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館是位於湖南長沙開福區,館內藏有超18萬件文物,其中主要陳列這馬王堆漢墓和三湘歷史文化等文物,並且在上周青銅器、書畫、近現代文物方面頗具特色,那湖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湖南省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有哪些,TOP10排行榜就為大家盤點並介紹湖南省博物館最有名的文物排名前十。

湖南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素紗禪衣

素紗襌衣是一件西漢時期的服裝,它以輕薄而聞名。這件衣服由素紗和蠶絲製成,沒有襯裡和顏色,織作精美,重量只有49克。它被用作夏季穿著,提供涼爽和舒適的感覺。素紗襌衣因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輕盈的特點而備受讚譽,代表了西漢時期紡織技術的高水平。目前,它保藏在湖南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和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這件衣服的發現和研究對於了解漢代紡織技術和服裝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T型帛畫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是一幅具有裝飾和表現功能的彩繪帛畫。以“T”型整體形狀呈現,由三塊棕色細絹拼接而成。最初被認為是喪葬儀式中用作“遣車”先導的幡。作為國內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之一,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能夠展示古代繪畫技法和題材的豐富多樣性。T型帛畫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並禁止出國(境)展覽。

3.大禾方鼎

大禾方鼎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銅器,高約38.5厘米,顏色碧綠,鼎身四周有棱飾,裝飾著人面紋和獸面紋。作為容器,它可能用於祭祀和宴會等場合,可以用來烹煮、貯存和供奉食物。它是中國銅器製作史上的傑作之一,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銅器的藝術水平和鑄造技術。對於研究商代社會、宗教信仰和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禾方鼎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和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

4.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帛畫是一件長31.2厘米寬23.2厘米的彩繪帛畫,描繪了龍和鳳的動態形象以及人物的靜態肖像。它使用了工筆繪畫的表達手法,呈現出了宏大的氣勢和神秘的意象。這幅帛畫的出土為研究戰國時期繪畫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展示了當時繪畫技法和風格的特點。作為國寶級文物,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目前,該帛畫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並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5.人物御龍帛畫

湖南長沙子彈庫1號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是一幅長37.5厘米、寬28厘米的彩繪帛畫。它以精細的線條和色彩展現了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細膩而生動。作為裝飾和表現的藝術品,御龍帛畫展示了戰國時期的繪畫藝術,表達了古代神話中人與龍之間的關係。此外,它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人物肖像帛畫之一,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這幅帛畫代表了先秦繪畫藝術的成就,對於研究古代繪畫技法和題材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它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作為國寶級文物和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備受珍視和保護。

6.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是西漢時期的文物,由四層套棺組成,其中木棺上的漆畫精美絕倫。它的用途是安置和保護墓主人的遺體和陪葬品,展示了當時的漆器工藝和繪畫技巧。這件國寶級文物為研究西漢的墓葬文化和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並反映了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水平。關於它的出土也引發了一些傳說和故事,豐富了人們對它的興趣。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經常參加博物館的展覽,但禁止出國展覽。因此,國內展覽是人們了解和欣賞它的主要途徑。

7.皿天全方罍

皿天全方罍是一件商代青銅器,高84.8厘米,以雲雷紋為底,上有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它的器蓋上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銘文,器身則為“皿父乍尊彝”五字銘文。作為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之作,它可能用於祭祀和宴會等特殊場合。被譽為“方罍之王”,它展示了商朝時期的工藝水平和審美風格。皿天全方罍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反映了商代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和祭祀文化。因其獨特珍貴,也引發了一些傳說和故事。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並經常在展覽中展示,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關注和讚賞。作為中國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使者,它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文物展覽和交流活動。

8.馬王堆漢墓古屍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湖南省長沙市發現的一具完好保存的濕屍,被稱為辛追夫人。這具古屍對醫學研究和考古學研究都有重要意義。它提供了古代人類的生理特徵、疾病和醫學知識的範本,同時也是關於古代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實物證據。馬王堆漢墓古屍被視為中國的國之瑰寶,享有盛譽。它現在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館,並經常在展覽中展示。由於其特殊的保存狀態和重要的歷史意義,它備受珍視和保護。

9.黃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

黃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是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西漢時期文物。這件華麗綿袍使用黃紗為底布,印花和彩繪裝飾其表面,展現了漢代婦女的時尚品味和紡織工藝水平。它可能在宴會、婚禮等重要場合中使用,反映了婦女的身份地位。作為中國古代彩繪工藝中的珍品,黃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它展示了漢代時尚風格和紡織技術,以及古代印染加工的高超水平,對研究古代紡織和服飾文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綿袍現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並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作為國寶級文物之一,它常常在博物館展覽中展示,供觀眾欣賞和研究。

10.唐摹絹本《蘭亭序》卷

《蘭亭序》卷是一卷65.6厘米長,24.5厘米寬的黃絹手卷。上面有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的墨寶題字,以及明代書畫鑑賞家項元汴的收藏印章。雖然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其優美流暢的書法風格被認為是唐代初期重要的書法作品。這卷《蘭亭序》卷作為珍貴的書法作品,主要用於欣賞和研究。它展示了唐代初期書法的風采和藝術特色,是中國書法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見證。儘管不是褚遂良的摹本,這卷《蘭亭序》卷作為唐代初期的書法作品能夠保存至今十分不易。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有助於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演變和發展。這卷《蘭亭序》卷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是國寶級文物之一,備受珍視和保護。它經常在博物館的展覽中展示,供觀眾欣賞和學習。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