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C.P.H.達姆(丹麥人)發現維生素K;E.A.多伊西(美國人)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J.厄蘭格、H.S.加塞(美國人)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萊明、E.B.錢恩、H.W.弗洛里(英國人)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1946年H.J.馬勒(美國人)發現用X 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國人)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B.A.何賽(阿根廷人)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P.H.米勒(瑞士人)發現併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E.C.肯德爾、P.S.亨奇(美國人)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1951年M.蒂勒(南非人)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國人)發現鏈黴素

1953年F.A.李普曼(英國人)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H.A.克雷布斯(英國人)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J.F.恩德斯、T.H.韋勒、F.C.羅賓斯(美國人)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套用

1955年A.H.西奧雷爾(瑞典人)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A.F.庫南德、D.W.理查茲(美國人)、W.福斯曼(德國人)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1957年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G.W.比德樂、E.L.塔特姆(美國人)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萊德伯格(美國人)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S.奧喬亞、A.科恩伯格(美國人)從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P.B.梅達沃(英國人)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G.V.貝凱西(美國人)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J.D.沃森(美國人)、F.H.C.克里克、M.H.F.威爾金斯(英國人)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1963年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國人)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1964年K.E.布洛赫(美國人)、F.呂南(德國人)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F.雅各布、J.L.莫諾、A.M.雷沃夫(法國人)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1966年F.P. 勞斯(美國人)發現腫瘤誘導病毒;C.B.哈金斯(美國人)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蘭、G.沃爾德(美國人)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1968年R.W.霍利、H.G.霍拉納、M.W.尼倫伯格(美國人)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M.德爾布呂克、A.D.赫爾、S.E.盧里亞(美國人)發現病毒的複製機制和遺傳結構

1970年B.卡茨(英國人)、U.S.V.奧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1971年E.W.薩瑟蘭(美國人)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G.M.埃德爾曼(美國人)、R.R.波特(英國人)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K.V.弗里施、K.洛倫滋(奧地利人)、N.廷伯根(英國人)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1974年A.克勞德、C.R.德·迪夫(比利時人)、G.E.帕拉德(美國人)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5年D.巴爾摩、H.M.特明(美國人)、R.杜爾貝科(美國人)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發現澳大利亞抗原;D.C.蓋達塞克(美國人)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爾曼、A.V.沙里(美國人)發現下丘腦激素;R.S.雅洛(美國人)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爾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內森斯(美國人)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套用

1979年A.M.科馬克 (美國人)、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瞄器(簡稱掃瞄器)

1980年B.貝納塞拉夫、G.D.斯內爾(美國人)、J.多塞(法國人)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點擊下一頁繼續查看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