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走路用小跑、中午吃飯10分鐘、一連10小時沒空去洗手間……這樣的工作在外人看來是難以忍受的,但對於不少急診科護士來說,已經是一種常態。

在“5·12”國際護士節到來前夕,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走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記錄下了這些白衣天使們的工作日常。

點擊進入下一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樓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走路用小跑 吃午飯10分鐘

“你可得跟緊我啊,不然一會兒就找不到人了。”這是27歲的長春小伙陳躋民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

作為治療班的男護士,他是距離患者最近的人,平時陳躋民所在的治療班要管理留觀區20多床的病人,基本從上崗開始就沒有停腿的時候。

正如陳躋民自己說的一樣,他的步速很快,為了及時趕到病人床前,他基本是用小跑。在留觀區這個狹小的走廊里,他每天都要走一萬多步。

雖然是男護士,但陳躋民給病人打針換藥的動作十分乾淨麻利,還時不時輕聲詢問患者“哪裡不舒服”,向家屬交代如何照顧病人,細心程度不亞於女護士。

點擊進入下一頁

工作中的男護士陳躋民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男護士體力好,在工作上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我們有時候要搬床旁的氧氣筒,女護士力氣小搬起來吃力,我就能幫她們。”陳躋民說。

上午十點後到中午,是留觀室最忙的時候,醫生陸續給患者開出藥方,護士要進行配藥並開始給患者輸液,因為人多,陳躋民經常忙到中午也吃不上飯。

“平時走路多,吃飯不注意,我和很多同事都落下了胃病、靜脈曲張這樣的職業病。”陳躋民告訴記者。

中新網記者採訪的這一天,陳躋民一直忙到快中午一點才吃上飯,在空間侷促的休息室里,他用了10分鐘匆匆把飯咽下,沒有再休息又回到了崗位上,因為那邊已經有患者在叫他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護士李偉正在核對患者的藥物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一天下來把嗓子喊啞

和治療班護士的職責不同,護士李偉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留觀區的一個“管家”。作為主班護士,她要統攬全局,掌握留觀區所有病人的病情,處理特殊問題,並解答家屬疑問。

“說話”是李偉一天當中最主要的工作。從上崗開始,她就要不停地解答家屬的各種問題,去哪裡取藥?去哪裡送化驗?怎么交費?甚至是衛生間怎么走?因為來急診科就診的老年患者比較多,她經常要提高音量,給患者或家屬反覆講很多遍,直到他們弄明白為止。

“一天喊下來嗓子都是啞的,水杯就在手邊,但總忘記喝。”李偉說。

上午十點後,家屬們陸續把取來的藥品送到李偉面前,她要核對每一份藥,包括患者的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藥物、濃度、劑量……確定無誤後再交給同事進行配藥。最忙時,她面前裝藥的筐能堆成一座小山,家屬的隊伍排出十幾米。

李偉的工作除了考驗溝通能力,也考驗記憶力。最多時,留觀區會同時有一百多號病人接受治療。每個病人是什麼病情、誰該換藥了、誰該做哪項檢查,這些李偉都要記清楚。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李偉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筆記本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李偉的手邊一直有個袖珍小本子,上面用不同顏色的筆跡記錄了不同類別檢查的注意事項、一些特殊患者的病情等。她說,這樣更有助於自己理清思路,處理複雜情況。

工作的間隙,她還不忘記和患者家屬開幾句小玩笑,逗大家一笑,讓他們原本緊張的心情稍稍放鬆一下。

李偉說,到今年,自己已經在急診科工作了將近20年,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談到這份在外人看來很令人崩潰的工作時,她笑道,“急診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每天都很忙,但看到病人恢復健康的那一刻,又覺得付出很值。”

點擊進入下一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室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10小時沒去衛生間 沒喝一口水

與留觀區相比,急診科的搶救室更像一個戰場,這也是氣氛最緊張的地方。

因為收治的危重患者多,搶救室內連過道里都加滿了病床,醫護人員有時只能側著身子在病床之間穿梭。在這樣混亂的環境裡,他們要掌握每個病人的病情變化。

“護士!護士!”聽到患者家屬叫自己,男護士董可立馬衝到病床邊,但走到跟前他才鬆了口氣,原來只是病人的液輸完了。

“每天一開始工作,就像打仗一樣,病人病情變化很快,隨時會有危險,家屬一喊‘護士’,我心就提到嗓子眼,得趕緊衝過去看看有什麼情況。”30歲的董可說,自己已經從事護理工作多年,但每天上班時神經依舊高度緊繃,不到下班放鬆不下來。

董可的狀態是搶救室護士的一個縮影。在這裡,護士白班的工作時間是從早8點到晚6點,這10小時裡,除了中午大家輪換著在休息室里吃一口午飯外,基本沒有人能停下腳步。

在狹小的護士站里放著幾把椅子,記者去採訪的當天發現,基本沒有人能在上面坐超過2分鐘。

點擊進入下一頁

簡陋的醫護人員休息室內只放了一張上下鋪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今天太忙了,從上班到現在都沒顧上喝水,也沒去衛生間。”下午6點交班後,25歲的年輕護士白浩偉摘下了口罩,這時她才有時間在簡陋的休息室里和記者聊上兩句。

在剛剛過去的10小時裡,她一直沒有去洗手間,這樣快節奏的工作對於白浩偉來說是一種常態。

白浩偉說,因為病人病情危重,家屬的情緒都比較激動,平時醫護人員除了要對患者進行治療外,還要兼顧家屬,向他們解釋病人的病情,在這裡面對的情況比病房要複雜許多,每天下班後自己都想“癱”在床上。

雖然,在搶救室工作要承擔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但是無論白浩偉還是董可都認為,這裡的收穫是其他科室沒有的。

在董可看來,急診科的工作是對護士的歷練,不光提高專業素養,更鍛鍊心智,他說,“每次把病人搶救過來以後特別有成就感,因為經常要面對死亡,可能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完)

醫院手術室的10大恐怖怪事(重口味慎入)

1. 小提琴家在自己的腦部手術進行時演奏莫扎特協奏曲

Naomi Elishuv是立陶宛國家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但是二十年前因為診斷出患有特發性震顫而被迫停止了自己的事業。

醫院手術室的10大恐怖怪事(重口味慎入)

就在今年的9月9日,Elishuv進行了手術緩解她的震顫症狀,需要將起搏器植入她的大腦裡面控制震顫發作的那片區域。據醫院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Yitzhak Fried介紹:之所以讓Elishuv在手術進行期間拉小提琴,是因為醫生在手術過程中需要Elishuv積極配合操作。他說:“當我們將準確的腦部區域激活使之興奮起來之後,震顫症狀消失了。Elishuv繼續演奏著莫扎特激昂的樂曲,沒有任何震顫現象或其它副作用。”

2. 患者在手術時被火燒傷

2005年,Rita Talbert因為甲狀腺有問題需要做個簡單的矯正手術。然而,在她經過一周的精細護理之後,在鏡子裡看到卻是令她萬分痛苦的、可怕的臉——她的下巴不見了,鼻子變形了,連嘴唇也幾乎分不清輪廓了。她的整張臉被破壞到經過一系列修復手術仍然無法正常吃、喝、呼吸的程度。

醫院手術室的10大恐怖怪事(重口味慎入)

對此,醫生的解釋時出了點意外。外科電氣工具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突然將氧氣面罩內部點燃,從而讓Talbert從胸口到頭頂留下2—3級的燒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