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城市 > GDP > 江油十大強鎮排名

江油十大強鎮排名-江油各鎮gdp排名前十-江油哪個鎮經濟最高

專業榜單員的頭像
專業榜單員
2023-09-04 07:30:10更新 · 1.87K票 · 1000位訪客
生成海報
江油是由綿陽市代管,且下轄23個鄉鎮的縣級市。TOP10排行榜網用戶列舉了江油十大強鎮排名,為您推薦江油各鎮gdp排名前十,其中包括武都鎮、中壩街道、江油三合鎮等江油強鎮,告訴您江油哪個鎮經濟最高,江油市鄉鎮經濟排名均為用戶票選,供您參考。
【展開】

江油十大強鎮排名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229
推薦理由: 龍鳳鎮位於江油市東南角,因上有回龍寺、下有飛鳳山而得其名。龍鳳1949年12月解放,建國後成立新民鄉人民政府,為彰明縣所轄,1959年11月江油、彰明兩縣合併,隸屬於江油縣彰明區,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恢復為新民鄉人民政府。1989年1月26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撤銷新民鄉人民政府,設定龍鳳鎮人民政府。龍鳳鎮與綿陽市遊仙區相鄰,距江油市區18公里、距綿陽市20公里,北靠彰明鎮;東接東興鄉;南連遊仙區東林鄉;西與青蓮鎮、九嶺鄉、龍門鎮隔江相望。全鎮幅員面積35.1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4 o 41′—46′。北緯31o 36′—41′,集鎮面積2.5平方公里,緊靠龍鳳場火車站。龍鳳鎮轄9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68個村民小組,1547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12人,占總人口的17.5%、人口自然增長率0.2‰已接近零增長,人口出生率為5.6‰,主要為漢族,全鎮少數民族43人,占0.28%。 自然條件及發展簡況 全鎮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503米,屬於淺丘地形。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oC左右,年降水量750—1400毫米,是江油市的糧食生產區之一,2000年底,全鎮有耕地面積16119畝,其中田12516畝、地3603畝。糧良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生薑、蓮藕、蕃茄、海椒、西瓜等。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小家禽主要有雞、鴨、鵝、兔等。200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3636萬元,糧良總產達9708噸、生豬出欄10000餘頭、小家禽34萬隻,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452元。龍鳳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走工業興鎮的發展道路,在鄉鎮企業處於改制和調整時期,鎮黨委、政府仍然一手抓企業改制,盤活現有企業,一手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2000年企業產值達5016萬元(90價)實現利稅171萬元。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218
推薦理由: 三合因地處三河交匯而得名。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建立了三合場。1940年建立三合鄉,1955年將槐秀鄉歸併三合鄉。1992年將三合鄉、石嶺鄉、建設北路街道辦事處和三合街道辦事處合併建立三合鎮。 三合鎮位於江油城區東部的涪江河畔,與市中心隔江相望。東靠貫山鄉、新安鎮、大堰鄉,南接彰明鎮,北及武都鎮、雙河鎮,西臨涪江,東依東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04.53110517,北緯31323219。幅員面積85平方公里,其中城鎮面積8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17個居(家)委會。轄區內總人口13.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1萬人,占總人口的65.9%。人口出生率為8,自然增長率為6。主要為漢族。 【自然資源】 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50米,北部石嶺片為淺丘地形,南部三合片屬平原。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土地主要為衝擊潮土,土質肥沃,水利資源豐富。是江油商品農業的高產區。 【經濟發展】 2000年底,全鎮有耕地面積30158畝,其中田23256畝。三合片區水利灌溉主要依靠古老的六合堰水系引涪江水進行自流灌溉,石嶺淺丘屬武引灌區,部分採取機具提水澆灌。全鎮糧食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附子、生薑、蕃茄、海椒等。水果主要有桃、梨、柑桔、葡萄。養殖業主要以飼養優良母豬為主,輔之以雞、鴨、鵝、兔等小家禽。2000年畜牧業產值達429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6.7%,2000年全鎮農民純收入2627元。 近年來,三合鎮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現以初見成效。萬頭良種母豬生產基地建設進展順利,達到了年產150000隻仔豬的生產能力,銷售網路覆蓋全國各地;還發展了百畝水果生產基地4個;千隻以上養兔場4個;萬隻養雞場2個;千隻種鵝基地1個;並在雙流村建成了具有世界優良品種的川白一系、LY和DLY種母豬養殖園區。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占有較大比重。同時,對全鎮範圍內的四荒進行了租賃或承包。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216
推薦理由: 2021年1月,青蓮鎮入選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名單。 2018年3月,青蓮鎮榮獲四川省第二批省級森林小鎮稱號。 2017年8月,青蓮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2011年12月,青蓮鎮上榜第三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2007年1月,環境保護部授予青蓮鎮第六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青蓮鎮古稱漫坡渡,唐朝時因境內的河稱為廉水(今磐江),水質清澈,故名清廉,後因李白號稱青蓮居士更名為青蓮。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始設青蓮鎮。青蓮鎮位於江油南部,距江油城13公里,距綿陽城20公里。東靠彰明鎮,南接九嶺鄉,北及太平鎮,西鄰西屏鄉。城鎮座落在綿(陽)江(油)一級公路線上,全鎮幅員面積22.65 平方公里,城鎮面積1.5平方公里。2000年青蓮鎮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6個農業合作社,18107人,主要為漢族,其中非農業人口4434人,占總人口的25%,自然增長率為0.87,人口出生率為7.3。 自然條件及發展簡況 全鎮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20m,屬平壩地形。土壤肥沃,處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春早秋短,無霜期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5℃,年均降雨量1050毫米,是江油市的糧油主產區之一。2000年底有耕地面積9129畝,其中田7308畝,地2385畝。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養殖主要以豬、兔、水產為主,仔豬和特種養殖近年發展較快。200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4008萬元,糧食總產量5024噸, 蔬菜產量10720噸,生豬出欄8931頭,小家禽達28萬餘只,仔豬15000頭,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現已基本建成3000 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畝優質水果基地和2 萬頭仔豬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大戶。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1551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達9000萬元。 旅遊經濟發展較快,全年接待遊客10萬人, 總收入 160 萬元。1994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1998 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被確定為江油市的衛星城、綿陽市的五個重點小城鎮之一重點建設。 交通狀況 省級公路幹線━━九寨環線( 綿陽━━江油高等級公路)縱貫全鎮,交通十分方便。 境內村村通公路,各型車輛暢通無阻。江油市9路公共汽車往返期間, 居民生活十分方便。 [通訊設施]境內有青蓮郵政支局,電信支局,有線電話採用光纖通信,10000門數字交換機,可直撥世界各地; 無線通訊網覆蓋全鎮,無信息接收盲區。 [能源狀況]境內有雙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年發電1 億千瓦小時,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 江油李白故里 李白的故居位於江油市青蓮鎮(即李白故里風景名勝區),它地處綿陽城區與江油兩城市之間,距江油市區15公里.綿陽市區23公里,108國道(綿陽--廣元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該風景區規劃控制範圍 【展開】
江油太平鎮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206
推薦理由:太平鎮成立於1992年9月。由原中壩區所轄的德勝、河西、讓水鄉合併而成,因當時的中壩區辦事處設在太平場(街道)而得名。太平鎮位於江油市西部,東接中壩鎮,南接青蓮鎮,西接含增鎮,北接大康鎮。東有涪江,西有平通河穿鎮而過。鎮政府機關位於江油市北街西段,距市中心1.5公里,與位於同一街道的江油市委、市政府機關相鄰。【展開】
TOP 4
所屬國家:中國
190
推薦理由: 厚壩鎮位於開縣東部,地處三峽庫區小江回流處,鎮政府座落在開雲路距老縣城10公里的古墓嶺,海拔168米。距開縣新縣城12公里。全鎮轄7個村(大壩、紅寶、石龍、青坪、大安、群聯、厚壩),81個村民小組,2005年底總戶數9471戶,總人口3223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8人,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米658人。鎮區屬淺丘河谷區,丘陵低山地貌,地質出露有第四系新沖積、侏羅系沙溪廟組兩個層段。土壤以沖積土、紫色土為主,全鎮形成“四山三丘三分壩”的地理特徵,全鎮最高海拔822米(群聯村船兒寨),最低海拔156米(紅寶村豬草壩),氣候比較溫和,年均氣溫14.5~18.5℃,一月均溫3~7℃,七月均溫25.4~29.4℃,年降水量1227~1326毫米,無霜期266~306天。由於地勢低洼,不易散熱,盛夏酷熱程度較高,最高氣溫可達43℃,堪稱全縣之最。全鎮現有耕地819公頃,其中田642.7公頃,地176.3公頃,人均耕地0.37畝。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6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016元;糧食總產量達12856噸,人均產糧399公斤。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經濟作物以花生、西瓜、油菜、大柵蔬菜為主,水果以柑桔、雜水量為主。全鎮普遍推行良種水稻,平均畝產突破800公斤,再生稻蓄留面積達7500畝,平均畝產達到300公斤。河漫地膜玉米達5510畝,柑桔年產量達27280噸。養殖業全年生豬存欄達19985頭,大型養殖基地2個,種養大戶118戶。森林面積18000多畝,其中退耕還林723公頃,森林覆蓋率占42%以上。全鎮擁有私營企業35家,從業人員966人。勞務輸出7984人,勞務收入達2258萬元。現有初級中學1所,私立國中1所,中心國小2的,村校10的,幼兒班點12個,九年義務教育已普及;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26個,有醫師117人。光纜加密電視覆蓋全鎮7個村,廣播、通訊、郵電、運輸等社會事業蒸蒸日上。開雲公路橫穿鎮境,萬開公路途經該鎮,全鎮7個村81個村民小組均通公路,村社級公路總長度達800餘公里。三峽工程僅有的一處防護堤建在該鎮。現有水庫8座,其中小二型水庫5座,(小二型三茂、珠寶、五豐、大興、三中)山平塘1333口人飲池2376口,總蓄水量530萬方,保灌面積9000餘畝。.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175
推薦理由: 含增,1949年12月解放,1951年3 月從讓水鄉劃出行政區域而設立鄉政府, 鄉政府機關駐界池村“含增寺”中,故名為含增鄉。1955年12月撤鄉並回讓水鄉,1961年5 月又從讓水鄉劃出設立含增人民公社, 公社機關駐草堂寺即現響石村三組,1966年更名建設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隸屬城郊區管轄,1983年恢復為含增鄉人民政府,1988年11月撤鄉,設立含增鎮,隸屬江油市人民政府管轄,鎮政府機關現駐含增場鎮迎賓西段。鎮所轄1個居民委員會,8個行政村, 54 個村民小組, 總戶數3210戶,總人口10473人(不含長特三廠和流動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1426人,占總人口的13.6%。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出生率8‰,主要為漢族。 地理位置 含增鎮距市政府所在地17公里, 鎮區域面積80.7平方公里,鎮區域座標為北緯31o44′--31o54′,東經 104o31′--104o39′之間,東與太平鎮讓水鄉辦事處連界,南與西屏鄉相交,西與北川縣通口鎮毗鄰,北與大康鎮接壤。 自然條件 含增鎮屬丘陵、高山相間地形; 盤江(通口河)東岸的吳家後山、乾元山為大山地帶,東南麓為丘陵。最高海拔為2106米,最低海拔540米,地型起伏變化大,地貌大多為喀什特,基岩溶洞陡坎多,岩石裸露地面多, 地質多為石灰石風化層,境內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左右,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15℃,平均日照900時左右,林木生長茂密,屬國家天然林天保護區。2000年底,該鎮有耕地面積6214.8畝, 其中田1791畝,地4423.8畝,天然林保護面積73130畝,森林覆蓋率55%,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 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生薑、大蒜、海椒、薇菜等。養殖業以養豬、羊、牛為主,小家禽有雞、鴨、鵝、兔等。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165
推薦理由: 江油市轄鎮。清代建大康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位於市境西部,距市區9公里。面積104.2平方公里,人口2萬。省道南(坪)滬(州)公路過境。轄官渡、舊縣、紅光、星火、因明、下莊壩、建興、旱豐、水口廟、前鋒、高堂、樺花峰12個村委會和大康場鎮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冶金、建材、採礦等廠礦和商貿、旅遊、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特產茶葉、辛夷花。境內大匡山有大型石灰岩溶洞佛爺洞,為遊覽勝地。鎮西匡山為唐李白讀書處。. 匡山佛爺洞 佛爺洞位於江油市,是川西北最大最神秘的喀斯特溶洞。“地下三峽”與地面峽谷一水相連,鍾乳千姿撲朔迷離,洞中泛舟奇妙之極。佛爺洞西方鏡,一灣碧水,兩岸翠竹滿山。水之盡頭為小雷音寺,蕩舟其間,樂而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160
推薦理由: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武都鎮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14年7月,武都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江油市武都旅遊經濟開發區,位於市區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境內山丘壩兼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全鎮幅員面積61.7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36個村民小組,2個街道辦事處,18個居委會,總人口6.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萬人。耕地面積2.024萬畝,農民人均耕地0.67畝。區內資源豐富,有石灰石礦、白雲礦、鐵礦、鉛鋅礦、沙金等多種優質礦產資源,其中尤以石灰石品位高、易開採,儲量達20多億噸。有年產30萬噸特鋼、普鋼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川投長特四廠,為武都地方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技術、人才支持。區境內基礎設施完善,已開通了3200門程控電話,建成了輻射城鄉的寬頻多媒體信息網路、行動電話、無線尋呼信號網路。有1.76萬千瓦水電站一座,有勞武線、康武線兩套地方高壓線路和長鋼1104千伏專用供電線路,有年產5萬噸的自來水廠和生產、生活用天然氣輸送系統。平武、黃龍、九寨溝黃金旅遊線省級公路沿區而過。至江油市區建成有寬15米的二級標美路,鄉村公路通社達戶。 經濟持續增長 2001年實現農業、鄉鎮企業總產值61447萬元,比2000年增長9.1%,實現財政收入1531萬元,比2000年增長3.9%;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735元,比上年增加104元。 鄉鎮企業穩步發展 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狠抓管理,加大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完善企業改制,使企業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57161萬元,比2000年增長9.6%。其中完成工業產值35170萬元,比去年增長7.2%;完成經營收入34024萬元,比去年增長16.7%;實現利潤2003萬元,比去年增長17.8%,入庫稅金實現718萬元。發展個體工商戶408戶、私營企業51個。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產值10354萬元。 農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按照“一產業做優、二產業做強、三產業做大”的思路,圍繞“千畝桑園、千頭母豬、千畝大蔥”以及最佳化糧油品種,發展名特優新蔬菜等重點項目。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改善基礎設施克服了春旱、澇和冰雹等自然災害和市場疲軟等困難,實現了農業的平穩發展。農作物總播面39125畝,經濟作物播面達14669.5畝,占37.5%。 王右木紀念館 王右木紀念館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武都鎮團山大橋下面,地處武都鎮東、涪江西岸,與四川名山竇圌山隔江相望。是為紀念四川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四川黨、團組織最早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王右木而建 武都鎮名人 王右木 王右木烈士,1887年--1924年,又名丕昌、燧,四川江油縣(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人。為尋求真理,他東渡日本;受-、李大釗等人委託,他在成都創辦了“馬克思主義讀書會”,成立了四川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160
推薦理由: 歷史沿革 清初建置,民國24年改為中和聯保,民國29年再改建為中和鄉。轄11保,93甲、隸江油縣第一區。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改隸第六區,1951年劃出第五至八村和第十一村,成立金鼎鄉。中和鄉轄6個村。1953年初將梓潼縣瓦子鄉部分村併入,改隸第四區。1955年將金鼎鄉的第五、六村,瓦子鄉的第一、二、四、九、十村劃入調整為下轄10個村。同年撤第四區,直隸縣轄。1958年10月成立中和鄉人民公社。轄10個管理區,隸新安區。1962年轄12個大隊。1967年大破四舊時更名為戰旗公社。1968年5月成立戰旗公社革命委員會。1972年秋在縣上的安排下,又恢復了戰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16個村,1984年改公社為鄉。1992年9月在上級的撤區並鄉建鎮的統一規劃下,由戰旗鄉改為戰旗鎮,隸江油市。轄場鎮居委會,中和、銀豐、梨園、青春、榮華、石廟、新升、白沙、三一、海棠、三清、白坪、白雲、瓦子埡、公坪、回龍16個村,113個村民小組。該鎮位於市境東部,梓江公路橫穿其境。距市區中壩鎮28公里東與梓潼縣黎雅鎮交界,西靠新安鎮,西南與義興鄉相連,北接新興,南連遊仙區太平鄉、朝真鄉。境內有蓄水1336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一座(戰旗水庫)。武引主幹渠穿白雲村公坪村而過。地理坐標:東徑104o56,北緯31o46。全鎮幅員積50.76平方公里,城鎮面積一平方公里,2000年有人口1732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0人,占總人口的2.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人口出生率為7.4‰,主要為漢族。 經濟狀況 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80米,屬於淺丘地形,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候170C左右,年降水量700-12000毫米,二00年底有耕地24116畝,其中水田17536畝,旱地6580畝。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米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生薑、海椒等。養殖業以養蠶、養長毛兔、養豬為主,小家禽主要有雞、鴨、鵝、兔等。200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4177萬元,糧食總產達到13562噸,(因產業結構調整與常年相比減100餘噸)。水果總產898噸,蠶繭總產155.5噸,生豬出肥20164頭,小家禽60餘萬隻,長毛兔一萬隻,稅收10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7元。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四川省
148
推薦理由: 中壩街道,原名雙流場。涪江、昌明河從東西兩側流過,是為名。又因其形如船,兩面臨水,中為壩,故名“中壩”。歷來為工商雲集之埠、人文薈萃之地,屬四川四大“名鎮”之一,是川西北的重鎮,素有“小成都”之美稱。 地理位置和氣候 中壩鎮位於江油市委、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涪江上游和四川盆地西北部,東距寶成鐵路2公里,南距綿陽市41公里,距成都市170公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6℃。 歷史沿革及人口狀況 始建於元代,興盛於明朝。清乾隆年間為原江油縣第三甲管區。民國2年設中壩場團防局,代理行政事務維持地方治安併兼管商務。民國14年改中壩場為中壩鎮。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途經江油,建立中壩鎮蘇維埃政府。紅軍西進轉移後中壩鎮改設聯保辦事處。1949年12月22日江油解放,成立中壩鎮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年3月改為“第三區人民政府”,轄19保。1951年5月,江油縣人民政府由武都遷中壩,改為城關鎮。1954年改名城關區。1955年城關區改為城關鎮,下轄10個居委會。1958年江油、彰明兩縣合併。彰明縣的太平場、三合場併入城關鎮,下轄10個居委會。1981年復名為中壩,1985年金輪鄉撤消,合併到中壩鎮。該鎮現轄27個街道居委會,6個村委會,27個村民小組。其中:非農業人口66800人,農業人口8200人。主要為漢族,也有回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自然資源 中壩鎮位於涪江沖積壩地之上,地勢平坦,溝渠縱橫,土壤深厚肥沃。涪江、昌明河經流量豐富,地下水也充裕,利於工業、農業和居民生活用水。本鎮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無霜期290天左右,常年日照1362小時,宜種面廣,特別適宜亞熱帶作物生長。 【展開】
標籤:江油鄉鎮
舉報
排名規則:《江油十大強鎮排名》根據每個卡片的搜尋指數、人氣投票進行排序,使用大數據排序,排名公正客觀!。
最近更新
熱門榜單
新增卡片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