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是古代的一種書籍,主要是用竹簡和木片製成,在發現紙之前,它就是我國書籍的主要形式,而在我國長沙走馬樓遺蹟之中就出土了不少的簡牘,那么接下來TOP10排行榜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它吧!

世界上最多的簡牘出土地

在1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的考古挖掘取得了顯著成果,發現了10餘萬片三國吳國時期的簡牘,是世界上最多的簡牘出土地。這些簡牘包含了從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所有的年份,並以木簡、竹簡、木牘、簽牌和封檢等形式存在。簡牘的顏色、尺寸和字型各異,內容覆蓋了經濟、司法、人口統計、財務和身份方面的信息。此次發現的文字材料總量超過了全國曆年的簡牘總和,堪稱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對於研究三國吳國的社會經濟歷史極有價值。如今這些簡牘被湖南長沙市的文物團隊收藏。

長沙走馬樓簡牘意義

走馬樓吳簡主要包含了各種地方法律文檔,如法庭記錄、戶籍薄、名片、稅收記錄、以及庫存記錄等等。吳簡的書寫形式多樣,包括隸書、楷書、行書,還包括一些漂亮的草書。在中華書法史上,吳簡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此外,走馬樓孫吳簡牘的出土發現為我們深入研究三國吳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及其相關的文獻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證據,走馬樓也被認為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

長沙走馬樓簡牘種類

走馬樓發掘的簡牘形狀各異,書寫工整並滿載各種信息。這些簡牘可以分為五種,如租稅券書類,其中包括田租稅和官府調撥兩類。它們通常用大木簡記錄,字跡分行書寫。券書滿載了孫吳時期租戶向官府繳納的各種稅收詳情。司法文書類簡牘主要記錄了文化和經濟案件審理的詳細內容和相關程式。這類簡牘的特點是上下有編綸痕跡。而長沙郡民簿類簡牘則詳細記載了戶主的姓名、年齡、身體狀況等信息,大多用竹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