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城市 > GDP > 大理十大強鎮排名

大理十大強鎮排名-大理各鎮經濟排名前十-大理哪個鎮最富

Softsister的頭像
Softsister
2023-09-04 07:30:11更新 · 1.94K票 · 1000位訪客
生成海報
大理是雲南的16個地級行政區之一,其地處於雲南中部偏西,你知道該州哪些鎮經濟發展好嗎?TOP10排行榜網用戶列舉了大理十大強鎮排名,為您推薦大理各鎮經濟排名前十,其中包括雙廊鎮、海東鎮、大理上關鎮等大理強鎮,告訴您大理哪個鎮最富,大理十大經濟強鎮排名均為用戶票選,供您參考。
【展開】

大理十大強鎮排名

大理上關鎮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 雲南省
238
推薦理由:上官鎮位於洱海北岸,蒼山雲弄峰東麓,北接洱源縣鄧川、右所鎮,東接雙廊鎮鶴慶縣黃坪鎮,距州府49公里。居住著白族、漢族、回族、傣族、彝族、傈僳族、納西族等民族。該鎮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619萬元,同比增長10.13%;財政總收入達到306萬元,同比增長42.3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41元,同比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3337.51萬元,同比增長31.2%。【展開】
TOP 1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237
推薦理由: 2014年7月,諾鄧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諾鄧鎮位於縣境中部,東連關坪鄉、南接寶豐鄉、西鄰舊州鎮、北界檢槽鄉和長新鄉,是全縣政治、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境內最高海拔2930米,最低海拔1600米,海拔高差133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乾涼同季,雨熱同期,具有獨特的立體氣候時有“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小區氣候環境。全鎮轄青松、和平、象麓、諾鄧、果郎、杏林、永安、龍飛、天池、天燈10個村民委員會和石門社區,166個村民小組,212個自然村。國土面積400.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060畝,長期居住著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納西、景頗、瑤、阿昌、蒙古、布衣、普米、土家、漢族17個民族 。 諾鄧鎮內森林資源豐富多樣,以雲南松為主體林的林地面積244.5平方公里,蓄積量142135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66.1%,大量生長著三七、天麻、防風、黃苓、松茸等林下野生藥材。30公里沘江南北方向直穿鎮境,四季長流具有一定的落差,水能資源可開發利用前景廣闊。雲龍獨有產於沘江東岸虎頭山背後因地得名的野生羅峰茶、天燈草煙、天燈烏骨雞、黑木耳等是人們青睞的天然綠色食品。加工精細,風味獨特的諾鄧火腿、諾鄧豆餅、碗豆油粉皮等土特食品深受人們喜愛。境內貯存大量的石灰石、石膏、食鹽、紅砂石和金屬礦石,開發潛力很大。 諾鄧鎮歷史文化悠久,是雲龍縣旅遊資源的富集區。傳及中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諾鄧千年白族村,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有著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築群和明清文化遺蹤,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縣城南面的虎頭山自然景觀奇特,山中有別具一格的道教古建築群,有內涵深厚的歷代名人摩崖石刻,是大理地區的第二個道教名山。縣城西南角沘江上有曾為陝西省巡撫楊名修建的青雲橋,在西岸的石壁上有“袞雪”二字,是曹操題刻與陝西漢中褒谷石崖上的題記。距諾鄧村4公里處的沘江河床上有一個自然地貌奇觀,沘江水在這裡繞出了一個“S”型的大彎子,形成了類似道家“太極”圖案的天然地貌奇觀,被稱之為天然太極圖,在“天然太極圖”當中,北部的莊坪壩子和南部的連井坪壩子組成兩個魚形圖案,恰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縣城西面山頂海拔2552米上有被譽為滇西“高山明珠”的高山湖泊——天池,是全省最大的自然高山湖泊,四周有著10萬畝浩瀚的原始森林,共有高等植物60多科200餘種,還有國家二、三級保護動物19種。以雲南松為主的-松原,林木高大挺拔,樹梢高聳入雲,相接雲天,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繁茂的森林草甸相互襯托,風景無比旖旎迷人。民間流傳著有諾鄧花燈、洞經音樂、龍燈等傳統文藝,還有集商業、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八三街”等各種民風濃郁獨特的節慶聚會。 雲龍縣城古稱石門井,為明代嘉靖年間開發的鹽井。1929年,雲龍縣城由寶豐井遷居於此,石門乃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進入新時期以來,緊緊圍繞建設“山水園林小城鎮”的目標,以產業培植為抓手,全力實施縣城綠化、美化、亮化、民族化工程,建成長廊花路、會務中心、騰龍廣場、沘江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眾多新景觀,使小城風貌更顯得秀麗迷人。 諾鄧鎮是2005年鄉鎮體制改革撤銷原石門鎮、果郎鄉而設立的一個新鎮。歷屆鄉黨委、0始終緊跟時代步伐,一切從實際出發團結帶領幹部民眾艱苦奮鬥,不斷走向美好未來。特別是新鎮成立後,諾鄧鎮黨委、0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整合挖掘文化旅遊資源,立足鎮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植林果、烤菸、畜牧、旅遊四大特色產業,全鎮的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民眾的生活不斷改善,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發展思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縣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生態優先,農業穩鎮、商旅活鎮,市政促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和諧安鎮”的發展思路。繼續做大做強烤菸、林果、畜牧、旅遊四大產業,努力實現非公經濟、市政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目標: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8%以上;財政收入年均遞增8%以上;糧食總產量年均遞增1%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年均遞增5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支柱產業逐步壯大,農村產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居住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社會取得顯著成效。 發展優勢:諾鄧鎮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旅遊文化資源富集。 特色產業:旅遊業、商貿業、種植業和養殖業。 諾鄧土建築群 1、千古鹽井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雲南,置益州郡,下轄24縣,其中比蘇縣即在以諾鄧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蘇”是僰語,意為“有鹽的地方”。諾鄧鹽井自漢朝開採以來至今歷兩千餘年,在這口深深的 諾鄧天然八卦園 太極圖是,天然形成的一個八卦圖,多數都是從諾鄧拼車或者自駕去的,那裡沒有公共運輸,上去不是很方便!諾鄧河和瀾滄江支流沘江交匯處,組成一個“S”型的大灣子,形成了類似道教“太極圖”的奇妙天然景 諾鄧鹽井 諾鄧村口就是古鹽井,漢代所置,現在還保留著井,可供參觀。兩千多年歷史了,也記錄著諾鄧因鹽而興的起源。真正有意思的是在遺址斜對面,還有人家在用古法提取鹽。鹽井裡面無人值守,隨便參觀,看介紹說一 諾鄧鎮特產與美食 諾鄧火腿 諾鄧火腿是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諾鄧村的特產。白族諾鄧火腿的配料獨特,製作精細,質優而味美,切口肉色嫩紅,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白族同胞醃臘製品的風格。諾鄧火腿與宣威火腿、鶴慶的圓腿並稱為雲南三大著名火腿。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219
推薦理由:雙廊藝術小鎮文化旅遊區南詔風情島南詔風情島洱海大理市 2021年8月,雙廊鎮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名單。 2018年12月,2018年雲南省衛生鄉鎮名單出爐,雙廊鎮上榜。 2014年7月,雙廊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雙廊鎮地處洱海東北岸。面積21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2006年)。轄青山、長育、大建盤、雙廊、伙山、五星、石塊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雙廊。環海公路過境,水路通大理、下關。 [沿革]1961年設雙廊公社,1984年為雙廊區,1987年設雙廊鄉。位於洱源縣東南部。1997年,面積218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雙廊、長育、青山、大建、旁、伙山、五星、石塊7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2003年1月,原洱源縣雙廊鎮劃歸大理市管轄。 [郵編]671009 南詔風情島 大理南詔風情島是洱海三島之一,位於蒼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黃金地段---洱源縣東南端的雙廊鄉境內。該島四面環水,東靠著名佛教聖地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西對蒼山洱海,因占據著得天獨厚的旅 雙廊藝術小鎮文化旅遊區 雙廊地處洱海東岸的“蓮花曲”和“蘿時曲”之上,距下關35千米,古稱“栓廊”。放眼望去,秀麗的玉幾島、小金梭島猶如一對鴛鴦,浮在碧綠的洱海之中,兩島位於兩廊之間的麗玲峰下,清鹹豐年間,人們認為 玉幾島 玉幾島坐落在雲南省大理州洱海縣雙廊鎮,是洱海三島之一,位於洱海國家級風景區內。集蒼洱風光之精華,有“蒼洱第一村”的美譽。玉幾島上千年古漁村白族民居保存完好,而且家家流水、戶戶養花,極富民族漁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217
推薦理由: 平川鎮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東北部,距縣城牛井54公里。東臨楚雄州大姚縣和本縣古底、拉烏兩鄉,南接祥雲米甸鄉,西鄰太和、力角兩鎮,北與鍾英鄉接壤,國土面積322平方公里。是賓川縣東部三鄉一鎮經濟、文化、信息、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轄李子院、帽角山、羅九、康寧、平川、禾頭、石岩、盤谷、底么、馬花、朱苦拉11個村委會。共有115個自然村,14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172戶,總人口27249人,其中農業人口25741人,非農業人口 1508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6785人,占24.9%,其中白族 4639人,彝族1457人,回族80人,傈僳族509人,土族86人,拉祜族14人。 全鎮總耕地面積27285畝,其中水田面積11123畝,山地面積13187畝,臨時耕地2975畝,人均占有耕地1.07畝,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業山區鎮。平川鎮屬中亞熱帶冬乾夏濕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最高氣溫39.2攝氏度,最低氣溫—4.4攝氏度,平均無霜期266天,平均日照時數2719.4小時,多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795.6毫米,最小降雨量304.4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2497.6毫米,乾旱天數243天。氣候炎熱,光照充足,熱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素有“天然溫室”、“熱區寶地”的美稱。 ".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209
推薦理由: 2022年9月,2021中國西部百強鎮名單揭曉,海東鎮位列第56位。 2021年3月,海東鎮入選2020年雲南省衛生鄉鎮名單。 2020年9月,海東鎮上榜2019中國西部百強鎮,位列第24位。 海東鎮位於大理市東部,洱海東岸。洱海東岸,東與賓川縣交界,南與鳳儀鎮接壤,西臨洱海與大理鎮隔海相望,北和挖色鎮山水相連。鎮境東西橫距17.5千米,南北相距17.3千米,面積128平方千米。人口22844人(2006年末),其中白族人口占總人口98.7%以上。轄向陽、文武、名莊、南村、上河、上登、金梭島、文筆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向陽街,距市區18千米(水路12千米)。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哀牢山北綠,屬雲貴高原西側洱海東岸山地峽谷洪積區。境內最高峰大黑山,海拔2626米。平壩地區海拔為1975米至2000米。大(理)賓(川)公路穿境。 [沿革]南詔、大理國時期,海東隸太和城。元至明初,海東屬太和縣。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賓川州,海東從太和縣劃歸賓川。清雍正五年(1727年),分置海東里、曩村里。光緒十八年(1892年),分置海東耆、海南耆。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賓川縣文龍鄉。解放初期,分設向陽、文武、南村、上和4個小鄉。1954年至1955年4個小鄉先後劃歸鳳儀縣轄區。1955年成立鳳儀縣海東鄉。1958年建立海東公社,後併入鳳儀大公社設管理區。1964年成立大理縣海東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區,1987年10月撤區改鄉。1997年,面積174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向陽、文筆、文武、名莊、南村、上登、上和、金梭島8個行政村。2001年10月撤鄉設鎮,轄向陽、文武、名莊、文筆、金梭島、南村、上登、上和共8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59個村民小組。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202
推薦理由:大理古城--南門大理古城--文廟大理古城--文廟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大理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大理鎮榜上有名。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大理鎮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04年4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大理鎮第二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大理鎮位於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及其周圍,是大理市的第二重鎮。地處東經100°05′06″—100°12′26″,北緯25°39′01″—25°44′09″之間,跨經度17′20″,緯度5′08″,年平均氣溫15°,平均最高氣溫20.1°,平均最低氣溫8.7°,屬亞熱帶和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東方日內瓦”的盛譽。它東臨洱海,西倚蒼山,形成“一山、一城、一水”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世界少有、中國第一的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旅遊聖地。全鎮轄9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44個自然村,108個農業生產組,總戶數16600多戶,總人口5.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萬人;土地總面積57.9平方公里,其中有可耕良田2.1萬畝,建設用地3000多畝,中央、省、州、市屬單位128個,個體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124戶,賓館、飯店、酒店20多個(不含現已併入三個村委會指標)。2005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481.47萬人,比上年增長6.99%,旅遊總收入2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1%,保持旅遊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 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1624萬元,已建成的大理至麗江的一級公路,風儀至銀橋50米幅寬的214國道和準備修建的古城環城路,為商務活動和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大理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如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完整的院落式明代建築風格和“街街流水,戶戶養花”的傳統生態環境;有馳名中外的九街十八巷,棋盤式的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杜元帥府等眾多名勝古蹟,“洋人街”更是蜚聲中外。在接待國內外旅客473多萬人次,其中,國外遊客15萬人次,平均日接待遊客1.3萬人次。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功,開拓進取贏得了發展。大理鎮認真實施“以旅活鎮”戰略,共投資3億多元,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先後完成了文獻樓、五華樓、洱海門、東門、南門形象廣場、文獻路一條街、三塔及風光大道、才村旅遊專線、古城水景的恢復改造建設。引進國內外資金達5億多元,建成了規模較大的亞星飯店、蒼海高爾夫球場、天龍八部影視城等眾多項目。 大理鎮抓住-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及省、州把大理市建設成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大城市、-雪月大花園的宏偉目標的機遇,提出以保護自然生態為重點,改革開放為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結構為主線,民營經濟為主體,富民強鎮為根本的發展思路,使大理鎮的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大理景好看、錢好賺,人人都說大理好!大理鎮的自然地理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最適宜投資商投資酒店、娛樂、休閒度假、特色產品加工等項目。來吧!國內外商界朋友們,文化大理魅力無窮、歷史大理耐人尋味、民族大理多姿多彩、誠信大理讓您發財、效率大理令人神往,大理的明天更美好!. 大理鎮位於大理市中部,洱海西岸。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7.0萬人(2006年)。轄五華、玉洱、魁閣、銀蒼、綠玉5個社區,南門、西門、龍龕、才村、下雞邑、上雞邑、小岑、東門、三文筆、上末、陽和、下兌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博愛路,距市區駐地13千米。214國道過境。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理三塔。 [沿革]1950年建中和鎮,1968年改紅旗鎮,1980年復建中和鎮,1983年設大理辦事處,1992年改大理街道。1966年設立城郊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改城邑鄉。1997年,大理街道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五華、魁閣、玉洱、銀蒼4個居委會;城邑鄉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東門、南門、西門、三文筆、小岑、上雞邑、下雞邑、才村、龍龕9個行政村。1998年6月,撤銷大理街道、城邑鄉,合併設立大理鎮。2005年,將原七里橋鎮上末、陽和、下兌3個村委會劃歸大理鎮管轄。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現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陽苴咩城 大理市博物館(杜文秀帥府) 杜文秀帥府位於大理市大理舊城南門內正街。又名大理元帥府、杜文秀帥府,是清代鹹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杜文秀建立的當地民族自治政權所在地。清鹹豐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義軍攻占 五華樓 大理古城的建築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顯得十分的古樸。在歷經1200多年滄桑的古城中央,四亭拱托、清流環繞的一座宏大精美佳構就是南詔、大理國歷史上著名的五華樓。古時五華樓是官方聚會宴請貴賓的地方 【展開】
大理金牛鎮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82
推薦理由:金牛鎮位於賓川縣中部,是賓川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至平川鎮,南至州城鎮,西至大營鎮,北至力角鎮。全鎮設有牛井、大新、李相、太和、桑園、大龍閣、柳家灣7個社區居委會,彩鳳、白塔、金甸、管崗、新坪、圭山、仁和、東四、羅官、江乾、尖峰11個村委會,127個自然村,275個村(居)組。居住著漢、白族、彝族、回族等22個民族。【展開】
TOP 7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61
推薦理由: 祥城鎮隸屬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位於祥雲縣境內西部的城川壩,鎮政府所在地位於祥雲縣城。東北接禾甸鎮,東南連沙龍鎮,西北依大理市鳳儀鎮,南接彌渡縣,北鄰賓川縣,320國道、廣大鐵路、楚大高速路、祥臨路貫穿境內。 祥城鎮唐朝時設波州,南詔國置品甸賧,元憲宗七年(1257年)立品甸千戶所,明清均置在城裡;1918年隨縣名改稱祥城鎮;1937年置祥城鎮屬第一區;1940年裁區直屬縣轄;1950年—1957年屬第一區, 祥城鎮 區轄鎮;1958年屬八一公社下轄的部分管理區;1961年改建為一區下轄公社,次年重新設鎮與農村分開轄3個居民委員會;1981年成立祥城鎮第一屆人民政府,下轄3個居民小組;1983年,體制名稱為祥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第二屆鎮人民政府,下轄7個辦事處;1984年—1987年,為第三屆人民政府,轄7個辦事處;1988年—1990年,為第四屆人民政府,境域擴大,轄11個辦事處;1993年3月至2002年8月,體制相對穩定,經歷了第六屆至第九屆祥城鎮人民政府,其中,2001年撤銷街道辦事處,成立城東、城南、城西、華嚴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剩餘6個村為村民委員會;2002年8月1日,周家鄉整體併入祥城鎮,下轄27個村(居)民委員會,體制為新第一屆祥城鎮人民政府,到2005年12月27日,象鼻鄉整體併入祥城鎮,下轄31個村(居)民委員會,體制為雲南省滇西片最大的一個鄉鎮。 -區域概況 祥城鎮隸屬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位於祥雲縣境內西部的城川壩,鎮政府所在地位於祥雲縣城,是祥雲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有顯著的區位優勢,是全縣招商引資的重點區域。東北接禾甸鎮,東南連沙龍鎮,西北依大理市鳳儀鎮,南接彌渡縣,北鄰賓川縣,320國道、廣大鐵路、楚大高速路、祥臨路貫穿境內。 -行政區劃 2006年,鎮轄城東、城南、城西、華嚴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褚家、黃家、王家山、平壩、灰窯、箐中、茨坪、紅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喬、羅家、於官、美長、程官、芮家、下村、七百、七合、禾大、馬軍、新村、象鼻、存德、毛栗坡27個村民委員會,151個自然村(含4個社區),30個居民小組,206個村民小組。 -氣候 年平均氣溫15.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0℃。年降雨量728.6毫米,日照時數2648.6小時,屬北亞熱帶偏北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自然條件 全鎮國土面積323.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為6.2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 祥城鎮 龍翔路6號,海拔高度1996米,最高海拔是存德的馬廠阱2420米,最低海拔是王家山大營1860米。2006年平均氣溫15.4℃,高於歷年平均氣溫0.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0℃。年降雨量728.6毫米,日照時數2648.6小時,屬北亞熱帶偏北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人居環境、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城區適宜二、三產業的發展,農產業壩區適宜於包穀、水稻、麥類、豆類、烤菸、大蒜、亞麻、蔬菜等,山區、半山區適宜於糧食作物和林果業等開發利用。 -資源 一、土地資源 森林資源——雲南松 祥城鎮的土地資源豐富,以地理位置分為城區土地、壩區土地和山區土地。城區的城市經濟、招商引資是較理想的開發之地。城郊和壩區是各種鄉鎮企業和農產業開發的適宜區域;山區和半山區是林果業、礦產資源、林產品和野生菌開發的適宜區域。 二、礦產資源 祥城鎮山區、半山區礦產資源蘊藏豐富。石灰石分布較廣,其次是鐵礦、金礦及其它。王家山富含鐵礦,九頂山馬廠箐一帶含有金、銀、銅、鐵、鉬、鋅和煤多種礦藏;帽山、禾大、馬軍一帶山麓含有無煙煤;茨坪的五孔橋蘊藏有火山灰,如此構成了祥城鎮的礦藏群落。 三、森林資源 全鎮有林地面積203434.34畝,主要樹種有雲南松、華山松、旱冬瓜、白楊、白樹、香樟、思茅松、蘭桉等,林地珍稀特名優產品有松子、野生菌松茸、野生藥用菌等。 四、水利資源 旅遊資源——清華古洞 城區用水全部飲用自來水,由水產公司供給,壩區生產用水主要是小官村水系供給,山區、半山區主要使用山泉水、小水塘水。 五、旅遊資源 祥城鎮轄區內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的景觀有“一洞一山”,即“石竅通光”的清華古洞,古時稱“蝶大天”;氣勢磅礴的九鼎山,俗稱“望之族如青蓮”之九鼎雲峰,景色非常雄偉壯觀。人文景觀有“一城一部、一寺一廟、一宮兩閣一樓”,即古稱“雲南城”的祥雲城,祥城鎮所在地,縣城北中街的“將軍弟”,1936年4月19日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二軍團指揮部遺址;“二十四秀古塔”的九鼎寺,城市西郊的西山廟;城中的東嶽宮、玉皇閣、倉聖閣和文物古蹟的鐘鼓樓。未來開發的王家山龍塘山的古花洞,洞中石花天工自成,琳琅滿目,容洞長達8公里之久,但又“無底洞”,開發資金較大。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3647.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712.39萬元,占總收入的24.69﹪;畜牧業收 祥城鎮 入6633.08萬元,占總收入的10.4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7807頭,肉牛3577頭,肉羊3532頭);漁業收入697.5萬元,占總收入的1.1﹪;林業收入840.02萬元,占總收入的1.32﹪;第二、三產業收入37173.95萬元,占總收入的58.43﹪;其它收入2590.88萬元,占總收入的4.05。農民人均純收入2629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二、三產業為主。全鎮外出務工收入2606.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013人(占勞動力的10﹪)。 2007年祥城鎮採取兩大措施把財稅工作的各項目標落到實處。一是積極培植財源;二是加大稅收征管力度,積極組織財政收入。截至2007年9月30日完成財政收入4946萬元,完成縣考核任務4841萬元的102%,提前三個月完成財政目標任務。2007年年底鎮級財政收入達6500萬元。 -特色產業 祥城鎮的特色經濟主要由工業經濟、農業企業、工業企業、個體工商稅收經濟和農村經濟構成。 蠶桑 2006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實現15500萬元,比上年增30%;增加值實現13300萬元,比上年增10%,上交稅金2090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實現32913萬元,比上年增10.2%,企業個數達2731個,從業人員6249人;工商內資企業、私營企業和分支機構439戶,註冊資金57631萬元,個體工商戶2994戶,2006年實現稅金3517萬元;財政收入達4727萬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總收入636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9元,比2005年人均增120元。 農村特色產業主要有烤菸、蠶桑、亞麻、大蒜、蔬菜等產業。 1、2006年全鎮栽烤菸面積13265畝,總產量2074800千克(含出口備貨煙212800千克),比2005年的2039215千克增34584千克,增1.66%;實現總產值2330.52萬元,比2005年的2246.71萬元增83.81萬元,增3.59%。 2、2006年栽蠶桑面積14426畝,當年新增343畝,共養蠶9344.25張,產值達890.6萬元,比2005年365.1萬元增525.5萬元,增幅達143%;2006年當年縣下達全鎮產繭量352噸,產值649萬元的任務已超額完成,產量超19.43噸,產值超額241.6萬元。其中晚秋繭均價達28.50元/千克,單張產值最高達1500元。 3、2006年亞麻5700畝,麻莖總產值313.55萬千克,平均單產550千克,比2005年增 祥城鎮 20%,麻籽總產量28.2萬千 亞麻 克;2005年播種亞麻40312畝,麻莖總產1846.44萬千克,平均單產458千克。2006年,面積減少但技術含量增加,產量、質量提高,畝產值上升。 4、立體農業的芮家營村在1500畝旱地上成功推行“早熟大蒜+優質烤菸”種植模式,創造了平均畝產值6000元的高效益。2006年,全村大蒜總收入544.36萬元,平均畝產值3558元,加上烤菸收入,年平均畝產值突破6000元。 5、畜禽肉蛋產量成效顯著,2006年畜禽肉蛋產量846.37萬千克,比2005年的716.54萬千克增129.83萬千克,增15%。 6、2006年全年播種馬鈴薯5955畝,為新建的馬鈴薯變性澱粉加工廠的原料供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結合城郊農業共發展蔬菜產業8566畝等產業,為農戶的增產、增收創造良好氛圍。 -農業 祥城鎮是人居環境、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城區適宜二、三產業的發展,農產業壩區適宜於包穀、水稻、麥類、豆類、烤菸、大蒜、亞麻、蔬菜等,山區、半山區適宜於糧食作物和林果業等開發利用。有耕地面積63134畝,其中水田47973畝,旱地15161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土地0.77畝,林地面積203434.34畝,產有象鼻水源林盛產松子、松茸、林下野生菌等;經濟作物複種面積28175畝,主產烤菸、亞麻、蠶桑和油菜等;農村經濟總收入62647.8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29元,財政收入達4727萬元 。祥城鎮的經濟發展形成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農業產業化為基礎、城鎮特色化為動力,努力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格局。 -人口 鎮轄城東、城南、城西、華嚴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褚家、黃家、王家山、平壩、灰窯、箐中、茨坪、紅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喬、羅家、於官、美長、程官、芮家、下村、七百、七合、禾大、馬軍、新村、象鼻、存德、毛栗坡27個村民委員會,151個自然村(含4個社區),30個居民小組,206個村民小組。全鎮總戶數35150戶,總人口136350人,農業人口82332人,非農業人口54018人(含縣級機關駐社區人口),居住著漢、回、白、彝、傣、苗、傈僳等民族,人口密度402.3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7.2‰,有農村勞動力50814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414人。 -科教文衛 1、有鎮級文化站1個,“萬村書庫”31庫,藏書5000冊。民間文化較為活躍,全鎮有31個演出隊,1021人 祥城鎮 業餘 衛生隊 演職員,主要以雲南大花燈、小花燈和小品戲為主;民間紡織工藝---火草布的人工紡織主要在存德的傈僳族中加工,有色彩鮮艷、保溫、耐磨等性能特點,是該民族的一大服裝特色。 2、2006年,全鎮有中學4所,其中,鎮一中在縣城;鎮二中在城北郊區;鎮三中在七百莊,離縣城5公里;鎮四中在象鼻村委會所在地,離縣城15公里。4所中學,共有在校學生4213人,有教職工257人;國小31所,教學點12人,在校學生11430人,教職工51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92%,新建校舍3834平方米,總投資360.85萬元,有公立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1329人,幼兒教師105人。 3、祥城鎮有鎮級衛生院2所,醫務人員34人,鄉村衛生室31所,鄉村醫生92人。2007年12月,祥城鎮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共有23187戶,81341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籌資8134100元,按戶計算,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為103.1%,按人計算,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例為99.34%。 -基礎設施 截至2006年底,全鎮已基本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四個社區有街燈、路燈。2006年末 戶數30319戶、非農戶7778戶,有10861戶還存在飲用水困難和水質未達標。全鎮有30317戶通電,有2397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044戶;安裝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20037戶,其中行動電話戶數11741戶。 祥城鎮交通較為便利,全鎮有236個組通公路。國道320線、214祥臨線,廣大鐵路,楚大高速路都經境內通過,鎮內主幹道有龍翔路、八里路、清紅路、宏發街、彩雲路、周於路、祥姚路、黃板路、紅象路等都為較寬的水泥路面和彈石路面。 到2006年底,全鎮建有沼氣池的農戶550戶,裝有太陽能的農戶348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343戶。全鎮有15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5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社區通路燈。全鎮農村住戶以土木結構為主。 2007年市鎮建設加快,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城市容量,城市規劃面積由2002年的4.6平方公里拓展到6.2平方公里,街道由2002年的40條27.55公里拓展到2007年的45條30.12公里。 -社會保障 全鎮社會保障工作規範運行,轄31個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36350人(含縣級機關人口),農業人口82332 祥城鎮 民居 人,城鎮人口,農村富餘勞動力15294人,辦理了《失業證》的318人,《再就業優惠證》318人,轉移到鎮外的富餘勞動力1799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48人,開發就業崗位404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81人,靈活就業人數151人;培訓外出務工人員1940人。 民政救濟災民、五保戶、特困戶、殘疾人戶共1040戶,4097人發放救災救濟款119190元,寒被160床,寒衣160套,大米15.2噸;全鎮有低保戶8301戶,低保對象11460人,(其中城市低保6392戶,7305人;農村低保1909戶,4155人。)發放低保金854.72萬元;無住房、危房戶5戶,發放建房資金21000元;全年共給重點優撫對象340人發放撫恤金768764元,義務兵67人發放優待金114600元;撫持殘疾人子女上大學學費4600元。 2006年12月,祥城鎮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就醫貴,就醫難的問題,不斷提高祥城鎮農民的健康水平,全鎮共有23187戶,81341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籌資813410元,按戶參合率達103.1%按人參合率達99.34%。 【展開】
無量山鎮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 雲南省
139
推薦理由:無量山鎮位於縣城東南部,東鄰彌渡縣,南接普洱市景東縣,西接公郎鎮,北接包華鎮。境內最高海拔2790米(太平山頂),最低海拔1446米(南澗橋)。總面積25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50.8公頃(田107.5公頃,地1843.3公頃);烤菸面積313.3公頃,茶葉面積2009.6公頃,核桃浸泡麵積9463公頃。轄光明、保平、德安、新政、古德、馬街、可保、衛國、紅星、發達、保台、和平、華山13個村委會,222個自然村,290個村民小組,9108戶,常住人口35642人(2017年)。漢族,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生活在那裡。全鎮13個村民委員會通公路,里程551公里。【展開】
TOP 9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36
推薦理由: 銀橋鎮位於大理市中部,洱海西岸。面積70(一說67.91)平方千米,人口6824戶、30154人(2006年)。轄鶴陽、五里橋、銀橋、磻溪、新邑、陽波、馬久邑、雙陽8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9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鎮政府駐鶴陽,距市區.520千米。 214國道及大麗公路過境。境內蒼山蘭峰、雪人峰、三陽峰蘊藏有豐富的優質天然大理石。風景名勝有白王洞、無為寺、靈山寺、黑龍潭、黃龍潭和雙龍潭等。 [沿革]1953年設銀橋鄉,1962年置區,1964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區,1987年置鄉。1997年,面積88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銀橋、鶴陽、耑溪、新邑、陽波、陽波、雙陽、馬久邑、五里橋8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 【展開】
標籤:大理鄉鎮
舉報
排名規則:《大理十大強鎮排名》根據每個卡片的搜尋指數、人氣投票進行排序,使用大數據排序,排名公正客觀!。
最近更新
熱門榜單
新增卡片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