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我國古代一個偉大的工程,被認為是世界的奇蹟,因此一直有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說法,因此有許多人會專門千萬北京登長城,但是其時我國的張家口才是現存長城最多的地區,接下來TOP10排行榜網為大家介紹一下張家口的長城。

中國現存長城最多的地方

張家口,位於13個擁有長城的省份中,擁有最豐富的長城遺存,占據河北省長城總長度的2/3,全國明長城的1/6,被譽為“長城博物館”。儘管其長城規模不及北京,但布局複雜錯落,景觀壯麗。歷史上,張家口位於遊牧和農耕文化的交匯處,為防禦遊牧民族入侵,人們早在周赧王時期就在此修建了趙、燕兩座長城,被視為中國最早的長城。據歷史記載,張家口的長城歷經九個朝代修建,各有獨特之處,無論從多樣性還是規模上都無法與之媲美。

張家口名稱由來

明朝初期,多次進行大規模的邊防建設,尤其是在永樂和宣德年間,由於永樂皇帝將都城遷至北京,宣府和大同(合稱宣大)因戰略地位重要被視為邊防重地,張家口由此得名,並提升其戰略地位。張家口位於長城的“口”,表示當時長城經過的自然水口或通道,張家口的“口”特指寧川水口,並且由於長城的建設不能阻止自然水道,所以需要駐紮軍隊保衛。該水口附近有以張姓為人家,所以被命名為“張家口”。在1429年,為了守護“口”,在水口西南方向三里建築了軍堡,又名武城,因為堡守的“口”被稱為“張家口”,所以堡被命名為張家口堡,屬於萬全右衛。

張家口長城特色

張家口長城的建築風貌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包括土夯、石築、土石混築及青磚或石條灰漿砌築等,頂部設計也為尖頂、圓頂、平頂或斜頂,並可容納八人或四馬行進。明朝時期,內側增建了69個武備設施,如鎮城、衛城和堡城等。無論其他地區有什麼,張家口長城均一應俱全,甚至包括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元素,長城的構造變化在所有城市中無人能及。

此外,張家口長城及其附屬建築廣泛分布於該市的15個縣區,這些長城多在古長城基礎上修繕,部分地區甚至有五個朝代的長城疊置。東西向的長城有四道,尤以赤城、崇禮、張北、沽源交界的樺皮嶺處最為奇特,其縱橫交錯、密布層巒的長城形態堪稱一大奇觀。此處還有海拔高達2211米的最高點“龍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