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陝西是在我國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省份,其中省會西安在歷史上更是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陝西省內的博物館中以陝西歷史博物館內的館藏最為豐富,文物價值最高,那這箇中國首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中都存放有哪些驚艷世人的文物寶藏呢,本文就為大家盤點並簡單介紹陝西歷史博物館中的十大絕世珍寶,一起來簡單了解下吧。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十件鎮館之寶

1.鑲金獸首瑪瑙杯

所處時代:唐

出土時間:1970年

唐獸首瑪瑙杯是唐代十大著名玉器之一,於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唐獸首瑪瑙杯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雕刻的細微精確。這件瑪瑙杯就是陝西博物館唯有的兩件不能出境展出的文物之一。同時它也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唐代酒器鑲金獸首瑪瑙杯賞析

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玉師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獸頭,把紋理豎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天衣無縫。整體造型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鑲金,更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2.闕樓圖

所處時代:唐

出土時間:1971年

唐闕樓圖是十大國寶級唐代文物之一,是於1971年在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陝西國寶級文物,闕樓儀仗圖共兩幅,內容相同,分別繪於唐懿德太子墓墓道東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寬976—928cm,揭取時被對應分為多塊。畫面壯闊,人物眾多,以山為背景,繪城牆、闕樓和即將出城的儀仗隊。,其中所描繪的,是非同一般的三出闕,等級最高的一種禮制性建築,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畫面顏色以赭色為主,綠色為輔,紅、黃、青色點綴其間,體現了盛唐時期繪畫技巧的高超水平。

3.舞馬銜杯紋銀壺

所處時代:唐

出土時間:1970年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盛唐著名銀器,出土在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通高18.5厘米。這件仿皮囊形銀壺整體造型仿照騎馬的遊牧民族儲水用的皮囊,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周身看不到焊縫。器腹兩面均錘出一馬銜杯紋,馬頸系飄帶,昂首揚尾,似作舞狀。紋飾鎏金。形制優美,圖案別致,製作精工。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標示了該壺的重量。

舞馬銜杯紋銀壺價值:

鎏金舞馬銜杯紋壺是盛唐時期工藝品的典型代表,這件銀壺的出現,正是唐代漢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顯證。

4.皇后之璽

所處時代:西漢

出土時間:1968年

西漢皇后之璽是西漢玉器,在陝西省鹹陽市韓家灣公社出土,西漢皇后之璽為正方形,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純淨無瑕,晶瑩潤澤,璽鈕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兇猛,體態矯健,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如果要問這個皇后之璽是誰的,其發現地點距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墓長陵僅1000多米,經考證印的主人即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

皇后之璽的價值:

這方玉印的發現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家級文物、陝西歷史博物館十八件國寶之一。

5.杜虎符

所處時代:戰國

出土時間:1975年

杜虎符是戰國晚期秦國兵符,中國最早的兵符於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杜虎符屬青銅質,虎形,昂首、塌腰、垂尾,頸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凹槽。全符由左右兩半合成,發現的僅左半符,身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

杜虎符的價值:

這個陝西博物館三大“國家寶藏”之一,被認為是研究戰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字以及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

6.鴛鴦蓮瓣紋金碗

所處時代:唐

出土時間:1970年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唐代金器,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兩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承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體現了唐代中西文化的文流融合與唐人的創新精神。

鴛鴦蓮瓣紋金碗價值:

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記載也不多。金碗除了多為皇帝所使用之外,在皇親貴戚舉行的一些重大活動中也有使用,一般用來作飲酒之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這兩件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僅見的最富麗堂皇的金碗。

7.三彩載樂駱駝俑

所處時代:唐

出土時間:1959年

國家級文物三彩載樂駱駝俑為三彩技樂俑中的罕見珍品。它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它凝固的瞬間,令人遐想無限。樂俑所持樂器基本出自西域,而演奏及舞蹈者皆為漢人。雖說歷經了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已有風化現象,但交錯的紅、綠、白三色之間仍閃耀著昔日的光輝,它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吸引著眾多遊人駐足欣賞。

8.葡萄花紋銀香囊

所處時代:唐

出土時間:1970年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這個外徑4.6厘米,金香盂直徑2.8厘米,鏈長7.5厘米,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整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制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作燃放固體香料之用。

葡萄鳥紋銀香囊的意義: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具有華麗精美的時代審美特點,體現了開放的唐代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是發現直徑最大的一件。葡萄是從西域引進中國的,可見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一種外來文化,是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結果。

9.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所處時代:西漢

出土時間:1981年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是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從葬坑的陝西歷史博物館裡十件國家級文物之一,通高58厘米,口徑9厘米,這件熏爐為青銅質地,通體鎏金鎏銀。。熏爐為博山形,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文物小故事:

我國自古就有薰香習慣,戰國時期人們就在室內放置薰爐焚燒香草淨化環境。漢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用這樣的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煙火氣不大,香味濃郁,放置在博山爐里冉冉升騰,就像進入了飄渺的仙境,博山爐因而在漢代廣為流傳。

10.青釉提梁倒灌壺

所處時代:五代時期

出土時間:1968年

青釉提梁倒灌壺為五代時期的文物,出土於陝西省彬縣,高18.3厘米, 腹徑14.3 厘米, 足徑8.7厘米。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鳳凰作提梁,獅子當流,想像豐富,神態生動。腹部滿刻四朵盛開的纏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圓潤,裝飾效果濃郁。梅花形注水口設於壺底中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灌水時將壺倒置,待盛滿後,將壺放正,滴水不漏,是“倒而不漏”的神奇國瓷。釉面瑩潤,造型獨特,構圖嚴謹,圖案精美,是耀州窯的代表作品。

青釉提梁倒灌壺設計原理:

設計之巧、設計機關就在於壺底。壺底有個梅花孔,水由此倒入,充滿壺身,直到水從獅子壺口溢出,此壺才算裝滿,翻轉壺身,不需加塞,壺底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