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現和套用對於我國歷史文化和生活等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其中灞橋紙就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紙,那么接下來TOP10排行榜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灞橋紙吧!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灞橋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是西漢時期的文物,因此又被叫做西漢麻紙,最早出土於1957年,出土於西安灞橋磚瓦廠,是推土機從土裡推出的一個陶罐之中發現的,最開始是一個團廢麻絲,有人將其拿回家,稱是“西漢墓”出土的紙,並命名為“灞橋紙”,雖然後來人們並未在此地發現墓葬,但經過化驗,這些古紙確實是麻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此後甘肅天水出現的“放馬灘紙”和敦煌的“麻紙殘頁”等紙類文物。

西漢麻紙的性質爭論

198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認為,陝西“灞橋紙”具備紙的定義,首先它是植物纖維,也是分散再被提純組合而成,具有物理強度和實用性。不過造紙史研究專家陳啟新並不認同這一論據,他認為“打漿”是紙製作的關鍵步驟,而“灞橋紙”並未經過打漿,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紙。此後,有十家機構20多個科學人員對灞橋紙進行檢驗,認為其中的纖維事先經過了舂搗、打漿及抄造工序,所以確實是麻類植物纖維紙。

為何西漢不用紙

西漢時期雖然已經有灞橋紙 這類紙,但是它的表面並不光滑平整,也難以進行書寫,因此人們還是使用以前的竹簡等物。後來,隨著人們對於造紙術的改良,紙張的質量得到提升,成為上層社會的精品紙,但由於造價昂貴,再加上紙張單薄,不具備防潮防蛀的功能,極易損壞,因此人們主要使用的還是竹簡等物,一些重要的資料契約東北刻在鐘鼎之上。直到後來,便宜簡便的黃麻紙的出現,才使得紙張在百姓家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