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的開鑿並非偶然,她與佛教的東傳、中西文化交流有著密切關聯。印度佛教誕生於恆河流域,大約至公元前一世紀,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聖地。以犍陀羅(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區)為中心,產生了融古印度藝術與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為一體的犍陀羅佛教藝術。東漢始入中國的佛教,在十六國時期走向興盛,並為統一中原的北魏王朝所接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國都武威),沙門佛事東移國都平城(今大同市),隨著又平西域(今新疆),直接導引了我國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雲岡石窟應運而生。
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所謂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淵源關係,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
近年來,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同市委、市政府投巨資完成了“雲岡石窟周邊環境治理工程”,使雲岡景區的遊覽空間擴大了近10倍,新增的雲岡陳列館、演藝中心、靈岩寺、皮影館、遼金食貨街、遊客服務中心等文化旅遊服務設施,使景區文化品位進一步提升,景區旅遊環境煥然一新,景區硬體設施和管理服務水平堪稱國內一流。2011年雲岡景區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化產業發展示範基地。”
NO.10北嶽恆山 推薦指數:★★★☆☆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風光壯美,人文薈萃,自古就是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和道教文化發祥地,以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而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旅遊名片。2009年,北嶽恆山被列入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名錄。
恆山東距首都北京340公里,南到佛教聖地五台山140公里,西去應縣木塔49公里、北距大同雲岡石窟65公里,距離省會太原260公里,高速暢通,交通便利。
恆山山脈,西銜雁門,東跨太行,南屏三晉,北瞰朔漠,綿延不絕五百里,錦繡一百零八峰,古人“恆山如行”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她奔騰起伏、橫亘塞上的“朔方第一山”雄姿。其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疊嶂拔峙,氣勢雄渾,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之美譽。
北嶽恆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著稱。
地險,即地勢險要,這孕育了恆山獨有的軍事天險地位和獨特的軍事文化,歷代先後有24位皇帝到過恆山、13位皇帝在恆山一帶打過仗。
山雄,即山勢雄偉,數百里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比肩而立,自古為中原和邊塞的天然屏障,雁塞雄關為之所制,龍荒曠漠為之所鎮。
寺奇,即指名列世界十大最奇險建築之一的懸空寺,其建築上不在巔,下不在麓,依勢就形巧俏幽伏於峭壁上,既像玲瓏剔透的絕美浮雕,又如凌空欲飛之仙界瓊閣。泉絕,是指子景區中著名的湯頭溫泉,北魏時即作為皇家“溫泉行宮”,是北嶽恆山和五台山旅遊線路中段最有特色的遊客中轉地和重要的避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