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根據法律的條例,只要丈夫說出三聲“Talaq”(阿拉伯語,意為離婚),夫妻關係就可以不復存在,妻子會立刻被掃地出門。多年來,這項規定一直被討論是否合理,但到今天仍然在執行。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日,一個印度女性第一次對她的丈夫使用了這條法律。

離婚,離婚,離婚!印度第一個連說三次“離婚”休夫的女人:男人可以,我為什麼不行?

1攝影/ Amrit Dhillon

據這個叫做貝古姆的印度婦女說,她的丈夫在一天傍晚把她和她的兩個孩子塞進他的自動三輪車,然後把他們遺棄在密拉特郊區的田地旁,這是個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70公里的城市。

“他甚至都沒有多走兩公里把我們送回我父母家”,貝古姆說。

她知道她丈夫最終會打電話或者發簡訊說出那三個詞——talaq,talaq, talaq(離婚,離婚,離婚),這只是時間問題,男人只需要這么說就能立刻單方面解除婚約。

與其等待著自己的生活被裁決,這個25歲的女性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上周,在控告她丈夫家暴的罪行後,她站在北方邦的密特拉警察局門口大聲地吼出了那三個詞語,還帶上他丈夫的名字。

據《衛報》稱,貝古姆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對丈夫使用連說“Talaq”以主動離婚的女人,在印度長久以來和這項法令抗爭的運動中,她無疑打開了一個新的方向。

貝古姆說,“我已經跟他離婚了。如果一個男人可以以這種方式和他的妻子離婚,為什麼女人不可以呢?為什麼我不能有同樣的權利?難道和他相比我就不算是人嗎?”

在過去的許多年裡,印度女人一直在反抗這項規定,這種允許男人以口頭方式潦草結束婚姻的規定,長期讓印度的女人被拋棄而陷入貧病交加中。

通常情況下,當男方說出這個詞語的時候,女方甚至不用出現在場,印度的男人越來越喜歡通過郵件、簡訊和臉書為媒介傳達。在一些國家,這條法律被禁止了,但在擁有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的印度,這項規定仍然具有效應。

目前,還沒有官方的數據顯示有多少婦女因為這項規定而被離婚,但根據印度的一個婦女權益組織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是以這種方式離婚,並且,很多婦女在離婚後都沒有收到丈夫的贍養費。

一些積極分子譴責這項規定是不人道的,要求將其廢除。5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舉行了一場辯論,討論這條規定的合理性。從受害婦女、保守派和自由派等不同的代表那裡,最高法院收到了許多說辭。

貝古姆現在帶著孩子住在她父母家裡,這個叫那哈達的村子,位於密拉特的郊區。在這場婚禮里忍受了五年後,她終於勇敢地站了出來。在向警察局提出離婚的同時,她還指控她的丈夫因為索要不到更多的嫁妝而毆打她。貝古姆提出,她會竭力為她們母子爭取撫養費。

1貝古姆現在帶著孩子住在她父母家裡,這個叫那哈達的村子,位於密拉特的郊區。在這場婚禮里忍受了五年後,她終於勇敢地站了出來。在向警察局提出離婚的同時,她還指控她的丈夫因為索要不到更多的嫁妝而毆打她。貝古姆提出,她會竭力為她們母子爭取撫養費。

同時,報導稱,貝古姆的姐姐法希恩也和她遭遇了同樣的事情,因此,她們年邁的父母要和這兩個女兒以及外孫生活在一起,本來貧困的生活在眼下更加艱難。

“我們不能再繼續忍耐了”,貝古姆說,“這一切必須停止,我現在一無所有,我的父親在村子裡開了一家小店,他必須養活我們這一大家子人。法律怎么能容許這樣的事情?”

印度許多深受其害的婦女發起了抗爭運動。努爾·加汗是這個組織的聯合發起人之一,她全力支持這個行動,她認為這表達了印度婦女對這項規定的蔑視和憤怒。“這一切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女人還能忍耐多少這樣的事情?所有的印度婦女都正在站出來講述她們的故事,她們已經受夠了。”

如今,這項規定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問題。印度執政黨“印度人民黨”表示支持禁止該項規定,但是這遭到了一些批評者的譴責,認為這激起了社會上對那些肆意抹黑的婦女的同情。

自從貝古姆主動離婚並控告丈夫後,她得到了當地人的支持。“我的鄰居說我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一個女人不能就這樣在一瞬間就被拋棄。到目前為止,他們都站在我身後。”

“我不管男人們會怎么說我,我只想最高法院能夠把婦女們從對三聲‘Talaq’的恐懼中拯救出來。”

漢代的朱買臣休妻,實質上就是一件“休夫”的離婚事件。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酈波為讀者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老婆休掉的丈夫朱買臣的故事。

編者按:古代有因女子犯了“七出”之條而被丈夫休掉的說法,但你別以為古代就完全沒有“休夫”的事兒。漢代的朱買臣休妻,實質上就是一件“休夫”的離婚事件。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酈波為讀者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老婆休掉的丈夫朱買臣的故事。

關於朱買臣休妻的故事,絕大多數人是從戲曲里知道的。

在戲曲里,這個故事大體是這樣的:

說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好,科舉考試屢屢受挫。

而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爛柯山上砍柴度日。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裡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就越來越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飢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麵,妻子就會高興起來。

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裡還算富裕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等他考中得官,日子就會好起來。

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

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後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

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中國人有句成語叫“覆水難收”,就是從這兒來的。

崔氏聽了這話,知道緣份已盡。她羞愧難當,最後就精神失常了。也有說她最後羞愧得自殺的,不過這好像多少有點有損朱買臣的寬厚形象,所以戲曲里大多不說崔氏最後是一種死亡的結局。

崔氏到底最後是自殺了?還是沒自殺?是瘋掉了?還是死掉了?不要小看這個結局,我認為要是為了襯托朱買臣奮鬥歷程的話,崔氏是羞愧得瘋了還是羞愧得死了差別都不太大。

但要這齣戲的真正的主角不是朱買臣而是崔氏,那她是瘋了還是死了的結局就非常之關鍵了,這不僅牽扯到這個女人的一生形象,還牽扯到朱買臣那個男人的本來面目,“人生自古誰無死”?但要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今天解讀這個故事,就是為了不讓朱買臣老婆的死,以及她死之前的光輝形象,被一種精神失常的假象給糊裡糊塗地糊弄過去。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裡有幾個重要的疑點:

第一,朱買臣是漢代人,考得哪門子進士?《漢書》里有《朱買臣傳》,明確寫道朱買臣是漢武帝時期的人。

考進士那是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可是到隋文帝開皇二年才有的,那還差著六七百年呢?朱買臣想考到哪考去呀?不過話說回來,這在戲曲里也正常,京劇里連戰國時候的蘇秦都去考過狀元。問題是這裡為什麼要把朱買臣的進取設定成科舉考試呢?

原來漢朝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叫察舉制,也就是說你有德有才,有了一定的社會聲望,才會被地方基層政府層層推薦上去。在這種制度下要想脫穎而出,那要有好的名聲,和不斷地人生積累,不是一個階段的奮發圖強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問題是要是這樣的話,朱買臣在受到被老婆休掉的羞辱後,即使痛定思痛,也未必就能鹹魚翻身。而改成科舉考試,這個故事就可以變成一個成功的勵志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