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洋鎮

下洋鎮

總得票:206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福建省
所屬城市:龍巖市
所屬縣/區:永定區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350803
郵政編碼:364000
面積:178.9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597
車牌代碼:閩F

下洋鎮簡介

2020年12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下洋鎮為福建省衛生鄉鎮。

2016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下洋鎮為第五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2014年7月,下洋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1年4月,環境保護部授予下洋鎮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下洋鎮位於縣境東南部、金豐溪下游。東與大溪鄉毗鄰,東南與湖山鄉、平和縣蘆溪鄉相連,西南與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西河鎮相靠,北與岐嶺鄉接壤,素有“閩西南大門”之稱,面積178.9平方公里,鎮政府設於下洋村,距縣城36公里。2000年,有20個村委會,306個村民小組,9097戶36068人。省道福三線貫穿該鎮,與廣東梅縣、潮州、汕頭“金三角”相連,村村通公路。

下洋鎮地處金豐溪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水力蘊藏量在3萬千瓦以上。2000年,有沿江、百丈 、湯子閣、三 、陳正、昌隆、下溪、西北等水電企業,裝機容量1.9萬千瓦,占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的37%,居全縣鄉(鎮)之首。地熱資源有溫泉,眼點多,分布廣,已開發利用的有下墟、太平、東湯、湯子閣等處。下墟溫泉溫度高達70℃,流量7升/秒,PH值在7~8之間。礦藏有鉀長石、輝綠岩、霏細岩、鎢、銅等。

下洋鎮是福建著名僑鄉。有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7.6萬多人,僑眷、僑屬5600多戶,歸僑1050人,每年的僑匯占全縣的60%以上。愛國僑領胡文虎,被慈禧太后賜封為“榮祿大夫”的鬍子春,全國政協港澳委員胡仙,原新加坡財政部長鬍賜道,原台灣當局“內政部長”、現任中國-副主席吳伯雄等人,祖籍均是下洋鎮。僑港澳台胞在改革開放後為下洋鎮的公益事業捐資近億元。

該鎮完全中學有省重點僑校——僑育中學,普通初級中學有僑欽中學和天德中學,還有16所國小,20所幼稚園。美國布朗大學的套用數學博士蘇兆星,緬甸奈溫將軍的私人醫生、博士陳萬昌,北京《戲劇報》主編游默,1991年全省高考理科“女狀元”曾雪梅都曾是僑育中學學生。1988~2000年,港澳台僑胞在下洋中、國小設立的各種獎學金、獎教金達160多萬元。下洋華僑醫院是鄉(鎮)一級甲等醫院,多功能綜合大樓配備了先進醫療設備。民眾文化生活頗為活躍。太平村的國樂社是省芳草計畫示範點,三聯村的“吉里華樂社”是由華僑創辦的管弦樂隊。鎮區有文化室、老人活動中心、舞廳等設施,太平、中川等村還辦有老年活動中心。《下洋鄉訊》於1993年元月創刊,是省內鄉(鎮)唯一的CN級對外出版刊物。.

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位於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其中的集慶樓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是

龍巖中川古村落

介紹在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是著名愛國僑領胡文虎先生於1946年冬耗資34萬港元興修的,占地2730平方米。這是胡文虎先生生前建造的三個別墅之一(其餘二個在新加坡和香港),虎豹別墅系磚木和混凝

集慶樓

集慶樓坐落在初溪村北面溪邊,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約30米,地勢險要。圓形土樓,兩環,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該樓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門坪、樓

庚慶樓

庚慶樓坐落於初溪村北部,介於集慶樓與餘慶樓間。圓形土樓,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坐南朝北,占地約660平方米。直徑33米,高3層,每層37開間,內通廊式。全樓隔牆只有3道為生土夯築

藩慶樓

藩慶樓坐落於初溪村中部,集慶樓南側。長方形土樓,建於1949年,坐南朝北,占地約8000平方米。高4層,前高后低,面闊40.7米,11開間,進深35.4米,10開間,內通廊式。一、二層不開窗

華慶樓

華慶樓坐落於初溪村中部,西為藩慶樓、東與福慶樓為鄰。長方形土樓,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坐南朝北,占地約480平方米。高2層,寬19.5米、5開間,深20.5米、6開間。內通廊式。一層

下洋鎮名人

潘了拳

慚愧祖師(817— 866),俗姓潘,名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於汀州上杭場山羊窠(現永定縣下洋鎮東洋村),從小就是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據《福建通志》記載,他初生時,“左手拳曲,有僧

胡焯猷

胡焯猷(清雍正乾隆年間人),字瑞銓,號仰堂,下洋鎮中川村人。例貢生,通醫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統一台灣後,隨即制定了薄賦招墾台灣的政策,“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開墾”,每甲(合11.31

陳正

陳正(1905~1931),原名成都,下洋鄉古洋村人。民國11年(1922年)進廈門集美師範讀書,不久,在進步師友的影響下,開始參加革命活動。民國12年春回鄉度寒假,參與創立下洋進步青年團體“晨鐘社”

胡兆祥

胡兆祥(1901~1975),原名陶皆,下洋鎮中川村人。青少年時代,就讀於本村猶興高等國小和廣東大埔中學,以後畢業於上海政法大學。20年代末,曾任福建省東山縣和華安縣縣長,有政聲。卸任後赴南洋,深得“

羅榕發

羅榕發(1887~1988),本縣罕見的“百歲公”羅榕發,下洋鎮東洋村人。幼年隨父親走鄉串村打鐵,稍長,又飄泊到南洋沙撈越謀生。民國12年(1923年)為侍奉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從此,榕發將南洋歷年積

鬍子春

鬍子春(1860~1921),一名國廉,下洋鎮中川村人。父母早喪,與祖母相依為命。十三歲,隨鄉人遠渡馬來亞謀生。先在吡叻當商店學徒,近十年,稍有積蓄,便在督亞冷買了一片礦山經營錫業。由於引進歐洲新技術

胡曰皆

胡曰皆(1907~1961),下洋鎮中川村人。生於馬來亞吡叻州的華都牙也。周歲隨父母回鄉,8歲父親去世,家境日益艱難,18歲重返馬來亞謀生,先供職於怡保福錫礦公司,後任堂叔胡重益辦的復萬和錫礦公司經理

下洋鎮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下洋鎮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