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綿山 推薦指數:★★★★☆

綿山位於山西省中部的介休市東南20公里處,橫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總面積294.7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在1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水量650mm,森林覆蓋率達98%。故有冬暖夏涼、清爽宜人的自然環境。是山西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綿山山勢奇特,有大小天然溶洞百餘處之多。最大的“抱腹岩”,其山勢如兩手抱腹,形成一個高約60米、長約180米、深約50餘米的巨形岩洞。抱雲峰寺200餘間殿宇館舍及萬餘名遊人於“腹”內,容2000餘年歷史文明於其間。
綿山有許多古棧道,僅中層就有天橋、兔橋、鹿橋、通天雲衢、捨身岩等。天橋懸於“天橋”與“一斗泉”兩大景區之間,全長300餘米;上離山頂80餘米,下距溝底300餘米。多雲天氣漫步在寬不到1米的棧道,人從橋上過,雲在腳下涌,真是平步青雲,飄飄欲仙!
綿山的寺廟,或聳立於峰巔,或鑲嵌於崖壁。佛教寺院有東漢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岩鐵佛寺、隋唐迴鑾寺,建造年代都在2000—1300年之前。道教建築群大羅宮,總面積共達30000餘平方米,為全國廟觀之最。宮內百位名人所書《道德經》巨型(二百餘平米)木刻和三百餘平米“眾仙朝元”布畫、“眾妙堂”數百尊古代彩塑俱為稀世珍品。
綿山之神介子推,從西漢劉向把他收入《列仙傳》開始,2100多年來,廟前香火不絕。曾為介休留守、在綿山活動頗多並留有許多遺蹟和傳說的尉遲恭,後被奉為“鬥神”,堪為綿山之神,全國尊奉。綿山之佛為“空王佛”。俗姓田,法號誌超,因反抗地痞、官府盤剝為民請命而離家出走。唐武德五年(622)輾轉到綿山弘揚佛法,終成正果,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空王佛”,據傳是過去世之一佛——空王古佛的化身。
NO.6平遙古城 推薦指數:★★★★☆

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距省會太原90公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華北地區商貿集散市場,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和“小北京”之譽。
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平遙古城雖一直是座縣城,然而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卻有過輝煌、源遠流長的歷史,給平遙留下了豐富多采的文物古蹟。現有各類文物單位300餘處,列入各級政府公布保護的重點文物單位有99處。其中國家級11處:鎮國寺(五代一清)、雙林寺(明)、平遙城牆(明)、文廟大成殿(金)、慈相寺(金)、清虛觀(元、明、清)、金莊文廟(元、明)、日升昌票號舊址(清)、清涼寺(元、明)、城隍廟的財神廟(清)、利應侯廟(元);省級7處,市級4處,縣級77處,平遙推光漆髹飾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既是文物大縣,又是旅遊大縣。保存完整的城牆、明清縣城的禮制格局、票號商賈鋪面、民居四合院和街巷特色以及寺廟等古建築,渾然一體,構成極有特色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完整畫卷。
2005年,平遙古城以“華夏第一古城”的稱號榮列“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區”,雙林寺、日升昌、縣衙、文廟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成為全國擁有4A景區最多的縣級旅遊城市。2006年,平遙古城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並被旅遊界專家譽為“文化休閒第一城”,2010年初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的“最值得外國人去的41個地方”平遙古城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