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之上的“主流”看法充滿質疑與警惕:認為亞投行是中國“經濟擴張”的工具,認為亞投行在財務上不可持續,認為亞投行在運營中肯定是中國一家“說得算”……總之,認為中國做不成這件事兒,即使部分做成了,也沒有別的國家什麼事兒。所以,就有了前述安倍所說的那些“疑問點”。當然,這些公開說的疑問點,都只是“說得出口”的那部分。

但在“水面之下”,也有一些日本人在冷靜思考: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塊什麼樣的蛋糕?中國在基建領域的實力、經驗會帶來何種效果?一些亞洲國家基礎設施的發展,會給地區帶來何種好處?日本在其中又有何種機會?

在日本國內“政治正確”的禁忌之下,後一種觀點顯然無法廣為傳播。但有一件事情是事實:一年多來,日本或是側面打聽,或是直接派人,一直在關注亞投行的動向。

當然,他們親眼目睹了亞投行從構想到組建、從“一張白紙”到初具藍圖的過程;他們也親眼目睹了亞投行發展到70多個成員,甚至囊括英、德等一批老牌國際市場玩家的過程;他們還發現,自己如果現在再申請加入,已經無法享受創始成員待遇,還需要經過亞投行全體成員的許可。

經歷過高速成長期的日本人應該能夠懂得,日本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機會,日本可能錯過什麼樣的機會。

同期,國際局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朗普執政後,TPP已成“過去時”(雖然日本還在努力挽救),日本不得不全盤修改原有預期。更何況,美國亦開始逐漸顯示出對“一帶一路”的興趣。恐怕日本人也會想到,只要能帶來真金白銀的東西,都可能引起特朗普的興趣。

決策

於是,就有了日方近期的態度變化。

這種態度變化,以及前述三人表態的對比,很能說明日方當前的心態:

第一,日方不想錯過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蛋糕,不想錯過這班車;第二,日方明白,以目前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中國的資金狀況和基建能力,這樁生意有的做;第三,日方雖然已做不成創始成員國,但還是要“端”著。之所以要質疑亞投行的管理、投資項目等,無非是因為日方希望在亞投行的管理運營、項目決策、體制機制中有一些發言權,“能說上話”。

據此可以想像,日方如果真的加入亞投行,其可能提出的出資比率不會太低。當然,這要看其他成員是否同意了。

當然,天下的事情都不是一廂情願。日本已經錯過了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的機會,如果現在還要講過多的條件,很可能還會錯過更多東西。這一點,相信日本人自己也清楚。

但日本加入亞投行一事,還涉及一個更核心的問題:日本究竟如何定位對華關係?

從亞投行這件事情來看,當事實擺在面前的時候,日本人是可以理性和冷靜的。但很遺憾,這只是個案。

我們想知道的是:日本在這一個案中體現出的、有限的積極態度,是顯示其打算全面轉變其對華對抗的戰略?還是僅僅在這一局部、出於特定利益的戰術性緩和?如果是前者,自然是熱烈歡迎;如果是後者,我們在歡迎之餘,也只能無奈——畢竟,“強摁牛頭不喝水”。

換句話說,如果日本人不能想通中日關係“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個別政治人物還想用“中國”作為藉口,推動日本國內政治的右轉;如果日本國內一些勢力還想從中日關係緊張中獲取其小集團的利益,那么中日關係的長期發展,恐怕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波折。

而在這種場景下,日本錯過的發展機會只會越來越多。如果那樣,那就讓一些日本人繼續思考,而我們繼續大步前進,就好。

建立亞投行的倡議,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訪問東南亞時提出,該倡議當即得到有關國家的積極回響,隨後南亞、中亞和海灣中東的一些國家也都表達了積極參與籌建進程的意願。現在包括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對亞投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紛紛提出加入申請。可見亞投行在世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