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銅鼓,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樂器——汨羅大鼓,畢竟它重達498公斤,其他樂器難以匹敵。而在我國雲南,有一個名叫萬家壩的銅鼓也被列入世界之最,那么接下來TOP10排行榜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萬家壩銅鼓吧!

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鼓

在1975年,位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萬家壩古墓群的考古發掘揭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鼓,也就是萬家壩銅鼓。其銅鼓具有釜狀鼓身,煙痕斑斑的外皮。經過碳14年代測定,證實該銅鼓誕生於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初期,是我國西南濮族人民鑄造和使用的最早期圓墩型單面銅鼓。此類銅鼓命名為萬家壩型,以此地出土的銅鼓為代表,其主要特徵是鼓面小巧,鼓身膨大,鼓腳短小,外形扁平;器壁厚實,表面粗糙,有些整體無紋,有些則裝飾有簡樸的圖案,盛行於春秋至戰國時期。

萬家壩銅鼓的作用

考古數據表明,銅鼓起源於銅釜,隨社會進步,其功能轉變為音樂器具,祭祀用具,且被族長用以集結部落。"擊鼓山林,群蠻畢集"一詞恰好描述了此情形。隨後,銅鼓演變為奴隸主貴族展示財富和權力的重要物件。由於銅鼓的集結、召喚功能和社會地位象徵,整個社會視其為珍寶。奴隸主們為集得銅鼓不惜耗費大量財富,甚至亡後也會準備大量銅鼓陪葬。

銅鼓的意義與歷史

在我國古代,銅鼓是一種具有重要社會和文化價值的打擊樂器,後來逐漸成為了權力和財富的標誌。這種銅器不僅被賦予了神聖的地位,而且作為珍貴的禮品使用。銅鼓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明清時期都有製造,但漢代的製作工藝最為精緻,樣式也最豐富。根據銅鼓的流行地區和樣式,主要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類別。滇系銅鼓較小,花紋以單弦分暈為主,形成各種大小和寬窄變化的環形圖案;粵系銅鼓則較高大,鼓面常有立體青蛙浮雕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