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故宮博物館是一個內部藏有超69萬件文物,於1965年正式投用,總占地面積超16萬平方米的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而這個其中藏有眾多中國稀世珍品的博物館,也是中國僅有的三大故宮之一,其中經歷過多次擴建修繕,那台北故宮最精美的文物有哪些,台灣故宮博物院有多少國寶,TOP10排行榜就為大家盤點並介紹台灣故宮博物院十大珍寶。

台灣故宮十大稀世珍寶

1.毛公鼎

1843年,毛公鼎在陝西岐山被發現,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被譽為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鼎的尺寸為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公斤。銘文長達五百字,是現存青銅器中最長的一篇。毛公鼎整體造型穩重厚實,裝飾簡單古雅,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它是西周晚期鼎從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毛公鼎的珍貴价值和獨特性使其成為博物院的重要藏品。

2.翠玉白菜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是清朝玉雕技術的巔峰之作,非常有名。它是一塊難得的翡翠美玉,長18.7厘米,寬9.1厘米,高5.07厘米。翠玉白菜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由整塊半白半綠的翠玉巧妙地雕刻而成。綠色部分雕琢成菜葉,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幫。此外,在綠色最濃的部分還有兩隻昆蟲,分別是螽斯和蝗蟲,寓意多子多孫。這個翠玉白菜是非常珍貴的傳世之寶,與毛公鼎和東坡肉石並稱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鎮館之寶。

3.東坡肉石

東坡肉石是中國四大奇石之一,是一塊天然的玉石,沒有經過雕刻。它的尺寸為高5.73公分,寬6.6公分。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它與玉白菜、毛公鼎一起被稱為三大鎮館之寶。東坡肉石的色澤和紋理都是天然形成的,看起來像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連豬肉皮上的毛孔都能看見。因此,它被認為是真正的人間極品,價值連城。

4.快雪時晴帖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創作的《快雪時晴帖》是一件珍貴的行書書法作品,目前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表達了作者在初次大雪後晴朗的天氣中,以愉悅的心情向親朋好友問候。這幅作品的筆法圓潤古雅,每一筆都顯得十分認真,每一個字都能體現出悠閒逸豫的意境。因此,它被譽為“二十八驪珠”和世界上最好的法書之一。它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認為是“三希”中的首要之作。

5.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黃公望創作的紙本水墨畫,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這幅畫分為前後兩卷,前半卷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畫以富春江為背景,運用墨色淡雅,山水布置得當,墨色變化豐富,被譽為“畫中之蘭亭”。這幅畫被視為國寶級文物。

6.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並被認為是國寶級文物。該水仙盆具有獨特的規格和重量,其通體覆蓋著均勻潤澤的天青釉,底部和邊緣展現出淡碧色和淺粉色,在底部還可見到六個細支釘痕,胎色略帶米黃。整個器物的釉面寧靜明亮,沒有任何紋片,據考證,這是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

7.散氏盤

陝西寶雞出土的散氏盤是清代的瑰寶之一,被稱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在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它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有著圓形的外形和淺腹的設計,還有兩個附耳和高圈足。盤上刻有夔紋和獸面紋,底部還有19行、357字的銘文,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盤的尺寸為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這件器物在博物院中是非常重要的鎮館之寶。

8.祭侄文稿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幅珍貴的行書書法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這幅作品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作品形式寬長,縱筆豪放,一氣呵成。它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一起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也被認為是行書的第二位。

9.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貼》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鎮館之寶。這幅書法作品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全文共129字,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蘇軾的書法起伏有致,光彩照人,氣勢奔放,沒有荒率之筆。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起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10.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的代表作,被譽為宋畫第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描繪了北方地區典型的景色,給人一種雄壯的感覺。畫面中的巨峰矗立,幾乎充滿整個畫面,頂部的雜樹茂密,瀑布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有巨石縱橫,使得整個作品錯綜複雜,成功地表現出北方山脈的特色,被稱為“與山傳神”。這幅畫以墨筆勾勒出山的輪廓,給人一種力量和美感。畫家通過精湛的技巧,創造出山水之美,使觀者欣賞到大自然的壯麗和神秘。這幅畫是范寬的傑作,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珍品,值得珍藏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