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弦古箏最早出現于何時

十三弦古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古箏這種樂器至少有25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十三弦古箏形制可能與今天的古箏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演奏方式已經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對古箏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史記》和《左傳》中。這些記載表明,當時的古箏已經是一種流行的樂器。然而,這些早期的古箏可能不是十三弦的,因為十三弦的形制似乎是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十三弦古箏的確切出現時間並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已經非常流行,並且在當時的音樂文獻和繪畫中有所描述。唐代的十三弦古箏被稱為「十三絃箏」,是當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中常見的樂器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的形制和演奏技巧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現代中國的傳統古箏通常有21弦,而其他地區的古箏可能有不同的弦數,如日本箏(Koto)有13弦,韓國箏(Gayageum)有12弦。這些不同形制的古箏在各個地區的音樂文化和傳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