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在近日根據自己網站後台數據,統計了書籍的每本評分,評價,統計人數等綜合數據進行綜合考評後,發布了年度讀書榜單,而其中還將書籍進行了細分分類,那2023年最好看的十本紀實文學有哪些,豆瓣高分書籍社會紀實類有哪些,TOP10排行榜就為大家盤點並介紹豆瓣紀實文學作品排行。

豆瓣2023年度社會紀實圖書

1.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上野千鶴子的《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一本探討國家、暴力和性別議題的重要著作。從國際事件到歷史案例,她思考了性別在暴力體系中的作用。她強調了女性主義的核心理念:讓弱者以弱者的姿態得到尊重。這本書被認為是上野千鶴子女性主義理論的經典代表作。它在2022年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譯者為鄒韻和薛梅。書籍的內容總結了作者關於國家、暴力和性別議題的思考,並呼籲人們要逃離暴力,活下去。

2.多談談問題

《多談談問題》是一本關於當代社會問題的圖書,由吳琦撰寫,於2023年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的第33輯《單讀》包括了9篇長訪談,作者邀請了許知遠、郭玉潔、柏琳、楊瀟、曉宇、葉三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從業者,對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提問。這些問題涉及網際網路心理極化、普通人的精神困惑、歷史敘事的濫用、精英教育的不公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同時,這些問題也關注個人如何從最小的單位出發進行重建。在這個“下沉年代”,提出問題被認為是一種維持基本尊嚴的方式。此外,該輯還首次增設了漫畫欄目,通過年輕的漫畫作者們的表達,展現了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體驗。

3.金榜題名之後

《金榜題名之後》是2023年1月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雅君、熊慶年。該書探究了大學生在上大學過程中所面臨的隱性挑戰,主要關注家庭背景對大學生畢業出路的影響以及意義感在職業獲得中的作用。通過深度訪談京滬兩所重點高校的畢業班學生,揭示了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在就業前景上的差距。家庭背景優勢給予了大學生物質和文化上的支持,使得他們更有機會在就業競爭中占據先機;而家境平平者則更容易錯失機會。此外,本書還探討了內化主流價值觀和擴展文化工具箱對幫助大學生獲得出路的重要性。作者從國際社會學家那裡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並深入了解中國農村貧困學生的大學經歷,探尋了價值話語、機會結構和個人動力在社會轉型期中的塑造作用。這本書對中國教育社會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4.將熟悉變成陌生

鮑曼是21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在與記者的長談中,他以"流動的現代性"來描述時代,並深入探討了愛、身份、工作、家庭、幸福等方面的問題。他的思考改變了我們對現代世界的看法,提供了對自身境況的新認知。他總是質疑公認的智慧和常識,讓我們對熟悉的事物產生陌生感。這場最後的對談讓我們更加了解鮑曼的思想和觀點。

5.鹽鎮

易小荷的《鹽鎮》是一本非虛構作品,通過採訪古鎮女性的經歷,講述了她們的故事。這本書在2023年被評為深圳讀書月的“年度十大好書”。書中描述了位於四川西南的鹽業小鎮上女性們看似平靜卻實際上充滿驚心的生活。這些女性們在婚姻、貧困、家庭以及“父權”和“夫權”的壓力下掙扎求生。易小荷選擇了普通的小鎮和普通的女性,通過長達一年的田野調查記錄下她們的生命。這本書展示了城市和鄉鎮兩種不同的中國。在這個時間凝固的小鎮上,我們將看到隱藏在時光中的女性們的人生故事。

6.我,厭男

《我,厭男》是2023年新星出版社推出的一本書。在女性發聲關於性別歧視、性暴力等問題時,總會遭到“你是不是厭男?”的指責。但是,這個短語真的如此含義嗎?《我,厭男》通過發聲來探究厭男背後的心理文化機制和社會背景,指出厭男和厭女之間存在天壤之別。厭男並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性別歧視的回應,是對男性特權的憤怒。它呼籲女性解放自己,關注女性憤怒所能帶來的政治團結與女性情誼。這本小書只有104頁,卻蘊含巨大的能量。作者波利娜通過結合日常生活和實際數據,揭露男性特權,呼籲改變厭女現狀。這是一部引人深思,振聾發聵的作品。

7.克拉克森的農場

傑里米·克拉克森的農場經歷了一系列的挑戰,包括天氣、疫情等。然而,儘管他淨賺了144英鎊,但他從來沒有想到他可以從農場中獲得如此純粹的快樂。這本書是他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這一年農場生活的故事。

8.快樂上等

《快樂上等:女性怎樣自在地活》是一本關於女性自由的圖書,作者是上野千鶴子和湯山玲子。長久以來,女性都被困在結婚生子的觀念中,即使解脫出來,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兩位作者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社會現實,討論了文化資本、女性主義、性和老齡化等多個主題,並分享了超強的“生存技巧”。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女性不應設限,仍然能夠擁有美好的未來。

9.育兒放棄

《育兒放棄:被困住的母親與被忽視的女兒》是杉山春所著的一本紀實文學作品,描述了2000年12月10日日本愛知縣發生的一起女童死亡案件。該案引起了日本社會的震驚,作者歷時三年半進行了多次採訪與調查,還原了案件的全過程,並深刻探討了背後的個人與社會深層原因。這本書聚焦於日本的“育兒放棄”現象,通過真奈之死呈現了三代女性生存狀況的集中展示,揭示了現代社會育兒環境引發的悲劇。在書中,讀者可以了解當一個女孩成為母親後可能會面臨的困境,同時也反映了性別不平等社會中每個女兒和母親內心真實而隱秘的痛苦。

10.工廠日記

《工廠日記》是一本記錄西蒙娜·薇依在工廠工作經歷的書籍,作者是一位法國哲學教師。為了體驗被壓迫者的感受並追求自由社會,她在1934年12月辭去教職進入工廠。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她扮演了切割工、包裝工和銑床工的角色,經歷了疾病、事故、解僱等磨難,遭受了服從、羞辱和不公的對待。這些殘酷的經歷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廠日記》記錄了她的觀察、遭遇、工作時間、收入以及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時也包含了她對這段經歷的哲學和道德的思考。這本書真實地展現了薇依對現實的關注和她站在勞動者一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