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墓,至今仍為完全發掘出來,人們在挖掘秦陵的過程之中也發現了許多當時的相關遺蹟,其中在秦陵附近的一個刑徒墓中發現了不少類似於墓誌的銘文,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墓誌,那么接下來TOP10排行榜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墓誌吧!

中國最早的墓誌

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考古隊在修復臨潼縣趙背戶村的秦陵的刑徒墓中,發現了18個繩紋板瓦殘片,其上刻有姓名和籍貫,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墓誌。這些殘瓦雖然只是簡單的記錄了建陵死者的籍貫姓名,但是和後代的墓誌作用,以及埋設的方式都十分接近了,是喪葬制度持續發展的一個產物,並且初步具備標誌死者的性質,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墓誌的發展歷史

墓誌的產生和社會習俗有關,考古證明,在商周時期,墓葬中並無表明墓誌身份姓名的銘刻,因此學者大多是根據陪葬品上的銘文結合文獻來推測墓主身份。直到秦漢時期,開始出現標誌死者身份的風氣,但這時並無古代器物。後來在秦陵刑徒墓中發現繩紋板瓦墓誌,才正式確定墓誌的出現。三國時期,曹操提倡儉樸、薄葬,嚴禁為個人樹碑立傳,因此士大夫階層便將死者生平鐫刻於一個小的石面上,並放置在棺中隨葬,因有的墓誌用韻語結尾的稱“銘”,所以也稱“墓志銘”。墓誌的書法也往往能夠體現當時的書法水平,就有較高藝術價值。

墓誌的內容

在最開始的時候,墓誌只有姓名籍貫,然而隨著喪葬文化的發展,墓誌逐漸變長。古代墓誌分為“志”和“銘”,一般是記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其中志多用散文撰寫,主要記敘死者生平和籍貫姓名等信息,而銘則使用韻文概括全篇,大多是原來讚揚死者的功業成就的,也是表悼念和安慰的。墓志銘通常以概括性和獨創性為主,語言溫和、文字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