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捕獲罕見鱘鰉:曾經是恐龍的鄰居 450斤賣出這個價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訊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據了解,10日中午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漁民周某、張某報警稱:他們在撫遠市通江鄉小河子村捕魚作業時捕獲一條長達300厘米、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轄區邊防派出所官兵趕到現場後幫助漁民把這條鱘鰉魚妥善安置在了岸邊的深水區。

/img/e/eca/cGcq5SMtAjS0QTS1ATMvITM1AzNx8yZtlGbsF2LzRWYvxGc19SbvNmLzITMihGcuc3d39yL6MHc0RHa.jpg

記者從佳木斯邊防部門了解到,鱘鰉魚學名達氏鰉,系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是中國淡水魚類中體重最大的魚類,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流域。撫遠、同江是達氏鰉的主要產地,但由於水質的變化和過度捕撈等原因,野生鰉魚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曾經是恐龍的鄰居 450斤賣出這個價

漁民周某告訴中新網記者:“捕到這么罕見大魚他感到非常驚喜,捕撈上岸後以86000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據了解,此次被捕獲的鱘鰉魚也是撫遠地區今年捕撈的最大的一條鱘鰉魚。

遠古活化石生物恐龍鄰居:仙女蝦

9月6日訊息,萬類霜天競自由,這個世界上還存在一些古老的物種,它們在億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以地球上,是地球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同樣,也是我們了解遠古時期的活化石!

滄州驚現仙女蝦 曾和恐龍同居地球

村民杜亞紅告訴筆者,他們在雨澇的玉米地中作業時,發現了這種外形像蝦的生物。它長約1.5厘米左右,黑色的雙眼突出長在頭的兩邊,尾部像一把紅色的小剪刀,全身呈半透明狀,雄蝦頭頂長有兩根長長的觸鬚,雌蝦可以清晰的看到尾部上方的卵囊內包裹有大量的卵。最與眾不同的是,這種生物在水中以“仰泳”的姿勢遊動,肚皮朝天,靠身體兩側十幾對毛絨絨的小爪子撥動前行。

據了解,仙女蝦學名“枝額蟲”,屬於“釵額蟲科”的一種水生動物,因其仰泳姿勢似“飛天仙女”而得名“仙女蝦”,該物種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在乾涸的湖底,它們可以忍受幾年的高溫烘烤與冰凍土壤考驗,而仙女蝦的卵可以存活上千萬年,一旦遇到豐富降雨,卵就可以孵化出殼,獲得新生。

近日,滄州驚現仙女蝦的訊息在網上熱傳,引起討論。

據悉,仙女蝦因為外形非常優美才得此名,兩億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幾乎和恐龍的時代相同,也屬於“活化石”一樣的生物,因為仙女蝦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所以僅能活2到3個月左右,但它們的卵卻非常神奇,可以活到上千萬年。

據報導,滄州村民是在農作時,發現了這個生物。它們的雙眼成黑色,在頭的兩側,並且渾身都是淺綠色,尾部是分叉的,呈現紅色,像一把小剪刀似得,體長大概1.5厘米左右,而且它們與普通的蝦子不同,是肚皮向上遊動,很是讓人驚奇。 村民們在網上經過了反覆的比較以後,發現該生物與仙女蝦幾乎一模一樣,但目前,還需經過專家的進一步鑑定。

早在一年前,就有四川彭州市民發現仙女蝦,並拿去給專家鑑定。當時,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就確認這個物種是“仙女蝦”。

據趙力介紹,該種是平時不易見到的季節性水生甲殼動物,有兩億多年歷史。在經歷那么多年後,它們的外觀幾乎沒有變化,至今仍保存三疊紀時原始的長相。

這一發現不禁令人驚詫,難道史前動物乘坐“時光機”穿越而來?

遇見生活在現代的史前動物並非新鮮事,演化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將這些在演化上十分保守的現生生物稱為“活化石”。

現在最常見卻被人們忽視的“活化石”之一,就是蟑螂。要知道,蟑螂起源於3.5億年前的石炭紀。這一結論由一位美國科學家通過在美國俄亥俄州東部一個煤礦里發現的一塊大約3億年前的完整的蟑螂化石推測得來。

與恐龍相比,蟑螂是更早的地球定居者,甚至要先於恐龍數百萬年出現在地球上。不過現在,恐龍已經滅絕,而蟑螂依然活躍。而且,不論在含煤地層保存或在琥珀中發現的蟑螂其形態與今天生活在我們家櫥櫃中的蟑螂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仙女蝦也是如此,歷經幾億年,外觀變化卻不大。此次出現吸引眾人眼球的仙女蝦屬於甲殼動物鰓足綱中的一個目,稱為無甲目。“無甲目十分古老,起源的時間比蟑螂更早,在寒武紀晚期就已出現,在我國古老地層也十分常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學研究員陳均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近代分類學中,分類系統包括七個主要級別,即界、門、綱、目、科、屬、種。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納為屬,近緣的屬歸納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按照分類學,“仙女蝦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無甲目生物,也是這類生物的俗稱。其實,我國對鰓足綱無甲目的研究開始比較早,沈嘉瑞先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發表。

中國的恐龍:祿豐龍和它的鄰居們(組圖)

恐龍是一類迷人的動物,自1892年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1784—1856)第一次科學描述這些奇特的動物開始,巨大的恐龍化石模型就成為博物館裡最受寵愛的展品,而各種恐龍玩具和書籍也是孩子們喜歡的收藏。它們或大或小,或兇殘無比或溫柔可愛,都是這么的吸引人,而我們認為的大部分恐龍,比如:暴龍(Tyrannosaurus),梁龍(Diplodocus),三角龍(Triceratops)等主要都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所以我一直想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身邊的恐龍,中國的恐龍:祿豐龍(Lufengosaurus),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許氏祿豐龍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什麼是恐龍。也許很多人都覺得恐龍是巨大的長脖子的蜥蜴或者鱷魚。但是事實上,雖然恐龍和蜥蜴或者鱷魚都屬於爬行綱(Sauropsida or Reptilia)雙孔亞綱(Diapsida),它們都具有兩對顳孔。但是並不是特別的接近,恐龍和鱷魚屬於初龍類(Archosauria),而蜥蜴屬於鱗龍類(Lepidosauromorpha),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初龍類的牙齒是槽生齒,並且具有眶前孔(Preorbital fenestrae),外下頜孔(Mandibular fenestrae)和第四轉子。

而鱷魚和恐龍分別屬於初龍類的嵌踝類(Crurotarsi)和鳥頸類(Ornithodira),它們的區別在於後肢跗骨的結構:嵌踝類的距骨嵌入跟骨的距骨凹里;而鳥頸類的跗骨是由大型的距骨和很小的跟骨構成的,可以讓踝關節形成一個簡單的鉸鏈結構,這一結構有利於動物四肢的直立。

恐龍的特徵還包括肱骨有一個長而低矮的三角肌嵴(Deltopectoral crest);腸骨後突;脛骨遠端寬廣;距骨有發達的上升突。而且大部分恐龍都有細長的肩胛骨,三個以上的薦椎和髖臼孔。不過對於一般的大眾可以簡單的說,恐龍和大部分爬行動物的區別是恐龍是直立的,而不是像大部分爬行動物一樣匍匐爬行的。

如果說到中國的恐龍,那就不能不說雲南的下祿豐組(Lower Lufeng Formation),這套地層屬於下侏羅統,也就是說它所包含的動物化石是早侏羅世的;不過,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C. C. Young or Yang Zhong-Jian,1897—1979,字克強)先生最初因為在下祿豐組發現的各種恐龍比如祿豐龍,比較類似在德國晚三疊世地層發現的板龍,所以把下祿豐組的時代定為晚三疊世,但是最近的研究都表明下祿豐組的時代應該是早侏羅世,不過我們沒必要嘲笑前人的錯誤,因為這些錯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材料不足和認識的局限性,誰能保證我們說的就不會錯呢?

在下祿豐組發現了大量珍貴的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屬於三列齒獸科(Tritylodontidae)的卞氏獸(Bienotherium),雲南獸(Yunnanodon or "Yunnania"),滇中獸(Diazhongia)和祿豐獸(Lufengia),三錐齒獸類(Tricondonta)的中國錐齒獸(Sinoconodon)和摩爾根錐齒獸(Morganucodon)以及多種鱷類,不過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各種恐龍,特別是蜥臀目(Saurischia)恐龍的化石,所以楊鍾健把這一動物群命名為“祿豐蜥龍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