些呢,本文就為大家盤點並簡單介紹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十大書院,看看你去哪裡實地看過吧。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書院

1.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古城南湖畔,應天府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後晉,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慶曆三年改為南京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也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被尊為四大書院之首。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侵,應天府書院毀於戰亂。同時也因南宋偏安,就讀於書院的文人、士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學大盛日時,應天府書院已不如白鹿洞書院,未能扮演文化傳承角色。

應天書院的意義:

應天府書院伴隨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對於北宋的政權鞏固、人才培養和教育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千年來的中華教育史上,其地位沒有能取而代之的。北宋應天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歷來不容輕視。無論《中國書院辭典》、《中國古代書院》、乃至《四庫全書》等國家典集及史書記載,都名列前茅。

2.徂徠書院

位於泰山的徂徠書院曾在中國書院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南宋宰相范成大最早提出了古代四大書院之說“諸郡未命教時,天下書院四:徂徠、金山、嶽麓、石鼓”。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的說法,即起源於此。和泰山徂徠書院有緊密聯繫的當時著名的學者孫復、石介和胡瑗。也就是,當時著名的“宋初三先生”。

徂徠書院的意義:

泰山徂徠書院是北宋初年山東境內最早、最著名的書院。山東徂徠書院,開啟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種積極入世的文化,流動著儒家文化的風骨,它在齊魯文化中,應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有這些,不僅對於中國古代書院史的考察,而且對於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3.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開寶六年(973),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等,曾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左宗棠、曾國藩、郭嵩濤、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仍作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

嶽麓書院的意義:

現在的書院為康熙年間重建。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今天的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遊勝地,更是是整個長沙市的文化視窗和文化名片。

4.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唐代很多高雅之士來此讀書。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曾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第一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籌款建屋,徵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並制定了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自此這個教規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白鹿洞書院的名稱由來:

據傳李渤在此隱居時,曾養一白鹿自娛,因此人們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進去也有數里之遙,真有點入洞之感,所以稱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闢為書館,稱白鹿洞學館。

5.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的中國十大書院之一,這個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時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觀,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的意義:

嵩陽書院為宋代程朱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其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嵩陽書院作為已經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載體,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為歷史紀念碑,其對於現代教育文化的意義也是重大而深遠的。

6.衡陽市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是湖湘文化發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06年~公元820),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是由唐代處士李寬步李泌後始建,北宋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賜額“石鼓書院”,與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稱全國四大書院。是衡州學者講學之所,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石鼓書院的意義:

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七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眾多歷史名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是中國四大書院中創建最早並具有確切史志記載的書院。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和湖湘文化發祥地 ,石鼓書院鼎盛數千年,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較高的地位。

7.無錫市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講學的地方,中國歷史上十大書院之一,後廢。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回響,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和議論國事的輿論中心。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戶曉。

東林書院意義:

東林書院曾激勵過多少知識分子,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發展促進極大。因此傾動朝野,海內一些抱道忤時的士大夫等都仰慕應和,聞風響附,皆以東林為歸,學舍至不能容,一時盛況空前,成為江南人文薈萃的一大區會。

8.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這個坐東北朝西南,院內建築按三軸線布列,主體建築均布列於中軸線上,依次為頭門、載酒亭、載酒堂、正殿、東西兩廡廊,東軸線布列欽帥堂、西軸線布列陳列館;書院四周構築圍牆,頭門前立保護標誌牌。 內部藏有藏有名家字畫400多幅,歷代楹聯13幅,名匾10塊,歷代碑刻13通,明代陶器罐1個,元代石雕人1尊。此外,還有古典和近代圖書資料等。

儋州東坡書院的來歷:

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載酒堂始建,系蘇東坡居儋期間講學會友的場所。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東坡祠,恢復載酒堂舊名。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載酒堂改稱“東坡書院”;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重修東坡書院。

9.麗澤書院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在金華明招山。麗澤書院與嶽麓、白鹿洞、象山並列而稱南宋四大書院,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書院之一。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麗澤諸儒的理學學術活動,貫穿在整個“麗澤”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紹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馬光《切韻指掌圖》至今猶存,是宋版書院的珍本書。

麗澤書院名稱由來:

據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記載:“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後,今市內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另一說認為:“麗澤”之名取於《周易》“兌封”象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意為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

10.茅山書院

茅山書院,又名金山書院,由處士侯遺北宋天聖二年(1024)創建於江蘇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遺憾的是,目前已無歷史遺存,最早的舊院址在江寧府三茅山後側,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遷至金壇縣顧龍山之麓。今日探究茅山書院之興衰,既能體察中國書院歷史的變遷,也可重溫金壇崇文尚學的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