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福井謙一日本“通過他們各自獨立發展的理論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羅德·霍夫曼美國

1982年阿龍·克盧格英國“發展了晶體電子顯微術,並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1983年亨利·陶布美國“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美國“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國“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美國

1986年達德利·赫施巴赫美國“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李遠哲美國

約翰·查爾斯·波拉尼加拿大

1987年唐納德·克拉姆美國“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讓-馬里·萊恩法國

查爾斯·佩德森美國

1988年約翰·戴森霍費爾西德“對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的測定”

羅伯特·胡貝爾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爾西德

1989年悉尼·奧爾特曼加拿大“發現了RNA的催化性質”

托馬斯·切赫美國

1990年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美國“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1年理察·恩斯特瑞士“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譜學方法的貢獻”

1992年魯道夫·馬庫斯美國“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美國“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麥可·史密斯加拿大“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對建立寡聚核苷酸為基礎的定點突變及其對蛋白質研究的發展的基礎貢獻”

1994年喬治·安德魯·歐拉美國“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5年保羅·克魯岑荷蘭“對大氣化學的研究,特別是有關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馬里奧·莫利納美國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美國

1996年羅伯特·柯爾美國“發現富勒烯”

哈羅德·克羅托英國

理察·斯莫利美國

1997年保羅·博耶美國“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約翰·沃克英國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麥

1998年沃爾特·科恩美國“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約翰·波普英國發展了量子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1999年亞米德·齊威爾埃及“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研究”

2000年艾倫·黑格美國“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麥克德爾米德美國

白川英樹日本

2001年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美國“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萊斯美國“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約翰·貝內特·芬恩美國“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鑑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鑑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譜學來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國“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

歐文·羅斯美國

2005年伊夫·肖萬法國“發展了有機合成中的複分解法”

羅伯特·格拉布美國

理察·施羅克美國

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國“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國“對固體表面化學進程的研究”

2008年下村脩日本“發現和改造了綠色螢光蛋白(GFP)”

馬丁·查爾菲美國

錢永健美國

2009年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英國“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馬斯·施泰茨美國

阿達·約納特以色列

2010年理察·赫克美國“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根岸英一日本

鈴木章日本

2011年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色列“準晶體的發現”

2012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國“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國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麥可·萊維特(英國)

亞利耶·瓦謝爾

2014年埃里克·白茲格美國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W·赫爾德國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美國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保羅·莫德里奇美國

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2016年讓-彼埃爾·索瓦法國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英/美

伯納德·費林加荷蘭

2017年雅克·杜波切特瑞士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用於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

阿希姆·弗蘭克德國

理察·亨德森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