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城市 > GDP > 隨州市各區縣GDP排行榜

隨州市各區縣GDP排行榜-隨州3個區縣經濟排名-隨州gdp最高的區排名

Softsister的頭像
Softsister
2023-09-04 07:30:13更新 · 158票 · 1000位訪客
生成海報
隨州又被稱為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是位於湖北省北部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湖北省北大門,全市下轄1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TOP10排行榜網為您提供隨州各區縣GDP排名,告訴您隨州gdp最高的區是哪個,隨州gdp最高的縣是哪個,帶您了解隨州3個區縣經濟排名。
【展開】

隨州市各區縣GDP排行榜

曾都區
GDP:613.95億元
43
推薦理由:曾都區是位於湖北西北部,其設立於戰國時期的市轄區,其主要由6個街道、5個鎮組成,總占地面積為1425平方千米,擁有68.25 萬的常住人口,作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在境內也分布著神農故里、曾侯乙墓、擂鼓墩風景區等風景名勝,並於2021年,達到了增長11.8% 的571.61 億元生產總值。【展開】
TOP 1
GDP:417億元
85
推薦理由: 廣水位於湖北省北部偏東,因有全國八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而名揚四海,素有“鄂北門戶”之稱。全市國土面積2647平方公里,人口90多萬,轄20個鄉鎮辦事處和1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南北朝置縣,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人文薈萃。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教育先進市,全省文化先進市、體育先進市,是全國民間書法藝術之鄉,2006年同時被獲得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和湖北省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廣水市原為應山縣,198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縣改市,1991年又被國務院列入對外開放市,2000年7月,隨州市被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市後,廣水市劃入隨州。廣水市位於湖北省北部偏東,桐柏山脈東支南麓,大別山脈西端,地跨東經113°31′---114°07′北緯31°23′---32°05′。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最高的大貴山主峰海拔907.80米,西南部最低處平林河床海拔37米。市境群山環峙,北扼雄關險隘,東西居鐵路要衝,綰轂南北,控制隨棗,“系全楚襟喉之處,自古用兵之地”。境內武勝關、平靖關、黃土關三關鼎峙,歷來為兵家重地、商旅要途。 全市總面積2647平方公里。市區位於廣水市腹地,距省會武漢176公里。廣水市屬北亞熱帶氣候,北部山區地形複雜,具有小氣候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5.5℃。年均降水990毫米。河流沿山脈走向,共有大小河流337條,總長2423公里。較大河流有廣水河、應山河、水、蓼水、余店河、龍泉河、小河、飛沙河共8條,前6條屬長江流域,後2條屬淮河流域。在總面積中,山、水、田的大體比例是六山一水兩分田。由於境內多山,河溪交錯,庫塘密布,有較好的生態環境,農作物適宜種植稻、麥、棉、油料、豆類、大蒜和菸葉。林木350多種,主要樹種有松、櫟和杉木。國家列為保護的珍貴樹種有香果樹、銀杏、牛鼻栓、白玉蘭、三尖杉等。宜牧草埸224萬畝,野生牧草300多種。藥材600多種,桔梗、蜈蚣為著名藥材。野生動物100餘種。常見魚類40多種。已發現礦產22種,構成工業礦床的礦產有釔、磷、螢石、白雲岩、瓷石共5種,釔礦為本縣之優勢礦產,有大型礦床3處。 廣水地處中原腹地,南引北射,承東啟西,是武漢、襄樊、孝感、信陽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匯點,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區,是鄂豫物資重要聚散地,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 交通運輸 京廣鐵路和107國道在東部縱貫南北,漢丹鐵路和316國道在西部並駕齊驅,京珠高速公路和漢十高速公路從東西兩側擦肩而過,10號省道從中部橫穿東西,挑兩線四路於一體,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從這裡到武漢天河機場僅1個多小時的路程,交通十分便捷。 經濟發展 廣水已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捲菸、造紙包裝、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以糧食、畜禽、水產、蔬菜、食用菌、林果茶等六大產業為主體的農業經濟特色,是全國糧食大縣、商品牛和養蜂基地,全省重要的烤菸、蒜苔(砣)、銀魚、生豬出口基地。在近三年時間內,廣水將建成亞洲最大的乳酸生產基地,中南地區最大的小針劑生產基地,湖北最大的防水卷材生產基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和再生紙生產基地。 2009年2月10日,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正式發文,批准廣水市為武漢城市圈觀察員。這是繼洪湖、京山之後,武漢城市圈的第三個觀察員。 作為武漢城市圈觀察員,廣水市將比照城市圈成員單位享受相關政策待遇,參加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會議,及武漢城市圈有關協作互動等活動。 廣水市區位優越,交通優勢明顯,對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配合非常密切。廣水市委市0早在2006年就明確提出了“對接大武漢、服務大武漢、融入大武漢”的工作思路,成立工作專班,主動開展對接武漢城市圈各項工作,不斷擴展廣水和武漢市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全市上下形成了“主體互動、載體機動,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 目前,省社科院、兩型社會試驗區研究中心學者為廣水市制定的《融入武漢城市圈發展戰略藍皮書》初稿已經出台,廣水對接大武漢工作已全面展開。 歷史文化 廣水市歷史悠久,從吳店、城郊、廣水等地出土文物看,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至商、周、秦、漢各朝,農業生產有很大發展,經濟比較發達。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戰略要地,著名軍事家孫武曾用兵於三關----即廣水市境內武勝關、平靖關、黃土關。南北朝時,南梁與北魏在三關反覆進行爭奪戰。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清末的捻軍、太平軍,都在廣水長期轉戰。自辛亥革命到解放戰爭,廣水更是重要戰場。辛亥革命有劉化歐領導的武勝關起義,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武勝關、平靖關是重要戰場。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進攻平靖關,與國民黨守軍激戰半月之久。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第五師部隊1945年9月在四望山地區集中,師部住漿溪店尹家灣。1947年人民解放軍南下,回到廣水開闢解放區,1948年3月有餘家店大捷。同年10月,在三台山,團山一線,人民解放軍江漢、桐柏軍區各一部與國民黨張淦、黃維兵團進行過一場激烈的戰鬥。 名勝古蹟 以大貴三潭最負盛名。其地位於平靖關之東、大貴山北坡山谷中,清泉流瀉,一瀑掛三潭,峽谷幽邃,號稱“龍潭瀑布”。1983開闢的旅遊風景區,建有翠竹山莊等9處客寓、休養所,茂林修竹環繞,清流映帶,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避暑勝地。市區有88年代興建的印台山公園;城南關有古渡蟻橋;魁星樓,在市中心,猶存古建築原貌。長嶺徐家河水庫風景區,青山碧水,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建有游泳池、療養院、招待所,是游泳、遊覽、休養、垂釣的理想場所。中華山森林公園是集森林旅遊、療養避暑、觀光度假、科研教學、垂釣狩獵和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多功能森林公園。 歷史名人 連舜賓(公元?-1030年),北宋著名隱士。因不求仕進,奉養父親,調教兒子,周濟鄉鄰,而受世人敬仰。宋庠、宋祁及歐陽修遊學到應山.都與他家交往甚密.死後歐陽修作《連處士墓表》,盛讚其賢。其子連賢、連庠皆進士及第,都做縣令一類的小官,因為官廉潔,人稱兄為“連底清”,弟為“連底凍”,號“應山二連”,與“二宋”齊名鄉內,後世謂“人才二宋”、“盛德二連 ”,並稱“應山四賢”,縣城南有四賢祠。 鄭獬 ( 公元1022-1072年 ), 北宋官吏、詩人。縣北漿溪店南有鄭狀元販、宅。皇桔五年 ( 公元 1053 年 ) 進士第一,曾任荊南知府,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多次貶宮,病請任閒職,移家安陸。其詩風格英辣明白,不做作不裝飾 , 有些作品比較同情貧苦人民,有《那溪集》行世。晚年家貧子幼,死後棺樞在安陸寺廟存放10餘年才得以安葬。 連南夫 ( 公元 — 1143 年 ), 南宋初年主戰抗金名臣。政和二年 ( 公元 1112 年 ) 進士官至寶文閣學士、廣東經略安撫使兼廣州知州。紹興九年 ( 公元 1139 年 ) 與岳飛等一道反對秦栓與金國簽訂和約而被罷官,退居福建龍海。其子孫今散居在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台灣“副總統”、“行政院長”連戰為其第26世孫、為連舜賓第31世孫。 李庭芝 ( 公元 1219 年一 1276 年 ),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淳拮元年 ( 公元 1241 年 ) 進士,曾任兩淮制置司事、兩淮制置使,守揚州。權相賈似道兵敗蕪湖,臨安失陷,他仍堅守揚州,多次斬殺元兵召降使,雖四周城池皆降,惟他誓死不降。後被召為少保左及相,才從揚州突圍,準備去福州,不幸在泰州因降將出賣被俘,押至揚州英勇就義 顏木,字惟喬,馬坪人。明正德二年舉人,十二年(1517)進士,性嗜讀書,勤於考索,文思精勁。居北京時,與黃岡王廷陳齊名,稱“楚兩傑”。補任許州知州,後調毫州。有武人石氏,性兇橫忍肆,他仗義懲辦遭誣陷,被免職,回家閒居,更加注意保持名節,他說:“能阻止我的功名,不能錯亂我的腳步,能罷免我的官爵,不能使我不學習。我將樹立品德,撰寫文章,以作後世模範,為淮河漢水之間的表率。”居馬坪二十餘年 , 每天都有記述,吟詠不斷。嘉靖十四年受聘篡修《興都志》 , 十六年受隨州知州任德所請 , 修《漢東志》,《隨州志》 , 以《隨州志》為名 , 記隨州、應山二縣之事 , 破志書傳統分類體 , 仿《春秋》作編年體 , 為志書未有之體例 , 為世人所稱讚。十八年受巡撫顧磷推薦和王延陳、王格同修《承天志》。十九年 , 篡修〈應山縣誌〉。著有〈家政集〉、〈七禮解〉、〈選詩評〉、〈燼餘稿〉等書 楊漣 (1571-1625年),明代著名諫官。萬曆三十五年(公元 1607年) 進士。初任常熟知縣,因考選清官第一,入朝任給事中。神宗病危,力主太子進宮服侍皇帝。光宗即位,極力反對鄭貴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 , 召見大臣,他不屬大臣 , 亦在召見之列 , 臨危顧命。光宗死 , 李選侍居乾清宮挾太子欲把持朝政 , 他說服朝臣 , 挺身而出 , 闖進乾清宮 , 擁太子即位 , 並逼李選侍移出乾清宮 , 安定了朝局 , 升兵科都給事中。天啟五年 ( 公元 1625 年 ) 任左副都御史 , 因彈動魏忠賢24大 罪 , 被誣陷 , 慘死獄中。後平反昭雪 , 溢號“忠烈”。有。楊忠烈公文集〉傳世。 洪起元 (1621-1696), 字瑞芝 , 號義庵 , 城關人。行伍出身,身材魁梧,方頤大耳,長身,猿臂,善射,好談兵事。清阪治二年 (1645),應募技軍,授千總,屢立戰功,摧升游擊,隸屬江西總兵金聲植。五年正月金聲桓反清,他率所部入贛州,歸屬巡撫劉武元,參與平定金聲桓及廣東總兵李成棟的反清活動。繼又參與鎮壓鄭成功的抗清鬥爭。康熙八年 (1669) 摧升武參將 , 旋調永州。十二年改任浙江寧波參將加副將銜。十王年藩王耿精忠踞福建反叛邀他參與 , 他拒絕引誘 , 旋奉命剿叛 , 屢立戰功。後叛將曾養性進犯台州 , 他出城拒戰 , 喉部中鳥槍鉛丸 , 仍力戰不已。十四年晉升都督同知 , 尋授嚴州州將 , 統兵進攻遂安 , 先後五捷 , 斬獲甚多。十五年七月 , 開化頓將白顯忠以官爵引誘他 , 他怒打來使 , 即率軍攻打開化 ,l1 日戰 而克,招降叛將三百餘人 , 兵一萬二千餘人。安撫流民二朵人 ; 九月 , 康親王進軍福建 , 耿精忠投降 , 他率軍撫剿虎州、也州的餘黨 , 收複方和、松陽、龍泉三城。十八年以戰功晉都督。二十一年以病解任歸籍。其時應山除正賦外 , 雜派、岳 役甚重 , 民多逃亡 , 他請求知縣任啟元免除。二十七年夏逢 !在率被裁兵卒起事 , 進逼應山 , 他組織團勇拒守 , 縣城得以保全自為官後 , 家巨富 , 有田 5000 畝 , 家丁 200 人 , 捐資在印台建任公祠、又在祠前專建金星閣題為” 洪起元特建護國助戰 金星閣 ", 並重修大慈閹。二十八、九兩年連荒 , 出粟乾石助賑 , 又私設粥廠數月 , 附近 6 縣的人多來就食。 左紹佐 (1846-1928), 字季雲 , 號第卿 , 別號竹藥生 , 太平 鄉左家河人 , 清光緒六年 (1880) 進士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都察院給事中、軍機章京轉監察御史 , 三十四年任廣東南韶連兵備道兼管水利事。曾多次上疏 , 奏參滿漢大員奕勤、瑛壽及袁世凱等 , 直言敢諫 , 不稍假借 , 大 膽揭露問題 , 抨擊時弊 , 提出一些利國利民的主張。勤於著 述 , 光緒十三年到經心書院主講 , 次年即編輯〈經心書院集〉四 卷。 1902 年即堅持寫日記直到 1927 年病重才罷。 1910 年 , 連州因釘門牌激起民變 , 他身為南韶連道道員 , 親身處理這一 事件 , 將逐日經過表形記於日記中 ,1911 年辛亥革命風暴席 卷全國各地 , 逐日記載了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首的官僚地主在廣州所進行的投機活動。所著還有 : 《蘊真堂集》、《竹藥齋司鈔》、《延齡秘錄》等。辛亥革命之際 , 避居上海 ,1914 年入國史館。 1915 年後 , 寓居北京。 1928 年病故。子樹珍 , 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 , 任鹽務總署稽核所總篡 , 著有《中國鹽政沿革史》、《鹽務地理》、《鹽務文牘》等 , 為鹽政專家。 聶洗 (1891-1936), 字怒夫 , 原名紹武 , 又名競武 , 派名渭忠 , 聶家店人。出身書香世家。父聶輯五 , 晚清秀才 , 曾在武昌兩湖師範任教 , 少年隨父在武昌讀書 , 由陸軍國小升入陸 軍第三中學 , 與同學席正銘組織知識交換部 , 藉以聯絡同學和外界革命同志。 1911 年 10 月 9 日得城中通知 , 準備當晚起 義 , 即轉告各同志 , 枕戈以待。 10 日晨 , 陸軍中學學生回響入 城 , 調守咨議局 , 次日守藩庫、官錢局、銅幣局等處 , 與同學冒著冷槍飛彈 , 加意防守 , 到首義成功。武漢光復後 , 即奉命到 武昌、漢陽等地演說 , 宣傳起義宗旨 , 揭露清朝劣跡 , 鼓動民眾 參軍參戰 , 捐款資助革命。不久 , 清軍大舉反撲 , 漢口發生激戰 , 時在軍務部任職。 19 日軍事科成立 , 派為戰時規測員 , 不 避艱險 , 調查長江各要隘 , 測繪上自軍山、下至田家鎮一帶的 地圖 , 又巡視戰線 , 運輸槍彈。 11 月 5 日漢陽軍事吃緊 , 與軍 務部副部長張振武等奔赴前線 , 激戰一晝夜 , 因後援不續 , 退 守十里舖。時子彈打完 , 他毅然返回武昌打開三十一標軍械 庫 , 連夜押送一船子彈過江 , 運到前沿 , 腳部中彈受傷。漢陽失守後隨軍務部長孫武、軍事科長鬍干城等照常辦公 ,12 月 1日停戰議和 , 不久 , 調任第四鎮參謀 , 協助鄧玉麟等籌劃北伐 , 後因和議告成而未果。 1913 年 3 月 , 鄧玉麟離職 , 亦隨之辭 職。 1914 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一期 ,1918 年入陸軍大學第五期 , 嗣後到直系第三混成旅 ( 後為湖北省第一師 ) 任四 團團長。 1926 年北伐軍進逼武漢時 , 他把家屬移寓漢口 , 隻身隨部留守武昌 , 在最後關頭 , 參與開城迎接北伐軍。隨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 軍長唐生智 ) 參謀處處長。 " 七·一 五 " 政變後 , 桂系控制湖北 , 胡宗鋒任武漢衛戍司令 , 受委就任武漢衛戍司令部參謀長。 1928 年放棄軍職 , 任湖北禁菸局局 長 , 繼任宣昌禁菸稽查處處長。此間兼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候補執行委員。 1929 年任國軍編遣委員會第四編造區遣置局局長。桂系失敗後避居上海“九·一八”事變後 , 在南昌充 任旅長。 1935 年夏任貴州第七行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 , 併兼平越縣 ( 現為福泉縣 ) 縣長。 1936 年 1 月 25 日紅二方面 軍長征路過平越 , 率部阻抗 , 戰敗身亡。有妻室二人 , 原配張 氏 , 應山人 , 繼配孫國英 , 宜昌人。有子女 8 人 , 其中 , 長子聶燕伯 , 高級工程師。女聶華苓 , 作家、教授 , 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組織主持人。子聶華桐 , 美國物理學博士 , 高 能物理學教授。 程瑞霖 (1900 一 1943) 號英霆 , 城郊程家梨園人。求學 於武昌中學 , 上海中國公學 , 在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專攻經 濟 , 獲碩士學位。學成回國 , 即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中央政 治學校教授 , 並受國民黨中央委託辦《政治評論》周刊。 1935 年任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 , 次年任教務長。不久 , 任暨南大 學商學院院長兼國際貿易系主任。 1937 年上海淪陷 , 暨大旋 即遷入公共租界 , 工作無人主持 , 危難之際受命代理校長 , 並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 聯絡、接濟不願事敵之教育界人士。他經常在《中美時報》發表堅持抗戰的文章 , 怒斥漢0事敵 , 遭敵偽懸賞緝捕。後在朋友的掩護下 , 經英領事館逃香港 , 於 1940 年由廣州轉至重慶。 1941 年赴湖 南乾城所里 , 任國立商業專科學校校長。次年該校擴充為商 學院 , 受任院長。 1943 年盛暑 , 與師生游泳 , 不幸失足沒頂 , 遺體葬湖南所里。 歷史述要 【楚隨速把之戰】《左傳》魯桓公八年 ( 公元前 704 年 ), 楚武王會諸侯於沈鹿 , 唯黃、隨不來會盟 , 遂責黃伐隨 , 與隨軍戰於速祀 ( 今本市長嶺、馬坪一帶 ), 大敗隨軍。為有史記載發生在本市境內最早的一次戰事。 【楚結盟就慘】《左傳》魯桓公十一年 ( 公元前 701 年 ), 楚武王派大將屈瑕到漢東 , 準備與武 ( 今廣水 ) 、慘 ( 今應城 ) 結 盟 , 郎國 ( 今安陸 ) 駐軍蒲騷 ( 今應城北 ), 欲聯合隨、絞、州、寥 四國共謀伐楚 , 以阻撓楚與武、慘結盟。楚軍乘隨、絞、州、寥 四國之兵未到之際 , 夜襲蒲騷 , 一舉擊敗那師 , 屈瑕終與武、核 結盟而還。這是《左傳》唯——次記述有關或國的政治活動。 後注家謂 :“戒 , 小國也 ;匿姓 , 暴陶之後 ; 漢東之國 , 其外有三 關。”遂知原應山 , 今廣水 , 為古之武國。 【吳楚柏舉之戰】《左傳》魯定公四年 ( 公元前 506 年 ), 吳王拜孫武為大將 , 伍子青為副將 , 率吳兵迅速通過大隧(今九里關) 、直輾 ( 今武勝關 ) 、冥陽 ( 今平靖關 ) 三關 , 直逼漢水 , 在柏舉一戰 , 大敗楚軍 , 並迅速攻占楚都 , 幾使楚國遭滅國之 禍。這是有史記載與三關有關的最早一次戰事。 【南北朝時期三關爭奪戰】劉宋泰豫元年 ( 公元 472年 ), 北魏圍攻義陽 , 劉宋司州刺史王賭派兵馳援 , 解義陽圍。 不久 , 北魏再次圍攻義陽 , 三關以北盡歸北魏所有。南齊永元 元年(公元499年), 北魏寇掠司豫二州 , 南齊僅守平靖關。次 年北魏再次進擾 , 攻克三關 , 直達夏口 ( 今漢口 ), 南齊派司州 刺史呂國安出兵 , 又奪回三關。南梁天監三年 ( 公元 504 年 ), 北魏圍義陽 , 梁將馬仙啤與魏將元英決戰 , 梁軍大敗 , 三關遂 為北魏所有。天監六年(公元507年), 梁將馬廣攻打三關 , 連 克二關 , 魏將元英馳援 , 三關仍屬北魏。天監八年 ( 公元 509 年 ), 梁將馬廣再攻三關 , 連克武勝、平靖二關 , 不久 , 仍被北魏 奪回。梁普通五年 ( 公元524年 ), 梁將李國興攻克三關 , 過 後 , 亦被北魏攻占。梁大通二年 ( 公元528年 ), 梁司州刺史夏 候菱復奪三關。梁大同元年 ( 公元 535 年 ), 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 , 三關一帶分別被東魏和西魏占有。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 西魏越過三關 , 大敗梁軍 , 盡得漢東之地。時北齊取 代東魏 , 占有東魏三關之地。南朝陳代梁而立 , 於太建十一年 ( 公元 579 年 ) 北伐 , 三關一度為其所屬。時北周已取代西魏 , 又滅北齊而統一北方 , 隨即大破北進陳軍 , 三關便為北周所有。 【唐朝曹王息與李希烈應山之戰】興元元年 ( 公元 784年 , 李希烈叛唐 , 據濘州 ( 今開封 ) 自立為皇帝 , 以安州 ( 今安 的為南關。唐朝派江西節度使曹玉泉討伐 , 進兵圍安州 , 久支不克。李希烈派其外甥劉戒虛率兵 8000 越過三關 , 馳援安響。曹王泉派大將伊慎分兵迎擊於應山 , 擒獲劉戒虛 , 斬首千條。隨即將戒虛縛至安州城下 , 守將遂開城投降。李希烈又 遣將援隨州 , 曹王辜仍派伊慎迎擊於厲鄉 , 斬首 5000, 並收復平靖三關 , 使李希烈兵不敢南侵。 【李白隱居壽山】唐開元十三年 ( 公元 725 年 ), 詩仙李 白自四川遠遊雲夢澤 , 鍾情於壽山 , 在壽山隱居 3 年 , 寫下了 著名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 稱壽山為“ 淮南小壽山”, 盛 贊壽山“頗能攢吸霞雨 , 隱居靈仙”, 可與“崑崙抗行”, 遠勝廬山、天台山等名山。還在壽山寫下了“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 低頭思故鄉”這首臉炙人口的詩篇《靜夜思》。 【陳規守德安府三戰應山】靖康元年 ( 公元 1126 年 ), 金兵攻陷沖京 , 宋室南渡 , 應山淪為兵荒之地。朝庭亦不派知縣 治理。是年十二月宋潰兵南返 , 四下搶掠 , 攻下隨州 , 欲進犯 德安府 , 安陸知縣陳規、應城知縣宋理 , 應山代理知縣夏翠帶 領勤王兵不足 700 人 , 從信陽回返 , 在應山界案子市 ( 今龍泉鎮 ) 被潰軍攔截 , 次年正月初一 , 發起突然攻擊 , 擊散潰兵 , 進 守府城 ( 今安陸 ) 。建炎三年 ( 公元 1129 年 ) 淪為流寇的“勤王兵”董平部 , 焚掠應山。代理德安知府陳規派兵掩殺 , 追至信 陽。次年董平部3萬餘眾又來進犯 , 陳規派兵往應山迎擊 , 斬 殺千餘人 , 府城得以保全。 【明初江西移民應山】元末農民大起義後出現了群雄割 據、相互征伐的局面 , 中原地區成了反覆爭奪的戰場 , 應山亦在其中 , 三關一帶不是人殺過來 , 就是馬踏過去 , 沒有成塊的 田園 , 完整的房屋 , 一片荒蕪。朱元璋掃平天下後 , 據《熊氏族譜》載 , 於洪武初年巡視湖廣 , 駐在寶林寺 , 見四鄉無人煙 , 糧草缺乏 , 便下旨到江西移民。就保留下來的姓氏族譜看 , 應山現有十之八九的姓氏 , 均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葉從江西、安徽、麻城過來的移民 , 而以麻城移民為多 , 所謂“麻城過籍”便由此而來。 【朱元璋召見寶林寺住持無念禪師】寶林寺興盛於元 朝 , 元朝皇帝封無極禪師為“加園照普門光顯大禪師”, 時豫南、鄂北及鄂南數十座寺廟均由寶林寺正派傳流 , 其藏經閣藏 佛經萬卷 , 各地僧徒 , 到寶林寺研習經文。至明初住持無念禪 師 , 因道行遠播 , 朱元璋召他進京師 , 賜他御製詩文和袖衣、金 缽孟等物。此後又多次增修寶林寺 , 並賜名“正覺寺”, 因供有 朱元璋像、樹有御製詩碑 , 又被視為“皇廟”, 從而名聲大噪 , 騷 人墨客題詠不已 , 善男信女進香不絕 , 過往及駐地官吏均要到 此拜渴。 【劉六、劉七義軍轉戰應山】明正德六年 ( 公元 1511 年 ) 暴發了劉六、劉七農民起義 , 義軍將領劉惠、趙蜷於三月轉戰 河南、湖北 , 進入應山 , 在樹林山口 ( 今大山口 ) 大敗明軍 , 打死 河南都司馬振 , 後在此建“馬都可祠”,“馬都可”地名由此而來。五月再次進入應山 , 破雲夢 , 襲黃州 , 轉戰江西。七年閏五月劉惠、趙姥率萬餘人又從江西轉戰至應山 , 在二郎阪 ( 今大悟縣城 ) 與明軍大戰失利 , 義軍潰散。同年秋劉六、劉七率兵至應山 , 擊斃明軍曹都司 , 轉戰黃州。應山原無城牆 , 此後 , 於正德八年 ( 公元 1513 年 ) 始建縣城 , 也只有四關門 , 嘉靖九年 ( 公元 1536 年 ) 始築城牆。 【李自成、張獻忠義軍轉戰應山】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 十二月 , 張獻忠由信陽進入應山孟販店 ( 今郝家店 ), 被都司周元儒襲擊撤走。轉進豫陝。八年三日 , 李自成部由 南陽進入應山 , 攻占印台山 , 明都督曹文詔由信陽追來 , 義軍 破南關西進隨縣。三月 , 夜襲縣城 , 擊斃明守備張星煥。四 月 , 移屯東鄉 , 與明軍戰於中峰寨 , 破山寨數座。十二年正月 , 義軍李萬慶部在信陽戰敗 , 轉向應山 , 明總理熊文燦、總督左良玉四面追堵。四月 , 轉至河南內鄉投降明軍。時義軍賀一 龍、賀錦部轉戰隨應麻黃及皖西山區與明軍相持。十四年四 月 , 張獻忠 3 萬人由襄陽攻應山 , 占領印台山 , 攻縣城不克 ; 不 久 , 再攻縣城 , 明總兵賴任率援兵至 , 義軍出武勝關轉向隨棗 ; 六月 , 張獻忠克信陽 , 與羅汝才部聯合三攻縣城 , 不克 , 轉攻安 陸 ; 不久 , 四攻縣城 , 陣亡乾余 , 仍不能克。十五年十二月 , 李自成入襄陽 , 十六年正月 , 李部入應山 , 攻破杏仁山寨 , 守城團 練棄城逃跑 , 義軍入城 , 李自成派陳帝道任應山縣令 , 部總張 率部駐防應山 ; 五月 , 應山鄉勇攻下縣城 , 大肆焚燒 , 義軍官兵 撤走 ; 六月 , 義軍攻破周家水寨、三鐘山、青堆山等處寨堡 ; 十 二月 , 明總兵惠登明在大鶴山打敗義軍 , 與明總兵毛顯文攻占德安府及所屬各縣 , 以巡檢吳家吉代理應山知縣。十七年 ( 公元 1644 年 ) 五月 , 義軍再次攻占縣城。 【白蓮教義軍轉戰應山】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五月 , 自蓮教義軍轉戰至鄂豫兩省應山、孝感、羅山、信陽四縣交 界處雞公山一帶 , 清朝荊州將軍成德、湖北巡撫惠齡、總兵富志那帶兵將此地包圍 , 義軍遍築寨卡 , 層層防堵。八月 , 清軍多路進攻 , 占領雞公山 , 薛家大山寨卡 , 十五日 , 義軍四面突圍 , 雖拚死衝鋒 , 終因清軍勢眾 , 死傷慘重 , 仍退守山寨。十八日 , 清軍由雞公山進剿 , 遭到林家灣、江家姐、石門坎、羅老洞等守卡義軍頑強抵抗 , 直至首領曹義被清軍冷箭射死 , 清軍才 乘勢奪占各卡 , 義軍餘部經黃阪、雲夢、漢川突圍西去。是役 激戰十餘日 , 雙方死傷無數 , 屍體遍布山谷。次年白蓮教義軍從二郎販 ( 今大悟縣城 ) 進入應山 , 攻占陳家巷 , 在土橋與數千 鄉勇激戰 , 鄉勇被擊潰 , 頭目被擊斃 , 陳家巷被焚毀。 【捻軍、太平軍轉戰應山】道光二十五年 ( 公元 1845 年 ), 捻軍千餘人由河南進入應山 , 在孟販店遭鄉勇襲擊 , 轉進 河南。次年捻軍首領滕駝子帶領數千人活動在應山孝感一帶 , 後滕駝子被應山知縣誘殺 , 該捻轉移。鹹豐元年 ( 公元 1851 年 ), 太平天國起義 , 清庭派大學士賽尚阿督兵廣西 , 經廣水驛南下。二年 , 太平軍占領武昌 , 三年 , 定都南京 , 清庭派欽差大臣琦善率兵萬餘自信陽駐東旺店 ( 今孝子店 ), 分兵沿黃土、平靖、武勝、九里、大勝等關紮營防守 , 又奉旨東進安慶與太平軍作戰。鹹豐四年 ( 公元 1854 年 ), 英王陳玉成部將邱得祥率太平軍萬餘自孝感小河溪進入 應山 , 在八里岔大敗清軍 , 攻占縣城。五年 , 陳玉成率部由平 林市 , 應山縣城進攻隨州 , 擊斃清軍都統西安將軍扎拉芬 , 又在安陸、應山大敗清軍 , 打破營壘40餘座。同治元年 ( 公元 1862 年 ), 端王藍成春等率太平軍、捻軍數十萬人入縣境 , 地方為之震懾。二年 , 張總愚率捻軍在馬坪附近與清軍大戰 , 雙方死傷千餘人。三年 , 扶王陳得才、端玉賴文光率太平軍、捻軍進入應山 , 僧格林沁率清軍進剿 , 先在 馬坪與義軍激戰 , 義軍死傷數千 ; 再戰於孟販店、吳家店 , 義軍 撤至隨州 ; 三戰於壽山 , 義軍設伏殲其騎兵 , 擊斃清軍都統舒 保等軍官十餘人。四年 , 燕王張總愚率捻軍轉戰河南、湖北 , 清急調重兵在三關防堵。五年 , 曾國藩派湖北巡撫曾國聖駐 防武勝關。六年 ( 公元 1867 年 ), 牛洛紅、賴文光部李允進入 應山 , 與清軍周盛傳交戰 , 李允敗退。 【清末應山移民江南】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江南蘇、皖、贛激戰數年 , 屍橫遍野 , 加之瘟疫流行 , 幾無人煙 , 兩江總督曾國藩出告示招墾於楚豫 , 並在各縣設“勸農局”, 布告鄉里。應山人聞訊 , 亦因戰亂和饑荒 , 在家鄉難以維計 , 便紛紛舉家遷徙江南。其間先後移民到江南的有張、顏、魏、熊、明、喻等姓氏 , 分居在安徽的寧國、涇縣、宣城、隆德、廣德、無為、郎溪 , 江蘇的深陽 , 江西的建新、奉新、峽江、彭澤諸縣。光緒年間應山又連遭水旱災害 , 在先期移民的勸告下 , 先後有兩千餘戶上萬農民大下江南 , 除以上姓氏外 , 還有楊、雷、華、胡等姓。他們多是同姓、同宗、同灣或親朋結伴而去 , 聚籍、聚族而居 , 其後代至今仍保留著應山的口音、方言和習俗。 【辛亥武勝關起義】 1911 年 10 月 10 日 , 辛亥武昌首義爆發 ,10 月 16 日 , 駐信陽新軍第四十二標第三營的文學社代 表劉化歐(信陽人), 發動信陽、應山農民、鐵路工人、會黨民眾及士兵一千餘人 , 在武勝關起義 , 以回響武昌首義。東篡店車站工人余大獻帶領鐵路工人 , 廣水幫會首領玉春華帶領會黨民眾參加起義。起義軍民拆毀武勝關南北鐵路各二三里。 22日 , 清兵由信陽開至武勝關 , 義軍進行了頑強阻擊 , 因寡不敵 眾失利 , 但沿線鐵路工人和革命士兵仍堅持戰鬥。余大獻在東重店車站道口為阻止清軍兵車南下 , 扳倒兵車後壯烈犧牲。為在境內為推翻清王朝而獻身的第一位應山人。 【雷長升起義與“應城教案”】 1920 年逃荒到應城鹽礦賣工的雷長升 ( 又名雷么 ), 因不堪把頭和義大利神甫梅春的壓榨和欺辱 , 邀集幾位窮兄弟搶了鹽局幾條槍 , 回到應天子崗打出“劫富濟貧”的旗號 , 專門懲治大地主大惡霸 , 救濟饑民。1923年6月 , 率眾到應城鹽礦 , 處決了大把頭 , 又將梅神甫抓獲 , 釀成“應城教案” 。湖北督軍蕭耀南派兵進剿 , 他在礦工及農民的協助下又把隊伍拉回應山 , 縣0進行“ 清剿”, 反被擊潰。 1924 年 5 月 , 雷長升化裝去漢口購買軍火 , 不幸 在法租界被捕 , 當即以“鄂北巨匪、應城教案首犯”罪名押回吃 山 , 凌遲處死。 【北伐軍攻戰鄂北三關】 1926 年 9 月 13 日 , 國民革命 軍第八軍占領應山、廣水。14日 , 在東重店與吳佩孚軍激戰 , 傍晚占領東重店。吳軍撤至平靖關、武勝關、大新店一線。15日 , 革命軍向鄂北三關發起進攻。16日拂曉 , 吳佩孚親抵武勝關指揮 , 以兩個師一個混成旅的兵力 , 據險頑抗。第八軍軍長唐生智親抵前線指揮 , 晚 8 時 , 革命軍攻占關前陣地 , 吳車潰逃信陽 , 第四師即占領武勝關及新店 , 是役北伐軍陣亡連長以下數十人 , 傷百餘人。同時第三師攻占雞公山及九里關 , 鄂軍第一師在河南建國豫軍的配合下克復平靖關。 【紅一軍兩次攻打廣水】1931 年 7 月 4 日 , 紅一軍一師 在副軍長兼師長徐向前的率領下進攻廣水。5日凌晨 , 紅軍從北面越過廣水河 , 迅速占領北部制高點 , 敵守軍一個團揮不及防 , 突遭打擊 , 退守廣水火車站。紅軍進入廣水 , 沒收部分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貧苦農民 , 並抓獲大豪紳梅香山父子 , 於下午 7 時撤離廣水 , 返迴路東根據地。 8 月 30 日 , 紅一軍再次襲擊廣水 , 因山洪暴發 , 河水猛漲 , 延誤了戰機 , 加之敵早有防備 , 憑堅固守 , 使襲擊變成了一場惡戰。戰鬥中敵人調來裝甲車向紅軍掃射 , 紅軍雖斃敵營長以下數十人 , 自己亦遭受重大傷亡 , 紅軍營長高漢楚 ( 應山人 ) 犧牲。久戰難克 , 便撤出戰鬥。 【紅四方面軍西征路上第一仗】 1932 年 10 月 13 日 , 紅 四方面軍撤出鄂豫皖根據地西征 , 途經應山。 14 日中午 , 當 後續部隊撤至李店袁家河時 , 國民黨第十師李默庵部尾迫而至。紅七十三師二一八團擔任掩護任務 , 當即以袁家河為屏 障 , 阻擊西犯之敵。激戰至第二天清晨 , 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 , 奉命撤退之時 , 發起全線反攻 , 敵潰不成軍 , 四散逃竄 , 然後撤離。此役斃傷敵 500 余名 , 繳獲槍技 470 余支 , 紅軍團政委、三營教導員等數十人犧牲。袁家河阻擊戰 , 為紅四方面軍西征路上第一仗 , 不僅奪回了被敵人攔截的大行李和總部無線電台 , 而且保證了全軍的安全轉移。 【武漢會戰中的三關阻擊戰】1938 年 6 月 12 日日軍歧占安慶 , 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日軍逐次突破國民黨五戰區長江以北和大別山防線。 10 月 12 日胡宗南棄守信陽 , 三關門戶洞開 , 李宗仁急調六十八軍劉汝明部據守平靖關 , 三一軍韋雲松部據守武勝關二十一集團軍寥磊部一七二師據守柳林車站至九里關一線。 10 月 13 日 , 日軍由柳林車站西進至平靖關前 , 用飛機大炮輪番轟炸守軍陣地 , 又輪番發起沖 鋒 , 激戰 10 余日 , 終不能突破平靖關。 10 月 18 日 , 日軍主力 從信陽進至平靖關北譚家河 , 即遭孫仲連、張自忠部頑強阻 擊。終不能近平靖關一步。雙方死傷不計其數 , 關前山溝山 坡躺滿了屍體 , 血流遍地。時至 22 日 , 東線之敵已接近武漢 ,北線之敵仍被阻在三關以北。敵無法越過三關防線 , 遂於 10 月 22 日繞道從平靖關西北黃門助小道偷襲入應山境 ,24 日攻陷應山縣城。三關防線瞬間崩潰。 【李先念在漿溪店】1939 年 1 月 17 日 , 李先念受0 中央中原局的委派 , 率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對外稱新四軍獨立游擊支隊 , 李先念化名李威 , 任支隊司令員 , 周志堅任參謀長)由河南竹溝來到漿溪店 , 即以漿溪店為落腳點 , 進行了一系列聯絡和聯繫工作。與在漿溪店、四望山一帶活動的0豫南特委、信陽挺進隊及由我黨掌握的幾個統戰組織取得聯繫 , 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 , 布置了工作。並親赴隨縣與國民黨第三專員公署石毓靈商談抗戰事宜。又派周志堅帶 領兩個中隊先後到信南、羅山、禮山及應北與地方黨及黨所掌握的武裝取得聯繫 , 並與日軍作戰 , 振奮了民心軍心。 3 月 , 離開漿溪店南下 , 繼續向武漢外圍挺進。 【新四軍余家店首戰告捷】1939 年 2 月 25 日 , 周志堅帶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奉李先念的指示到余家店附近與應山的黨組織聯繫 , 駐羅家廟。次日上午 , 進犯余家店的 300 余名日偽軍猛烈炮轟余家店西國民黨軍及地方游擊隊陣地 , 為 增援國民黨軍 , 周志堅當即指揮部隊主動向余家店出擊。新四軍一、二兩個中隊分兩路向余家店猛撲 , 在新四軍的迅猛打擊下 , 日軍被迫撤出余家店 , 退守鎮南高地。戰鬥至傍晚 , 該 敵在馬坪、浙河出援日軍的接應下向漸河方向撤退。是役新 四軍以 100 餘人的兵力將 300 余日偽軍擊退 , 並斃敵 20 余名。這是李先念高舉新四軍的旗幟第一次出現在鄂豫邊 , 第 一次與日軍正面作戰 , 旦首戰告捷 , 在軍事上打擊了日軍囂張 氣焰 , 在政治上振奮了鄂豫邊區人民的抗戰鬥志。 【中原局、中原軍區在漿溪店成立】 1945 年 8 月 15 日 , 日本宣布投降後 , 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 , 新四軍五師部 隊、邊區機關及後勤機關陸續由大悟山轉移至漿溪店地區 , 著 手進行反內戰的準備工作。 9 月 15 日 , 將五師所屬部隊整編 成野戰縱隊 ( 即第一縱隊 ) 。 9 月 16 日0鄂豫皖中央局、鄂 豫皖軍區在漿溪店正式組建。 10 月中旬 , 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三五丸旅在吳家店與五師會師 , 組成第二縱隊。 10 月 17日 , 分別在漿溪店、吳家店召開反對內戰、爭取和平誓師大會 , 宣布成立中原軍區 , 李先念任司令員 , 鄭位三兼政治委員 , 玉 樹聲任副司令員 , 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 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0 月 20 日發起桐柏戰役 , 拉開了中原軍 民反內戰的序幕。10月30日0中央決定將鄂豫皖中央局 改為0中央中原局 , 鄭位三代理書記。同時成立中原軍區 , 司令員李先念 , 政委鄭位三。中原局、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及後 勤機關仍設在漿溪店。 【“三人小組”談判及《應山協定》簽訂】 1946 年 3 月 7日 , 國民黨駐應山六十六軍十三師向0安應縣張楊店及以南地區進犯 , 造成重大傷亡。中原軍區即向在南京的0代 表周恩來電報 , 經與國民黨及美國代表聯繫 ,3 月 24 日 , 漢口第九執行小組到應山調處。25日 , 舉行談判 ,28日 , 簽訂了《應山協定》 , 限令國民黨侵占應山以南的軍隊 , 應於4月1日前撤回應山以北地區。國民黨軍拒不執行協定 ,4月13日 , 進犯安應縣吉陽山陣地 ,5月16日 , 進犯壽山地區。中原軍區即向漢口第九執行小組提交備忘錄 , 第九執行小組派出特 別小組於5月28日再次赴應山調處。29日 , 在應山談判 , 但 無結果,30日,到李店、吉陽山、趙棚、壽山 , 又到安陸、應城等 地 , 邊視察 , 邊談判,6月4日 , 達成臨時協定 , 規定雙方立即 停止射擊 , 在各自陣地不準再前進一步。臨時協定亦未能約束國民黨 ,7 日 , 即搶占漿溪店地區 , 不斷加緊包圍和進攻 , 直 至中原突圍。 【解放軍余家店首戰告捷】1948年2月 , 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漢軍區司令員張才千率獨立旅先後解放了安陸、應山兩縣城 , 國民黨極為恐慌 , 急調整編五十二師兩個旅“掃蕩”江漢 解放區。3月20 日 , 敵整編五十二師九十七團從隨縣進至余 家店地區。22日 , 獨立旅從郝家店出發 , 二團占領余家店附 近崗上坡、王家灣、崗上灣等陣地 , 三團攻占鎮東四兒寨 , 四家 寨等高地 , 上午7時解放軍軍分兩路向余家店之敵發起進攻 , 經過近一小時激戰 , 敵棄守南竄 , 解放軍乘勝追擊堵截 , 殲敵兩個營 , 擊潰一個營 , 斃傷俘敵570餘人。這是解放軍開闢江漢解放區以來第一次與國民黨正規軍作戰 , 且首戰告捷 , 為進 一步擴大和鞏固江漢解放區創造了條件。 【應山全鏡解放】1949年3月30日 , 江漢軍區一軍分區三十九團再次解放應山縣城 , 守敵向東北逃竄 , 河南省保全第四旅第八團副團長彭繼武 ( 原系國民黨應山縣保全大隊長 ) 率殘部逃至楊家崗東的鷹嘴山 , 三十九團窮追不捨 , 將彭繼武等30餘人生俘 , 至此 , 國民黨應山縣地方武裝全部被殲滅。4月3日 , 一軍分區司令員楊煥民率七、九兩團解放廣水 , 敵桂系第七軍一七一師五一三團及國民黨地方武裝 3000 餘人聞 訊早已逃竄。是日 , 由信陽南竄之敵二十九軍一九七師五九 一團恰至廣水 , 即遭解放軍攔截追擊 , 俘敵團長以下 800 余 人。至此 , 應山全境解放。 廣水特色牌類競技“四色” “四色”來源於中國古老的象棋,是將象棋轉化成紙牌類遊戲,“四色”形狀為長方形,兩端各標有紙牌的種類標記,分別是“將、士、象、車、馬、炮、卒”,又將各種牌分為“黃、紅、白、綠”四種顏色,同一種類標記同一顏色的版共有四種,如“黃將”有四張,這樣“四色”就共有7*4*4=112張。 廣水特色競技"四色"為廣水獨有,流傳範圍不廣。 2021年12月,2021中部百強縣排行榜出爐,廣水市位列第91。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廣水市人口數量為71.09萬人,位列隨州市各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湖北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7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596位。 2021年3月,廣水市上榜2016-2020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總結評估優秀名單。 2020年10月,廣水市榮獲2020年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稱號。 2020年6月,廣水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鄂豫皖片區)。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出爐,廣水市榜上有名。 2020年3月,賽迪顧問發布了2019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百強榜,廣水市位列第79名。 2020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廣水市為2019年國家園林城市。 2019年3月,廣水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湘鄂西片區、鄂豫皖片區)。 2018年,農業農村部推介廣水市為第一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6年7月,廣水市榮獲2016年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稱號。 2011年5月,中國科協命名廣水市這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2007年,中國科協命名廣水市為第三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展開】
隨縣
GDP:297.87億元
30
推薦理由:隨縣是地處於湖北省北部,且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一個下轄縣,其總占地面積為5543平方千米,擁有89.89萬的人口,在境內現也分布著神農部落景區、炎帝故里風景名勝區、西遊記漂流景區等300多處各類旅遊景點,同時於2021年,完成了279.76 億元的生產總值。【展開】
TOP 3
舉報
排名規則:《隨州市各區縣GDP排行榜》根據每個卡片的搜尋指數、人氣投票進行排序,使用大數據排序,排名公正客觀!。
湖北區縣GDP相關榜單
最近更新
熱門榜單
新增卡片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