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西班牙籃球世界盃是國際籃聯第一次將“世錦賽”改名為“世界盃”,也是我們最後一次看到四年一度的籃球世界盃。也就是說,下一次籃球世界盃將會在2019年才會到來。國際籃聯嘗試著拋棄了美國總統競選時鐘,投入到了民主集中制的懷抱當中。
在FIBA以往的賽事順位里,世錦賽/世界盃的權重最為高,數值為5,接下來是歐錦賽,權重為1,美錦賽權重0.8,而亞錦賽權重為0.3,賽事積分和權重相乘即為球隊在國際籃聯的排名體系中所獲得的積分。“1”和“0.3”基本代表了歐洲和亞洲籃球水平上的差距,在未來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之內,這個差距將會慢慢變大。
另一方面,曾經的籃球體系處於“奧運會-世界性錦標賽-地區性錦標賽”的框架下,其中含金量最重的賽事就是奧運會。近幾十年籃球發展速度飛快,大有分庭抗禮之勢,FIBA也想效法國際足聯擁有一個獨立於奧運會之外的自有品牌,通過拉大世錦賽時間間隔的方式提高其重要性,將世錦賽更名為“World Cup”就是一記響亮的叫板,國際籃聯已經羽翼豐滿,開始自立門戶,參與到體育產業的競逐當中了。
而今年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盃,就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槍,賽事能夠取得足夠的影響力,對這個產業來講,可能比最後的冠軍歸屬更為重要。
2
從2008年美國隊全副武裝的北京奧運會算起,美國隊執世界籃球之牛爾已有6年。6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心懷殺心的刺客們要么已經淡出江湖,尚在沙場的多少還存有一絲念想。科比詹姆斯們用6年時間重新建立起了世界對美國籃球的敬畏感。如今的人們雖未必對NBA奉若神明,但也終究達成了共識。
無論在什麼時代,碰上這樣一支球隊,還是少輸當贏為好。
說來也巧,從2002年美國隊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的滑鐵盧到2008年重新崛起,剛好也是6年。2002年是美國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家門口舉辦世錦賽,也是美國人第一次看著所謂的夢之隊輸球——而且連輸三場。吉諾比利的阿根廷在小組賽打破了美國隊的不敗金身,博迪洛加的南斯拉夫把美國隊踢出冠軍競爭者的行列,加索爾的西班牙則把美國隊世錦賽的戰績死死的釘在了第6名的位置上。
從此,世間再無夢之隊。
3
捋虎鬚者躍躍欲試。
由於保羅·喬治眾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凱文·樂福不便詳聊的原因,以及凱文·杜蘭特無法告知的原因,本屆美國國家隊陣容深度驟降。雖然從他們手中搶走冠軍依然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今年大概是發起挑戰的最佳時機了。希臘,立陶宛,克羅埃西亞這個層次的球隊在單場決勝的淘汰賽中爆冷並不是沒有可能,可如果比拼硬實力,唯一有可能和美國隊掰一掰手腕的就是西班牙了。
在蘇聯解體,南斯拉夫分崩離析之後,歐洲籃球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代。1999年法國歐錦賽直到2007年的五屆歐錦賽,冠軍分別由5個不同的國家承包(義大利,南斯拉夫,立陶宛,希臘,俄羅斯)。表面的多元和繁榮背後隱藏了西班牙的強大內力,這五屆歐錦賽中西班牙獲得了三次亞軍,其餘兩次則進入了四強,接下來的兩屆歐錦賽西班牙都奪得了冠軍,2013年再次進入四強。如果加上2006年的世錦賽冠軍和2008,2012連續兩屆奧運會亞軍,我們可以貿然做結:西班牙毫無疑問是世界籃球對抗美式籃球的領袖。
本屆世界盃,西班牙作為東道主自然不敢怠慢。去年歐錦賽,他們的三位主力:大加索爾,伊巴卡和納瓦羅特意歇了一年,帕克帶著法國隊趁亂搶走了冠軍。今年西班牙陣容齊整,輕重武器悉數出庫。考慮到鑄造輝煌的這一代的卡爾德隆(33歲),大加索爾(34歲),雷耶斯(34歲)和納瓦羅(34歲)都已呈現老態,至多能再打一次奧運會,這次世界盃大概是他們和美國隊掰手腕的唯一一次機會了,以後再想完成夙願,只能向天再借500年了吧。
與西班牙不同的是,其他球隊的人員都有或多或少的減員。年輕球員不提,只說幾個扛鼎之人:希臘的斯潘諾里斯,法國的帕克,阿根廷的吉諾比利,立陶宛的克雷扎都沒有參加這次世界盃。說就此告別世界舞台雖為時尚早,但國家隊的換血也是亟待進行的事情,未來將會是瓦蘭丘納茲,博格達諾維奇和薩里奇們的世界,我們的花名冊是該到更新的時候了。
4
關於人類的運動疆域,有一種帶有種族優越感但頗具成效的劃分方式:黑人長於肌肉爆發力,白人擁有絕對力量和高度,黃種人的肢體敏銳性則占有絕對優勢。好事者還編出了一套理論,譬如亞洲人從事農耕,黑人生活原始,白人則帶有一定遊牧血統云云。
雖然多少有點以偏蓋全,但至少從結果反推,倒挺是那么回事。上肢的握持項目亞洲人獨占鰲頭,鍵盤滑鼠也玩得風生水起;跑跳項目是黑人的天下;身強體壯的那些,不是高加索人就是斯維爾人了。
籃球上,這一點表現得更加清晰。美國隊失去了掌控世界的邪惡力量之後轉而西學東漸,不可一世的輕蔑變成了盲目崇拜:博古特和巴尼亞尼們被當做遺珠被NBA收入囊中。此後,大批量的世界頂級選手前仆後繼來到美國一試身手,就像亞洲向好萊塢輸入功夫片,寶萊塢向世界生產歌舞劇一樣,外來打工者們在NBA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細分市場。2013-14賽季開賽後,國際球員達到了92位,分別來自39個國家,27支球隊至少擁有1名國際球員。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披著七彩國旗的聖安東尼奧馬刺捏著從世界籃球偷師的手段加冕總冠軍。
這些球員當中,高度力量技術兼具的高大內線最受青睞。諸如瓦蘭丘納茲,莫茲科夫,佩科維奇,小加索爾這樣的內線具有美國本土球員可望不可及的優秀身體。依賴強有力的內線保護,嚴密的戰術實施,歐洲球隊衝破了美利堅的烏雲,打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美國隊本是沒有風格的,球員的個人天賦讓他們操控任何節奏都遊刃有餘。不過在幾屆大賽中,美國隊逐漸形成了以外擴的壓迫式防守和高效率反擊為主的快速籃球,這和擁有詹姆斯韋德的熱火隊的前兩年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次大賽老K的教練組都會帶一個進攻型教練,一個防守型教練以及萬年不變的吉姆·博伊漢姆以對FIBA籃球的聯防戰術進行針對性調整。積極快速的節奏已然通過幾屆大賽植入美國隊的基因當中。這種體系揚長避短,放大了美國隊外線的巨大優勢,同時也將內線肉搏從而陷入對手節奏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然而這種玩法是建立在後場強大的單防能力和外線禁止性的基礎上,如果外線給對方的壓力不夠大,防線很快就會被細密的傳接球擊潰,今年馬刺隊熱火隊被打成篩子的慘劇就是一個很合適的例子。
當你的外線防守已經沒有那么大的威脅時還要擺出積極和孤立的形態,自然會被人在體系的基礎環節就翻個底掉。從這種角度看,我很難相信歐文,庫里,哈登構成的外線防禦帶會起到和保羅,韋德,詹姆斯同樣的功效。如果美國隊無法形成一種全新節奏,回到世界籃球的習慣中,俯下身和他的對手們硬橋硬馬較量時,其他球隊的機會也就來了。
5
在美國人吸收歐洲籃球理念的同時,他們也在反哺世界籃球。近幾十年來,NBA的一直在引領FIBA的發展。從70年代開始,NBA就作為籃球的一塊金字招牌,向尚不普及籃球運動的地區傳播影響力。規則上的改進也先由NBA實踐,FIBA再隨後跟進。最近一次的改進是三分線,FIBA將三分線外擴50厘米至6.75米,雖然和NBA的7.25米仍然有一定區別,不過也終歸是從善如流了。
在規則之外,外線功能的定義是美國籃球對世界更密集的布道。傳統的歐洲後衛通常起到引領戰術,串聯全隊進攻的重要作用。不過美國後衛(尤其是新時代的美國後衛)擁有更強的個人能力和進攻技巧,經常作為進攻的第一發起點,更重要的是,他們即插即用,對於戰術依賴性並不是特彆強。於是,各國聯賽紛紛購置被NBA淘汰的美國後衛來豐富外線威脅。俱樂部可以通過交易,而國家隊層面則依靠球員歸化。諸如俄羅斯的霍爾登,馬其頓的麥卡勒布以及烏克蘭的傑特都對國家隊戰績的提升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幫助。除去一些已經形成穩定風格的老牌強隊,大部分球隊都努力讓自身在持球的第一點就產生足夠的威脅。
如果說世界籃球的內線還只是和美國隊有抗衡的能力的話,美國隊的外線風格則已經改變了世界籃球的整體品味。
如何擊敗美國隊?這是一個等同於“如果騰訊看上了你的產品該怎么辦”的經典話題。想在美國隊的節奏中打敗他們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以前幾屆美國隊的配置論,不受到他們節奏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好在基於目前的陣容,其他球隊還是有擺脫外線鉗制,讓節奏穩定下來再互拼內力的機會的。
美國人打點計分,世界隊插眼撩陰,“羅質翔”的大型真人PK告訴我們,想贏,就不能跟在別人的規則後面跑。
即便如此,戰勝美國隊依然需要運氣。本屆美國隊內線實力備受質疑,安東尼·戴維斯的天賦超越了世界其他球隊一個檔次。美國和巴西隊熱身賽中出現的一個場景:巴西隊半場反搶,前場一打四,美國禁區只留一個剛剛退防的安東尼·戴維斯。此時巴西隊的持球者降下了推進節奏。兩個要位較深的球員拉開到了底角三分線,順下的隊員跑到肋部街球。結果此球三分偏出,4個人懾於1個人的威脅而毫無辦法,霍華德在場也不過如此了。
除此之外,考辛斯普拉姆利法里德等各色內線足以解決不同境況,而外線的哈登庫里歐文們也幾乎是功能層面的最極品球員,我們說的“強”或“弱”,也都是以美國隊的標準來看:即使說他們很弱,也只是弱到不能穩穩碾壓其他球隊,提前將冠軍收入囊中而已。
但從個人角度,我還是希望有球隊能夠將美國隊掀翻在地。錦標賽不同於七局四勝的總決賽,爆冷機會很多。只有給美國隊狠狠的來一記五指重擊,才能激發他們在接下來的奧運會派出最強的選手參戰,正如2008年之前連續的大賽失利促使美國隊在北京奧運會派出了當時的最強的陣容,我很期待這個時代的最強球員齊聚一隊,給我們奉獻一場超越庸俗的表演。
6
歐洲有自己的風格,美國有自己的風格,亞洲同樣有自己的風格。
中國男籃在與歐美球隊的對抗中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後來也被證明是適合亞洲籃球的。錢澄海提出的“小快靈”打法試圖規避中國對抗性和運動能力不足的劣勢,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推動了亞洲籃球探索屬於自己的道路。
不過,在姚明出現後,中國籃球的風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籃球是5個人的運動,但也只有5個人。超級球員的出現能夠使一支球隊的實力發生質的改變。可以說,整整一代國家隊的架構,都是在為姚明量體裁衣。在尤納斯的操控下,中國隊向歐洲靠近——準確的說,成為了一支翻版的立陶宛。我們擁有了高大的外線,高大的內線,高大的射手群……我們成為了一支僅靠體檢表就能砸死對手的球隊。
效果很顯著。我們見證了一支史上最強大的中國隊(可憑個人喜好決定是否加上之一)的誕生,也見證了輝煌過後一連串的悲劇。當我們在不再擁有內線無與倫比的天然優勢之後依然堅持這種遲緩僵硬的所謂歐式籃球,甚至基本的技術和體能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悲劇的發生也就不足為怪了。
當然,每一支亞洲球隊都在努力向世界學習,伊朗在臨摹歐洲籃球,菲律賓則對美式籃球親睞有加。真正在堅持傳統亞洲打法的,反倒是韓國隊。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很希望韓國隊能夠在這屆世界盃上打出一些亮眼的表現——雖然這種期待很難獲得回報,金周成,梁東根也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倒計時,但我仍然希望,亞洲籃球能夠在舞台上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韓國如此,伊朗如此,菲律賓如此,對中國隊也是如此。享用完姚明的紅利之後,我們應該回到自己的軌道上,想想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了。
7
6年讓一代人變老,6年也讓一代人成長。揚納基斯離開中國之前曾經說過,一支球隊從默默無聞崛起成為超級強隊只需要幾年。希臘如此,阿根廷如此。大概有不少人還記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隊曾經戰勝過阿根廷。但也就是那之後的一代人,吉諾比利,諾奇奧尼和斯科拉們共同成就了阿根廷接下來10年的輝煌——當然,中國隊也在擁有姚明之後迎來了最美好的時光,但兩支隊的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遺憾的是我們的國家似乎並沒有興趣同這個世界粘手,他們似乎更喜歡在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所謂“美國明星隊”身上尋找存在感。如今的世界籃球早已城頭變幻大王旗,而無論如何風雲變幻,我們也只能是看客而已了。
也許我們應該對易建聯的境遇感到同情,他最好的時光在等待中慢慢流逝和蒼老,姚明擁有易建聯和王治郅,而易建聯擁有的,只是一群讓他沒辦法開口的老大哥,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青黃不接的球隊中擔任領袖,真的很糟糕。
比這更糟糕的是,未來的十年,我們可能再也無法擁有具有姚明和易建聯這個層次天賦的球員了……也許周琦可以讓我們增加一點期待,但未來怎樣,誰又能知道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