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五大草包將軍:

1, 李廣利(西漢)

俗話說,一個將軍打敗仗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打敗仗,李廣利身為漢武帝統治後半段的最高軍事統帥,居然能夠完成這個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實在讓人“佩服萬分”。

李廣利, 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劉髆)的舅舅。雖然同為外戚,可李廣利比起之前的衛青霍去病卻差了十萬八千里。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外戚統帥橫掃漠北,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大概是受了衛霍二將軍橫掃千里的鼓舞,漢武帝在其晚年似乎患上了“外戚依賴症。”似乎認為只有外戚才是最好的統兵大員,同為漢武帝大舅子的李廣利就這樣平步青雲,在衛青去世後接替了大將軍的職務,而他面臨的是比衛青好的多的形勢:強大的匈奴早已經威風不再,西域的小國更實力有限,以漢朝強大的軍力和國力,放在他手上不是指哪打哪嗎?可問題是:李廣利實在不是這塊料。在這個歷史時刻,李廣利這位庸才粉墨登場,差點把漢匈戰爭的大好格局都賠進去。

二征大宛,李廣利率六萬大軍出塞,屢戰屢敗,雖最後勉強迫使大宛投降,可漢軍的損失居然高達六分之五,這樣的“勝仗”居然還未讓漢武帝清醒。之後三征匈奴之戰,漢武帝壯志滿懷,一心要把匈奴趕盡殺絕,可李廣利實在讓他失望了。第一次征匈奴,李廣利率三萬大軍在天山大戰右賢王,先勝後敗,被匈奴人重重圍困,險些腦袋搬家。比起霍去病一萬鐵騎橫掃河西的壯舉,李廣利真該慚愧到家。不過這次畢竟面對匈奴優勢兵力,還算情有可原,第二次征匈奴,漢武帝動了血本,把二十一萬大軍交給李廣利,與匈奴單于10萬大軍在蒙古土拉河血戰,久戰不下後匆忙撤軍,靠著漢朝斷後部隊的殊死奮戰總算全身而退,可這次畢竟還算把部隊完整的帶回來,不算太丟人。第三次征匈奴卻真讓漢朝血本無歸,李廣利率七萬精銳,在內蒙古杭愛山與匈奴決戰,先是打了個開門紅,迫使匈奴撤軍,可之後又被匈奴來了個反包圍,七萬大軍全軍覆沒,連李廣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此戰使漢朝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漢武帝不得不下輪台詔,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戰爭。可幸的是,漢朝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匈奴雖然三次挫敗李廣利,卻始終沒有改變漢匈戰爭的大格局。

不但打仗不行,李廣利的人品也著實有問題,此人打仗無謀,為官卻陰狠奸詐,實在是聰明用錯了地方。他在任大將軍期間,勾結丞相劉屈髦,結黨營私,陷害太子,直接造成了漢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作為將軍,他更是忌賢妒能,排斥異己,征匈奴期間,坐視李陵孤軍被圍而不救,斷送了一個名將的前程,而自己最後也兵敗投降,可悲的是當漢奸也沒當好,投降沒多久就被匈奴重臣衛律陷害身死,真箇是幹啥啥不行。如此無德無能之人,竟然把持西漢軍權數十年,實在是漢武帝統治後期的一大敗筆。可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是皇帝的大舅子呢,真箇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2,王玄謨(南北朝—宋)

大詞人辛棄疾在南宋國破山河在的時代里曾悲哀的賦詞感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的正是南朝宋國北伐中原的典故,在南北朝分裂的大格局下,宋國本來是最有希望締造南方統一北方奇蹟的王朝。在經過劉裕和劉義隆兩代帝王勵精圖治以後,南朝宋國國力富庶,兵強馬壯,出現了南北朝時代最好的政治局面---元嘉之治。而北方的鮮卑北魏初步完成了統一,正是立足未穩之時,南朝原本迎來了他們一統中國的最好時機,連南朝當政的宋文帝也憧憬起“封狼居胥”的偉業了,只可惜將熊熊一窩,一個叫王玄謨的庸將橫空出世,最終締造了“贏得倉皇北顧”的滑稽結局。

王玄謨出身南朝世家大族,字彥德,太原祁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北韓卑燕國的大將,可謂是將門之後了。說起來,王玄謨的優點也是不少的,比如說他善談吐,能說會道,宋武帝劉裕就是在與他交談後大為讚賞,從此大加提拔。而且他的人品也不壞,甚至剛直敢言,在後來劉宋暴君亂政,大殺宗室的時候,正是他直言抗爭,才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事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有理想的人,在南朝世族滿足偏安的情況下,他是堅定的主戰派,就是他鼓動宋文帝“封狼居胥”,終於激起這位君王熱血滿腔的夢想。只可惜,能說的未必會做事,品德好未必能力強,志大更有可能才疏,王玄謨在劉宋北伐時候的拙劣表現就是證明。

公元450年,剛剛結束了對北朝漢族世家大清洗的北魏太武帝舉兵南征,宋軍在彭城嚴防死守,硬是擋住了魏軍的鐵騎。大好形勢下,宋朝終於在七月舉兵北伐,兵分兩路殺入北方大地,當時,北魏因持續的民族壓迫,已經民怨沸騰,中原百姓紛紛起兵,組成義師聲援南朝北伐軍。王玄謨作為大將隨東路軍經黃河入山東,一路連下數城,可謂勢如破竹。然而就在大好形勢下,王玄謨的拙劣表現開始了,先是他對歸附過來的中原義軍非常不信任,不但肆意拆散,更在占領區橫徵暴斂,使宋軍大失民心。然後在事關北伐戰局的滑台之戰中,面對這個本可輕易攻克的小城,王玄謨卻因貪圖城中財物而禁止使用各種攻城器械,結果圍城200多天卻始終不能拿下,反而給北魏贏得了集結兵力反撲的時間。事情到了這步還不算太壞,如果宋軍穩打穩紮,即使不能擊敗魏軍,做到全身而退也不困難,可王玄謨在迎戰北魏增援部隊的時候,被北魏軍浩大的聲勢嚇破了膽,直接發揮了其另一大特長---跑。丟下前線的數萬軍民倉皇南逃。導致喪失主將的宋軍即刻陷入到北魏鐵騎的包圍中,最終被打得全軍覆沒。此戰也成為元嘉北伐的轉折點,本來之前宋朝西路軍在河南連戰連捷,東路軍雖面臨北魏增援部隊,可依然是個相持局面,北伐形勢原本大好,可滑台一敗,東路軍全玩完,西路軍獨木難支被迫撤退,北魏居然趁勢殺入南朝境內,兵逼長江,若非藏質,沈璞等一批名將殊死奮戰,阻擋北魏騎兵南下,劉宋王朝估計也得落個二世而亡的結局,這一切的一切,竟全因王玄謨一而在再再而三的愚蠢表現而造成的連鎖反應。若不是日後王玄謨對劉宋王朝忠心耿耿,真懷疑他是北魏派過來的內應。在劉宋北伐失敗後,鮮卑人漸漸穩固了他們在北方的統治,後任的鮮卑帝王以漸進式的漢化政策,逐漸贏得了中原百姓的民心,南朝統一中國的最好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

不過話說回來,元嘉敗後,王玄謨在劉宋朝廷里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他整治南方僑置郡縣,減輕百姓負擔,更阻止了劉宋末代暴君的一些暴行,著實還是幹了不少好事,史書上說他剛直嚴正,還是個堅持原則的能臣,只可惜術業有專攻,統兵打仗實在不是他的所長。最終讓南朝喪失的最好的收復中原的機會。不過或許因為滑台之敗是王家抹不去的恥辱,之後王玄謨的家族肯定是加強了子女的教育工作,出了不少能人,後代里不僅有王維這樣的大詩人,還出了一位在盛唐時代打遍吐蕃突厥無敵手的常勝將軍---王忠嗣。

3, 鮮于仲通(唐朝)

把鮮于仲通列入十大草包將軍的名錄里,筆者個人都感覺有些不好意思,說實話,他是個草包不假,可把他算做將軍,實在真是勉強的很。不是因為他級別不夠,而是他能力真的有限的可以。

鮮于仲通,名向,漁陽縣人,寄籍新政(今四川東南部)。說起來,鮮于仲通本人和帶兵打仗原本是沒什麼緣分的,他家是四川當地的富豪,從小就勤攻詩書,還在科舉里中了進士。不過鮮于仲通讀書有專攻,救世濟民的本事沒讀出來,帶兵打仗的道道也一竅不通,卻從滿冊書卷里學來了不少溜須拍馬的本事,並很快學以致用。早在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在四川窮困潦倒的時候,鮮于仲通就認定他是個“奇貨”,經常資助他,後來楊國忠憑著妹妹楊貴妃的關係平步青雲,自然下死力的報答鮮于仲通,鮮于仲通因此平步青雲,終於成了手握四川軍政大權的劍南節度使。本來這樣的事也不可厚非,身在官場,誰沒有點鑽營的手段,可打仗實在不是鬧著玩的事,加上鮮于仲通此人人品實在太濫,他拚命巴結楊國忠,橫徵暴斂,將四川禍害的民不聊生。任用酷吏壓迫臨近的南詔等國。結果,他所信任的酷吏張須陀強暴了南詔王妃,使南詔與唐朝幾十年的友好關係徹底告吹,闖下了塌天大禍。

天寶十年,為報張須陀辱妻之仇,南詔發兵攻唐,將姦污南詔王妃的張須陀大卸八塊,由此,也拉開了鮮于仲通這位邊鎮大將一系列草包式軍事指揮的序幕。戰事打響後,鮮于仲通急於搶功,率8萬精兵殺入南詔境內,別說,唐軍的浩大氣勢一開始還真把南詔嚇住了,鮮于仲通很快兵逼西洱河,南詔國王閣羅鳳慌忙派使者求和,並一再表示,只要唐朝能夠退兵,南詔願接受唐朝的一切條件。其實事情到了這一步,唐朝已經有台階下了,更何況此時唐朝最大的對手是吐蕃,南詔的存在更可以被當做防禦吐蕃的屏障。然而短視的鮮于仲通乾脆利落的拒絕了南詔的求和要求。為求自保的南詔只好背水一戰了,唐朝喪失了本可不戰屈人之兵的最好機會,但七萬唐軍獲勝的機會還是很大的。然而鮮于仲通馬上又走出了另一步臭棋:他拒絕部將提出的穩進的建議,派大軍饒到蒼山背後,很想演一出前後夾擊全殲強敵的好戲,想法是不錯,可太不切實際了,唐軍的西面,正有吐蕃的邊軍在虎視眈眈,值此危機時刻,南詔不可能想不到向吐蕃求援的一招,可鮮于仲通長著豬腦子,硬是對吐蕃的威脅視而不見,事實果然如此,唐朝派大軍企圖饒蒼山發動進攻,卻正好讓部隊的側面暴露在吐蕃人的眼皮底下,南詔和吐蕃合軍從兩線發動襲擊,將唐軍攔腰斬斷,於是一場原本勢如破竹的勝利很快變成了脆敗,六萬唐軍被殺,屍首堆滿了山谷,鮮于仲通想給敵人來個前後夾擊,最後卻被人家來了個前後夾擊。可恨的是,唐軍全軍覆沒,卻只跑了這個無能統帥鮮于仲通,在楊國忠的庇護下,他不但逃過了兵敗的懲罰,反而平級調動為京兆尹,然而幾年後,他因小事得罪了後台楊國忠,最終被貶官,小人枉做了小人,但下場還不算太壞,因為他去世於安史之亂的前夜,壞人得善終,真是老天無眼。

鮮于仲通一輩子就打了這一仗,說他是個草包,原因自然不僅僅於此,身為邊鎮大將,他生性貪婪,只知道橫徵暴斂迎合權貴,卻全無一個將領應有的戰略眼光,唐朝與南詔一百多年的友好關係毀在了他手裡,直接把原來的朋友推向了敵人吐蕃的懷抱。更要命的是,西洱河之敗讓唐朝把四川地區的精兵幾乎賠光,使四川防務能力大為削弱,。南詔堅決投靠吐蕃,配合吐蕃連年禍害唐朝邊境,給四川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其為禍一直延續到中唐時期。這樣一個品行低劣的小人,僅僅因為投靠了楊國忠就得到重用提拔,政治環境如此糟糕,就算沒有安史之亂,盛唐黃金時代的結束,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4, 范雍(宋朝)

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經有句名言:“不要做你的敵人期待你做的事,因為你的敵人正盼望你這樣做。”從這個意義講,對於西夏開國君主元昊來說,曾擔負北宋西線防務的范雍一定是元昊最喜歡的敵國將領,在西夏由弱變強崛起河西的過程里,元昊想讓范雍乾什麼,范雍就乾什麼,真比元昊的親兒子還聽話。

說起來,從人品角度看,范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為官清廉,勤於政事,百分之百的好乾部形象。更可貴的是,他性格剛正不阿,在皇帝面前敢于堅持自己的原則,比如在北宋“天書封禪”鬧劇中,他堅持真理,堅決反對皇帝搞“封建迷信”,終於使國家不用再勞民傷財。而且他為人也非常正直,善於選拔推薦人才,在北宋朝廷里名聲實在不錯。可人品好歸人品好,范雍打仗卻是個外行,加上身上文人特有的認死理的倔勁,使他不斷在宋夏戰爭里屢出昏招,最終搞得半生英名盡毀。說起來,范雍的兵敗,只能算是北宋文官帶兵制度的悲劇了。

范雍鎮守西部邊陲的時日,正好是西夏王元昊在歷經兩代人蟄伏修煉,終於破繭而出的關鍵時代。結果,范雍任延州知州時,元昊終於扯旗自立,拉開了宋夏戰爭的大幕,並將攻擊的首要目標選在了范雍鎮守的延州上。由於宋朝在這條防線上守衛甚嚴,於是元昊便首先致書范雍,提出要去宋朝議和,此時宋夏雙方已經劍拔弩張,這種詐和伎倆恐怕只能哄小孩子了,可范雍偏偏信了,接著,元昊派遣大批部下,假意向范雍投降,按照范雍部將們的意見,這些党項降兵降意真假未知,即使接受其投降,也該將其遷居到別處安置 ,偏偏范雍書讀的糊塗了,很想“懷仁四方”,反而把這些降兵安置在延州軍事要地金明寨周圍。至此,范雍的前兩步回應全落到了元昊的陷阱里。結果某日夜晚元昊一聲炮響,詐降的党項人群起而出,與元昊大軍裡應外合,率先偷襲了金明寨,將金明寨的宋軍來了個一網打盡,直接兵臨延州城下。面對危機局面,范雍再出昏招,在元昊對延州圍而不急攻,圍點打援企圖已經極其明確的情況下,依然派人送信死催周邊宋軍來援,結果,元昊在好水川設伏,將來援數萬宋軍全數包了餃子。好水川之戰,是西夏對宋朝第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也是西夏從一個臣服於宋朝的部落走向“主權國家”的開始。若此戰西夏失敗,之後縱橫河西走廊的西夏帝國,只怕只能是一場空夢了。

而恰是范雍在好水川之戰里一系列愚蠢的應對成全了元昊,在元昊並不高明的誘騙手段面前,他就象一個聽話的三歲小孩一樣,一次又一次做出讓元昊歡喜的事,拿出文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豪氣,一次次勇敢的往陷阱里跳,最終讓幾萬宋軍成為元昊口袋裡的美餐。這箇中的原因,一方面范雍文人無謀,確非統兵之才,另一方面,正是由於他人品好,腦袋裡總有種“以德服人”的念頭,卻殊不知戰爭是你死我活的遊戲,絕非書本里刻板的道德,這般的迂腐,怕是只有春秋時代的宋襄公才能與之相比了。而這也恰恰是北宋許多統兵文臣的悲劇。還好宋軍中還有明白人,幾路宋軍在延州被圍的危局下,猛攻西夏後方,才最終使延州平安解圍,范雍拾回了一條命。但是西夏的坐大與崛起,已經隨著好水川會戰的勝利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了,澶淵之盟後太平了沒多少日子的北宋朝廷,又一次被拖入到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里。追溯起來,好水川一戰指揮無能的范雍難辭其咎。

不過帶兵無能的范雍,在鎮守西線的日子裡卻還是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好事,正是這件好事,幾乎最終改變了北宋抗擊西夏被動的戰局。在他剛剛到任延州時,有個小兵觸犯軍法,論罪當死,而范雍因愛惜這個小兵是條熱血好漢,破例赦免了他。多年以後,正是這個小兵率軍在戰場上屢屢重創西夏鐵騎,成為了西夏軍隊最恐懼的宋朝戰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5, 范文虎(南宋---元)

一個敗將禍害一個朝代並不稀罕,禍害兩個朝代才叫稀罕中的稀罕,由宋入元的大將范文虎正是這樣的稀罕貨。橫掃天下的元太祖忽必烈恐怕做夢也想不到,這位火線叛變的南宋高級將領,居然是一個放哪哪不行的敗事精。

南宋末年是一個朝政敗壞的時代,南宋的軍事將領們自然是良莠不齊,有忠義卻無能的,也有有能耐卻道德敗壞的,但是能夠將無能無恥無膽等諸多字號加諸於一身的,恐怕這范大將軍認第二,沒有人敢論第一了,真箇是文虎一出,天下小人誰與爭鋒。

作為南宋統兵大將,范文虎的後台硬的很,老丈人正是把南宋禍害得烏煙瘴氣的奸相賈似道,所謂上粱不正下粱歪,從宋蒙戰爭一開始,范文虎就屢屢在蒙古大軍面前表現出飯桶本色。1269年襄樊爭奪戰,范大將軍率南宋主力水軍馳援襄樊,水陸軍佇列陣幾十里,真箇是威風凜凜,結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轟,范大將軍嗷的一聲拔馬狂逃,把幾萬大軍扔下任蒙古人宰割。還好有老丈人護著,范大將軍不但沒被“問責”,反而官升一級,兩年後,襄樊爭奪戰,范文虎妒忌名將李庭芝的指揮大權,居然給老丈人誇口說自己單獨帶軍就能平滅蒙古人,有理想是好事,沒能耐可就別吹牛了,在老丈人的支持下,范大將軍獨立統兵進軍襄陽,一路上慢慢騰騰,帶兵打仗還帶著妓女小妾,整日尋歡做樂,十足的沒出息樣。果不其然,范文虎的大軍在湍灘與元朝名將阿術大戰,又是一觸即潰,宋朝一百多名軍官和數萬官兵當了蒙古人的俘虜,兩個月後,范文虎不幸在鹿門又撞上阿術,這次他連打的膽子都沒有了,連夜撒丫子就跑,數百艘精良戰艦和上萬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戰利品。四年以後,蒙古人兵逼安慶,鎮守安慶的范文虎嚇的腿發軟,連逃跑的勇氣都沒有,居然不放一槍便開城投降,看在給自己當了多少年“運輸大隊長”的份上,蒙古人欣然接受了范文虎的投降,並命其成為滅宋的急先鋒。還別說,叛變後的范文虎還真威風了一段時間,他打蒙古人沒本事,掉轉槍口打宋朝卻似出了籠的“猛虎”,率先攻下了臨安,俘虜了宋朝太后君臣,至此,當了多少年長腿將軍的范大人,總算過了把“氣吞萬里如虎”的癮。

南宋滅亡後,元朝對這位滅宋的“功臣”禮遇有加,加上范大將軍確實屬於會來事的主,於是沒多少年就混到了尚書右丞的崗位上。要是日子就這么過下去,范文虎估計也能在史書上留下個“元朝名臣”的美名,可惜好景不長,天下一統的忽必烈又惦記上東邊島國日本了,而此時元朝的兩位水戰名將史天澤與張弘范已相繼去世,於是同樣水戰將領出身的范大將軍只好趕鴨子上架了。按說當時的日本實力真不強,不能和中原政權相比,忽必烈也給了范文虎足夠的信任以及10萬水軍,總計3500多艘戰船,浩浩蕩蕩直向東洋殺去。可事實證明,草包終究是草包。范文虎的大軍到了日本沒多久,遍趕上了颱風。雖說天災不可避免,范大將軍對颱風的應對措施也愚鈍之級,眼睜睜看著幾千艘戰船在海上被風暴狂虐。不過元軍雖然損失巨大,但實力尚存,並非到了不能打的一步,元朝軍將們更是士氣高漲,紛紛請戰,表示要背水一搏,和敵人決一死戰,范大將軍很高興的表揚了戰士們的奮勇精神,一轉眼便跳上一艘戰船跑回了國,把數萬元軍扔在了日本島上。結果群龍無首的元軍很快在日軍的反擊下崩潰,上萬元軍成了日本人的俘虜。這個意外的勝利讓日本人欣喜若狂,他們紛紛把勝因歸結到“神風”上,不過說實話,就算是沒有颱風,面對這樣的長腿將軍,日本人想敗都難。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戰敗的范文虎竟然在蒙古權臣的庇護上隱瞞了失利的真相,直到一年後才被追查,一度遭到罷官,可沒過多久便被重新啟用,從這個角度看,范大將軍打仗草包,混官場的本事卻真不是蓋的。1301年,享盡了富貴的范文虎以尚書丞相的身份病逝於家,留在歷史的是他無數次草包式的戰場表演與長腿將軍的美名。而重用如此無能鼠輩的元王朝,從立國開始便注定了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