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總是殘酷的,抗日戰爭打了8年,中國人遭受的苦難無法想像。因為我們的武器裝備不如日本,所以很多時候不能硬碰硬。但是,就是在小米加步槍的時代。中國人仍然打了無數的勝仗。下面TOP10排行榜網告訴你中國抗日戰爭"十大捷戰"排行榜,站著的是不屈的靈魂。

NO.10 陽明堡之戰

中國指揮官:趙崇德,河南商城人

殲滅日軍:百餘人,毀傷敵機20餘架

中國抗日戰爭

1937年10月18日晚,八路軍各部進入預定陣地。第三營營長趙崇德決定除留下警戒和預備隊外,以第十和第十一兩個步兵連組成突擊隊。19日凌晨,三營突擊隊從東西兩側秘密進入機場,看見飛機三列,每列八架,當接近飛機約30米時被敵哨兵發覺,遂立即用手榴彈發起攻擊,敵機頓時爆炸起火。敵警衛部隊瘋狂反撲,雙方展開肉搏。經1個多小時激戰,斃傷敵100餘人,毀傷敵機20餘架,敵增援的裝甲汽車趕到,七六九團始撤出戰鬥。戰鬥中,七六九團傷亡30餘人。

此戰有力地打擊了敵空中力量,支援了國民黨軍的忻口戰役(忻口戰役),成為八路軍抗戰初期“首戰告捷”的著名戰例,是唯一受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現金獎勵的戰鬥。

八路軍“火燒陽明堡飛機場”的傳奇式故事,在八年抗戰中幾乎家喻戶曉。時至今日,凡是涉獵過抗日戰爭史的讀者,沒有人不知道陽明堡“燒毀敵機”的英雄事跡。

NO.9 台兒莊大捷

中國指揮官:李宗仁,廣西桂林人

殲滅日軍: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

中國抗日戰爭

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戰鬥範圍里,中國軍隊血戰半月,以3萬人的代價贏得了台兒莊大捷。這是日軍一次戰役進攻中的敗退。這在日軍侵華戰爭以來尚屬首次。在日軍來說,這不僅是在兵力數量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日軍《步兵第10聯隊戰鬥詳報》載“不識他人,徒自安於自我陶醉,為國軍計,更應以此為慎戒”。

NO.8 上高戰役

中國指揮官:羅卓英,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

殲滅日軍:15792人

中國抗日戰爭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殲滅日軍15792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NO.7 萬家嶺大捷

中國指揮官:薛岳,廣東省樂昌縣人

殲滅日軍:16000人以上 ,日軍106師團報廢

中國抗日戰爭

萬家嶺之戰,雖然在最後的關頭未能組織強大的力量,沉重打擊救援106師團的日軍部隊,但中國軍隊在此次戰役中表現出的機動靈活、組織嚴密的特點,和中國士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大大震驚了日軍上下、朝野內外和國際社會。而日軍整整一個師團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在日本陸軍歷史上從未有過。

NO.6 平型關大捷

中國指揮官:林彪,聶榮臻,朱德

殲滅日軍:1000人以上 ,擊斃日軍中佐二人

中國抗日戰爭

平型關大捷(也叫平型關伏擊戰)是指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於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鬥。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同時通過此次戰鬥,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

平型關戰鬥中115師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斃日軍中佐2人。繳獲了日軍汽車60餘輛、小機車3輛外,九二步兵炮1門、七三、七五山炮彈2000餘發、長短槍1000餘支、機關槍20餘挺。

NO.5 鏡泊湖連環戰

中國指揮官:李延祿,吉林省延吉縣人

殲滅日軍:7000人以上 ,日軍關東軍天野旅團報廢

敵我軍力700:7000,敵我傷亡3500:7

中國抗日戰爭

1932年3月13日至27日由共產黨員李延祿(後任東北抗聯四軍軍長)直接指揮的“鏡泊湖連環戰”,是東北也是全國“抗戰第一大捷”。

在東西100里、南北300里的深山野嶺里,李延祿調動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部隊和義勇軍等,先後部署5次伏擊,5戰4勝,基本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天野旅團7000人。特別是第一戰“牆縫”戰鬥,以地下共產黨員為骨幹的補充團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軍驕狂心態,以手榴彈為主要武器,在10小時戰鬥中斃傷日軍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犧牲7人,從而創造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傷亡人數最多、我方損失最小的戰鬥記錄,也為鏡泊湖連環戰取得了首戰和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牆縫戰鬥:

1932年3月13日清晨,當地愛國獵戶陳文起為日軍“帶路”,將日軍誘入我軍埋伏圈。大敵當前,李延祿率700名補充團官兵,利用鏡泊湖一帶的有利的“牆縫”地形,隨即打響戰鬥。5華里長的戰場上30多個襲擊點(縫口)同時對敵發動襲擊,令7000多人的日軍被分散在30多個岩石縫口,優勢兵力被化解。“我們的勇士,三五成群”布陣,守大縫口的每組5人,守小縫口的每組3人,有的負責擰蓋子遞手榴彈,有的負責投彈,投累了輪換。敵兵一批一批倒下,肢體橫飛,成堆成片的“死倒”垛,一片鬼哭狼嚎。

NO.4 武漢會戰

中國指揮官:陳誠

殲滅日軍:20餘萬人

中國抗日戰爭

武漢會戰為,1938年6月至10月間,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豫南等廣闊地域抗擊日軍進攻的大會戰。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先後調集第2軍和第11軍共12個師團,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500餘架飛機,120餘艘艦艇,約35萬兵力。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利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中國海軍也英勇作戰,擊沉,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隻共50餘艘,擊落日機10餘架,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全軍覆沒。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NO.3 常德會戰

中國指揮官:余程萬,廣東台山人

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大部分為山東人),代號:虎賁

中國抗日戰爭

殲滅日軍:10000人以上

中國的“常德會戰”,史學界人士稱為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在常德會戰前夕,蔣介石電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和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隨後,蔣介石又下達了“不成功,則成仁” 的訓令,再一次命令74軍57師死守常德,企圖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戰略上對日寇造成威脅,以便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開闢戰場。

1943年11月18日,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8000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40000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共打退日寇85次進攻,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鬥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鬥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樑上,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衛戰後第18天,美國《紐約時報》用上述文字記錄了廢墟上的常德景象。

“羅斯福曾向蔣介石仔細詢問了常德守衛部隊的番號和主將姓名,並在自己的備忘錄上作了記錄。”專門研究過這段歷史的懷化學院羅玉明教授告訴記者,開羅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首腦聽到常德保衛戰的訊息,無不表示欣慰。

當時,老百姓爭搶著抬中國人的屍體,沒人願意抬日本人。大約十來天,戰場才清理完畢。公開資料顯示,日軍戰後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承認中國軍隊的抵抗,“堪為保衛上海戰役後最激烈之一次”。

NO.2 淞滬會戰

中國指揮官:張治中、馮玉祥、蔣中正、陳誠

殲滅日軍:9餘萬人

中國抗日戰爭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地區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全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日本以虹橋事件挑起戰端,在8月12日止,日軍調集淞滬的日艦已達30餘艘,海軍及陸戰隊1.5萬之眾。8月13日下午3時50分,日軍開始大規模進攻,並以大炮轟擊,我軍奮勇抵抗,“八一三”戰爭爆發。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取正面強攻,屢遭挫敗,改從側後登入,迂迴成功。日軍參戰達9個師團22萬餘人,傷亡9萬餘人;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約70個師共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

NO.1 百團大戰

中國指揮官:彭德懷

殲滅日軍:45000餘人,攻克據點2900餘個

中國抗日戰爭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為打擊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八路軍總部決定破襲華北日軍交通線。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4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戰役。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另有飛機150架和大量偽軍。

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在小米加步槍的時代,中國人都能大勝仗。可見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中國人堅強不屈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