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十大石油生產國之一,總儲量達37億噸,有著許多的油田油井,其中卓筒井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石油井之一,那么接下來TOP10排行榜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卓筒井吧!

世界石油鑽井之父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掘井歷史文化遺址,卓筒井位於四川蓬溪縣大英,被視為全球深井探鑽的鼻祖和生動的化石,享有“中國古代五大發明”與“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的美譽。卓筒井歸屬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的產物。2006年,此井的“大英井鹽深鑽汲制技藝”被中國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再次確認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卓筒井建築格局

卓筒井區域覆蓋約15平方千米,包含9個灶房及245眼井,各項設施包括井眼、計量缸、儲鹵池、曬鹽壩和灶房等。這一地區象徵著古代勞動者的勤勉和智慧,四川遂寧市大英縣的卓筒井鎮特色之一即為"鑿地植竹"的卓筒井技術,這是研究宋代卓筒井鑽井技術的重要實證來源。卓筒井的發明也涵蓋了許多尖端的鑽井和製鹽技術,如衝擊式鑽井方法、套管隔水法、"圜刃"型鑽頭、鑽井關鍵工具轉槽子、提撈法采鹵和康盆低壓採氣等。

卓筒井歷史沿革

在北宋慶曆年期間(1041-1048年),卓筒井開始在蓬溪縣、大英縣、樂至縣、樂山市等地設立。在民國時期,大英鹽務所成立,監管卓筒井城鎮的108個灶房和1711箇舊井,年產鹽超過4000噸,銷售到金堂、樂至、安岳、大足等地。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於現代化製鹽業的衝擊以及高成本和大工作強度,大量鹽灶被淘汰,80年代末僅剩下9個灶41個鹽井,年產鹽減少到300餘噸。1991年後,四川省鹽務局和原蓬溪縣政府決定保護“大順灶”及其周圍的井眼,其餘8個灶逐漸被荒廢。2019年的調查顯示大英縣卓筒井鎮還保存有245口卓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