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縣

麻江縣

總得票:87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貴州省
所屬城市:黔東南州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522635
人品密度:137 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13.11 萬人
郵政編碼:557600
面積:958.0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855
政府地址:杏山鎮
車牌代碼:貴H

麻江縣簡介

麻江縣位於貴州省中東部。行政區域總面積122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7.95%。縣人民政府駐杏山鎮,郵編:557600。代碼:522635。區號:0855。拼音:Majiang Xian。轄4個鎮,5個鄉129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年末總人口21.8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7.47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侗、布依、水等族。人口出生率為13.8‰,自然增長率6.07‰,計畫生育率96.9%。主要礦產有重晶石、磷、煤、鐵、鉛鋅、硫鐵等。

麻江縣地處貴州中部,清水江上游,全縣總面積1222.2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秀麗,風景宜人。

麻江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處於三市一礦四大市場之間。縣城西距省會貴陽109公里,北距亞洲最大的瓮福磷礦肥基地65公里,東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37公里,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勻市23公里。隨著貴(陽)新(寨)、凱(里)麻(江)高速公路的開通,麻江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縣內湘黔鐵路、黔桂鐵路、株六複線橫貫縣境,320、210國道和貴新、凱麻高速公路均在縣城郊交匯,4條省際公路在縣內縱橫,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使麻江成為貴州乃至大西南南下東進的交通咽喉要塞。

礦產資源

麻江縣地處黔中腹地,位於“三市一礦”(凱里市、都勻市、福泉市、瓮福磷礦)之間,凱麻高速公路、貴新高等級公路穿城而過,320、210國道、309省道公路及湘黔、黔桂鐵路貫穿縣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麻江縣礦產資源豐富,分布於全縣九個鄉鎮,通過大面積的調查評價與勘查工作,發現礦產24種,基本探明的礦產有能源礦產煤、鈾、金屬礦產鐵、鉛、鋅、鉀、釩、錳、鋁土礦、非金屬礦產重晶石、磷、石英岩、砂岩、硫鐵礦、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螢石、方解石、陶瓷土、頁岩、粘土共22種,其中金銀銅多金屬礦產、伴生礦產鍶、硒稀土礦產亟待探明。評價礦床、礦點135處,其中中型礦床1個、小型礦床26個。目前全縣共有各類開採礦山和礦產品加工企業80多個,2002年開採和加工礦石20多萬噸,產值5000多萬元。

重晶石:該縣重晶石礦分布於全縣八個鄉鎮,點多面廣,品位( 含BaSO4)94.71~99.3%,礦石質量好(曾獲國家外經貿部出口免檢榮譽證書),查明壩芒泥河、碧波水山、谷硐大沖、李家坪、杏山坳陽、宣威城中、下司新華、東山等重晶石礦C+D+E級儲量625.68萬噸(其中C級193萬噸,D級223. 73萬噸),全縣重晶石礦儲量1600多萬噸。

煤:重主要集中於谷硐、杏山、碧波、賢昌四個鄉鎮,發熱量2500~8270卡/克,灰份 20~65%,水份0.3~12%,揮發份13~33%,含S3.1~6.8%,質好量優,交通便利。查明縣擺沙煤廠C+D級儲量398萬噸,全縣煤炭資源儲量1300多萬噸,

鉛鋅礦:該縣目前有杏山仰古、城南、擺種、高山、宣威麻卡、塘卜、城中、龍山大塘、下司苦李井、壩芒岔河、碧波償班、谷硐客蟆塘等礦點,礦石質量好,地表多氧化,含Pb0.01~40%,Zn1.78~37.8%,並伴生有Ag、Ga、Ge等元素,易分選,儲量大。

磷礦:該縣磷礦主要分布在宣威琅琊至龍山復興一帶。1962年,貴州104地質大隊在琅琊作過詳查工作, 提交磷礦石表內儲量596萬噸,屬大型磷塊岩沉積礦床,品位(含P2O5) 18~34%;伴生金屬U715噸,品位0.02~0.069%;V2O52.2萬噸,品位0.252~0.917%。礦床以北馬鞍寨尚有地質儲量624萬噸。 龍山團坡─復興─馬蹄一帶磷礦儲量也很可觀,且發現含鉀礦層。

鐵礦:赤鐵礦、菱鐵礦主要有碧波相塘、杏山紅土山兩處礦點,地質隊曾多次作過工作,提交儲量819.29萬噸。褐鐵礦分布於谷硐樂埠、翁牛等地,與粘土夾雜呈雞窩狀,出露面積廣,含Fe55%,Mn0.032%~0.18%,S1.009%~0.175%,1972年探明大岩沖、馬掌坳、新開田儲量20多萬噸。

石灰岩:該縣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城西陸家橋-良田-兩路口一線,厚40~110米,頂底板為白雲岩,含CaO52.49%,MgO2.16%,燒失量41.11%。 全縣石灰岩近1000億噸,目前多作建材用及燒制水泥石灰。

白雲岩:該縣白雲岩礦主要分布於東部下司、宣威和西部谷硐、壩芒,含MgO0.91~21.41%,CaO29.57~45.86%,燒失量47.03%,厚數百米,蓋層薄,儲量近7000億噸。

矽石:主要礦點有擺沙煤層頂板石英砂岩,杏山陸家橋-銅鼓山-乾溝、白沙田-小堡-青山、長坡-高梘煤層頂部石英砂岩,栗木新寨中型水泥用石英砂岩、濫泥山陶瓷土頂部石英砂岩、碧波篩子壩矽質岩層等,品位(含SiO2)85.5~99.4%,儲量可觀。其中栗木礦點由建材部303隊於1983年詳查,提交C+D級儲量982.8萬噸(已獲審批);2000年10月,貴州101地質隊普查毛栗坡、岔河、陸家橋、小橋邊、銅鼓山、乾溝6個礦點,品位(含SiO2)96.12~98.83%,儲量2000多萬噸。壩芒瓮河、栗木、樂坪,谷硐大沖、樂埠、翁牛、潭家,龍山復興,宣威卡烏等地有零星石英岩,質量好,品位高達99.2%~99.8%,但規模不詳。

硫鐵礦:熱液型硫鐵礦床有谷硐翁牛礦點,礦體呈脈狀,厚0.6米,礦石礦物為黃鐵礦,地表多氧化為褐鐵礦,含硫36.64%。沉積型硫鐵礦多賦存於炭質粘土岩、煤層內或煤層下部鋁土質粘土頁岩中,厚0.2~1.7米,含硫8.43~46.23%。另在杏山茶山涼水井發現大型泥砂質沉積硫鐵礦,厚數十米,延伸數百米,含硫23%。

大理石:縣內有杏山陸家橋、壩芒栗木兩處礦點,經地質詳查為似墨玉大理石、奶油黃夾玫瑰紅大理石和芝麻灰大理石,色彩均一,質地堅硬,磨光性能好,B+C+D級儲量377.8萬立方米。

陶瓷土:主要有杏山靛沖濫泥山、小堡碗廠、青山火燒寨、羊昌坡大田坎、麻喇兩路口、壩芒栗木白墳邊等礦點。其中栗木白墳邊礦點由建材部303隊於1991年結束詳查,提交C+D級儲量930萬噸。

方解石:主要分布於西部谷硐、壩芒,結晶程度高,礦石純正潔白,厚數十米,蓋層薄,儲量有待探明。

頁岩:主要為該縣中三疊統新苑組地層中的含鈣質、粉砂質頁岩,經風化鈣質遭淋濾形成風化殼,磚瓦原料即為風化殼上層。燒結溫度為900~1100°C,燒成溫度1100°C;乾縮收縮率3.75%,燒成縮收縮率在900°C時為0%,1100°C時為12.5%;不同溫度條件下成品的抗壓強度為6.29Mpa~22.51Mpa,即燒成溫度為1100°C時,產品標號為200#。

其他未闡明礦產分布較廣,用途廣泛,前景可觀。

麻江縣礦業早在建國前就已有小規模開展,多為民間採煤、煉鐵、燒制石灰、磚瓦、陶器。新中國成立後,礦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礦業活動由零星開採、人背馬馱、簡單燒制發展為機械開採、運輸、洗選冶粉加工,礦業活動多樣化、規模化。建國50年來,地質工作從無到有,相繼有貴州省區調隊、101隊、108隊等多家地質單位在我縣做過不同程度的地質工作,探明十幾種礦產儲量近千億噸,礦業產值由10萬元增加到5000多萬元,從業人數由百餘人增加到5000多人,礦業已成為我縣基礎產業。

經濟發展

2002年,麻江縣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最佳化第一產業,增加第二 產業總量,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全縣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國內生產總值3.28億元,比上 年下降12.8%。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之比由上年的39.66∶34.10∶26.24調整為44 .46∶22.30∶33.24。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1億元,比上年減少5.1%。受自然災害影響,糧食減 產,但經濟作物、牧業和林業均不同程度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量5.44萬噸,比上年下降22.3 %;烤菸產量2072噸,增長17.5%;肉類總產量6071噸,增長19.9%。年末,大牲畜存欄6.37萬頭,增長5.49%;生豬存欄10.74萬頭,增長0.85%。退耕還林2000公頃。工業企業 改革改 制進展順利,職工429人,安置 率達71%。工業總產值1.8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38億元,增長75.0%;實現稅金968.14萬元增長57.62%。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全縣22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完成,變現資產746萬元,安置有經濟實體1857戶,從業人員2萬人,註冊資金5028萬元,提供稅金33.7萬元。財政總收入335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46萬元,比上年下降4.3%;財政支出9361萬元,增長19.5%。年末金融機構 存款餘額2.80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億元,增長5.30%;

固定資產投資6100萬元。招商引資項目23個,協定資金4.2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05 0萬元。基礎設施投資建設29個項目,其中國債投入3758.11萬元。建成“希望國小”8 所,累計建成“義教工程”31所,中國小危房率下降到18.3%。國小在校學生2.5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73%;中學在校學生9949人,初等教育入學率94.7%。非文盲率96.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94萬元,比上年下降5.20%。農民人均純收入1341元,比上年增長3 .47%。城鎮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線的人口為1080人,發放社會低保金241萬元;領取失業保險金的220人,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的679人下崗職工領取基本生活費的96人。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行政區劃

麻江縣轄4個鎮、2個鄉、3個民族鄉:杏山鎮、谷硐鎮、下司鎮、宣威鎮、碧波鄉、龍山鄉、賢昌布依族鄉、壩芒布依族鄉、景陽布依族鄉。

歷史沿革

明置麻哈冊,1913年改為麻哈縣,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貫縣境,故名。1930年置麻江縣。

2000年,麻江縣轄4個鎮、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348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杏山鎮 42646 谷硐鎮 16446 下司鎮 30609 宣威鎮 34141 碧波鄉 22590 龍山鄉 16571 賢昌鄉 16984 壩芒鄉 14988 景陽鄉 8506

2003年,麻江縣轄4個鎮、5個鄉(其中3個布依族鄉),129個村委會(其中有5個村委會由凱里開發區代管)、7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22.01萬人;非農業人口1.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5.79萬人,占總人口的75.15%。

麻江殊榮

是中國有名的紅蒜之鄉,鋅硒米之鄉。

2022年1月,麻江縣被命名為2021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麻江縣人口數量為13.11萬人,位列黔東南州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3位,位列貴州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84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473位。

2016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麻江縣為第四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

2011年5月,中國科協命名麻江縣這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麻江縣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麻江縣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