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城市 > GDP > 紅河十大強鎮排名

紅河十大強鎮排名-紅河州哪個鎮經濟最好-紅河州有哪些經濟強鎮

榜單評測專員的頭像
榜單評測專員
2023-09-04 07:30:09更新 · 1.8K票 · 1000位訪客
生成海報
紅河州是雲南的16個地級行政區之一,其位置優越,歷來就是滇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TOP10排行榜網用戶列舉了紅河十大強鎮排名,為您推薦紅河各鎮經濟排名,其中包括彌陽鎮、文瀾街道、沙甸街道等紅河強鎮,告訴您紅河州有哪些經濟強鎮,紅河十大經濟強鎮排名均為用戶票選,供您參考。
【展開】

紅河十大強鎮排名

綠春縣大興鎮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214
推薦理由:大興鎮位於綠春縣北部,東與元陽縣俄扎鄉接壤,北與紅河縣樂恩鄉接壤,國土面積311.68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04個村(居)組10615戶45784人,其中7339戶35818人。境內生活著哈尼族、彝族、瑤族、漢族等民族,以哈尼族為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90%。2006年,農業總產值528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6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31元;糧食總產量1030.2萬公斤,農民人均口糧304公斤。【展開】
TOP 1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99
推薦理由: 中樞鎮位於瀘西縣中部,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東南與三塘鄉相連,東北與白水鎮接壤,北與金馬鎮毗鄰,西與舞街鋪鎮相鄰,南接逸圃鎮。總面積117平方公里。中樞鎮是滇東南的古城鎮之一,元初時是廣西路的治所在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廣西府的治所在地。明成化十七年(1478年)改土設流後,知府賀勛始築土城,始有城池,稱為廣西府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為廣西直隸州的治所在地,稱為州城,其行政區劃為廣西直隸州中鄉。民國2年(1913年)為廣西縣的治所在地,稱為縣城。民國6年(1917年)改廣西縣為瀘西縣後,仍為中區。1949年2月5日瀘西解放,稱為中樞鎮。1950年改鄉為區,改為第一區中樞鎮。1958年鎮社合一,併入中樞公社。1961年又從中樞公社分出另立中樞鎮。1987年區鎮合併設中樞鎮至今。本鎮轄新華、民主、勝利、瓦窯、桃笑、糯布、西華、石洞、立崗、阿勒、新寨、龍甸12個村民委員會和阿廬、迎賓、焰山、鍾秀、長安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76個村(居)民小組。中樞鎮屬高原盆地地形,廣泛分布著溶蝕窪地、溶洞、地下暗河等多種形態的岩溶地貌。主要有東溝、中大河、西溝、東子河等河流。東部、北部為東山樑子及其延伸部分,西部及西南部是一條綿延的土石山樑。最高海拔(糯布小興寨) 1840 米,最低海拔(阿勒三家村) 1700 米。地處低緯高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15.2 ℃,年平均降雨量 900 - 1000 毫米,無霜期 272.7 天。.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96
推薦理由: 甲寅鄉位於紅河縣境中東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迤薩37公里。全鄉國土面積91.5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41個自然村、85個村民小組,有5488戶、24343人。境內居住哈尼族、彝族、漢族、瑤族四種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5人。年末耕地面積14879畝,其中水田9738畝、旱地5141畝。境內海拔在760 —2342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降雨量1310.1毫米。糧豆播種面積25402畝、糧食總產量875.6千克、農民人均有糧321千克、農村經濟總收入37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21元。全鄉共有棕櫚面積7000畝、年棕片140萬公斤,共有15個棕絲加工廠,有固定工256人、臨時工360人,棕絲和棕製品遠銷山東、浙江等沿海地區。有國小21所、中學1所、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6個。甲寅鄉民族民間歌舞豐富多彩。哈尼族的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兒歌等種類和唱詞內容獨具特色,哈尼族樂作舞、棕扇舞、娃娃舞、竹板舞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哈尼“長街宴”節慶深受專家、學者好評。境內風景名勝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他撒、阿撒的萬畝梯田,為縣內集中連片的梯田,甲寅後山有3座小(二)型水庫、環抱四周為4000多畝的森林,每逢春暖時節,“妥垤瑪依”(啼血杜鵑)成片成林競相開放,春遊者絡繹不絕。他撒十二龍泉泉、俄垤水庫風光、作夫哈尼蘑菇房,老博阿波羅陀的山泉瀑布、州級歷史文物文星閣、江外八大土司之首瓦渣土司遺址等為開發民族旅遊文化產業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條件。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95
推薦理由: 彌陽鎮位於東經103°27′、北緯24°25′之間,是市人民政府駐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國土面積389.4平方千米,2017年實有耕地面積66136.63畝,人均耕地面積0.61畝。全鎮轄城東、城西、城關、古城、鋪田、溫泉、紅煙、大樹、吉山、梅花溫泉、祿豐、牛背、盤龍、彌東、菜花、章保、中以則、和諧、俊峰、福地、福心、慧心、熙和、蓮花2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瓦草、雨舍、太平、占馬、新村、阿烏、丫普龍、夸西、衛瀘、小塘、當甸、母乃12個村民委員會,有207個村(居)民小組(160個自然村),其中:村民小組185個,居民小組22個。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鎮總戶數52315戶,總人口150769人,其中:男75781人(占50.27%)、女74988人(占49.73%);農業人口29695戶、108250人(占72%)。轄區內居住著彝族、壯族、苗族、哈尼族、傣族、景頗族、回族、蒙古族、白族、滿族、土家族、侗族、土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布依族等17個民族。 【經濟概貌】 2017年,全鎮完成財政總收入49769萬元,完成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392萬元。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16.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3799億元,爭取上級資金330萬元,招商引資引進省外實際到位資金2.3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03.26億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6元,比上年增長9%。 2021年10月,彌陽鎮上榜2021年全國千強鎮名單,排名第596位。 2020年9月,彌陽鎮上榜2019中國西部百強鎮,位列第15位。 2009年1月,彌陽鎮上榜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85
推薦理由: 迤薩鎮迤薩鎮是紅河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3個居民小組,主要居住著漢、哈尼、彝等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3%。2003年末全鎮有4561戶、13986人(含駐社區單位),其中非農業人口11173人。全鎮有3100餘人華僑居住在寮國、越南、緬甸、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是雲南省第二大僑鄉。全鎮國土面積19.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境內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1034米,年平均氣溫20℃—22℃之間、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1000毫米之間。有耕地面積3299畝,其中水田743畝、旱地2557畝。礦藏以石膏最為豐富,蘊藏量1.19億噸,其它礦有銅、鉛等。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64萬元、糧食總產量72萬千克、肉類總產量43.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12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1718元。全鎮實現了通電、通公路、通電話,實現了農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人畜飲水問題全面得到解決。全鎮共有國小2所、衛生室3所,閉路電視覆蓋率達95%。迤薩鎮中式的傳統民居四合院、中西合璧的古堡式樓房建築,以造形獨特、做工精巧、工藝結構複雜而著稱,形成了迤薩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及景觀,在滇南頗有名氣, 開發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潛力大。 2015年7月,迤薩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 2014年7月,迤薩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迤薩文星閣 迤薩文星閣位於紅河縣迤薩鎮大觀潭邊,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後又重建。迤薩文星閣為重檐攢尖頂樓閣,高約12米,占地約100平方米。文星閣四旁綠樹成蔭,後靠巍峨青山,下臨一湖碧水,山水相……詳情>> 迤薩鎮特產與美食 迤薩小黃牛乾巴 迤薩小黃牛乾巴是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迤薩鎮的特產。紅河縣生產的小黃牛乾巴,色澤紅潤,芳香誘人,人見人愛,成為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迤薩小黃牛乾巴,最早就是當地傣族和仆拉人(彝族支系)的一種上等食品。他們把……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85
推薦理由: 箇舊市沙甸鎮位於箇舊市北郊,距市區12公里,離開遠38公里,蒙自38公里,是個開蒙群落城市建設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3°06′至103°12′,北緯23°24′至23°35′19′之間。最高海撥2522米,最低海拔1250米(綠沖河),鎮政府所在地1375米。東接大屯鎮,南連錫城鎮,西與建水縣接壤,北與倘甸毗鄰。雞個公路、乍倘公路穿境而過。轄1個居委會,3個村民委員會,41個村民小組。全鎮3617戶18793人(漢族10436人,彝族6060人,苗族976人,壯族515人,其餘為傣、回、哈尼、蒙古、白、納西等民族),其中農業人口14544人。乍甸屬山壩集合鄉鎮,3個村民委員會分布於山間小壩區,5個村民委員會分布於半山區。北回歸線越鎮而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主風為南風,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氣溫15.8℃,最高氣溫30.3℃,最低氣溫零下4.70℃,全年無霜期320天左右,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全鎮耕地面積1.64萬畝,人均耕地1.13畝,林地53085畝,森林覆蓋率42%。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82
推薦理由: 2005年轄16個村委會,11個社區居委會,79個自然村。總戶數41327戶,總人口126085人,其中:男61565人,女64520人;農業人口69607人,非農業人口56478人。人口出生率10.5‰,死亡率4‰,自然增長率6.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35人。居住有漢、彝、壯、苗、回等14個民族,其中漢、彝、壯三種民族居多,占總人口的90%。耕地面積87622畝,其中:水田29516畝,旱地37553畝,水澆地20553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26畝。糧食作物以種植稻穀、蠶豆、小麥為主,播種面積165834畝,總產量2902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16公斤。經濟作物以種植烤菸、水果、蔬菜為主。年末生豬存欄86722頭,大牲畜存欄4699頭。工農業總產值3735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978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3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0元。財政收入3348.56萬元,財政支出4517.75萬元。有鄉鎮企業2611戶,從業人員12107人,鄉鎮企業總收入8.1億元。有中學6所,在校學生7092人;國小27所,在校學生1372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4%。有防疫保健站1個,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文瀾街道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文瀾街道榜上有名。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64
推薦理由: 2022年9月,2021中國西部百強鎮名單揭曉,臨安鎮位列第54位。 2021年10月,臨安鎮上榜2021年全國千強鎮名單,排名第592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臨安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臨安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臨安鎮上榜2019中國西部百強鎮,位列第53位。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臨安鎮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14年7月,臨安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1年4月,環境保護部授予臨安鎮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2010年3月,臨安鎮入選第一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 一、概況現在的臨安鎮是於2003年7月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之後的新組建起來的,位於建水縣城是建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跨東經102°74″—102°59″北緯23°20″—23°40″之間,東與面甸鎮接壤,南鄰官廳鎮、坡頭鄉,西接西莊鎮,北與南莊鎮相連。總國土面積約358平方公里,轄文廟、梨園、永寧、崇正、朝陽樓、東林、煥文、永禎、西林9個社區居委會和城郊、韓家、馮家、幸福、培德、馬軍、中所、聖興、莊子河、永善、陳官、乾河、西湖、紅廟、楊家莊、東村、羅卜甸、新寨、狗街19個村委會。262個村民小組,111個自然村。1950年——1957年屬建水縣第五區轄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1958年——1961年東壩、陳官為東方紅人民公社,臨安鎮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東壩與陳官各分立為東壩、陳官人民公社。2003年末總戶數46169戶,總人口1429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371人,占總人口的37%,農業人口90545人,占總人口的63%,少數民族人口為33092人,占總人口的23%,主要民族為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海拔在2515米至1290米,平均氣溫為20.20C,年均降雨量783.1毫米。無霜期324天,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二、經濟社會發展建國初期,臨安鎮經濟、社會、發展極為緩慢,農田水利、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人民生活較為貧困。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鎮緊緊圍繞穩定糧食生產,發展菜、果、豬,加快個私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路,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個私企業,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有了較大發展。2003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7233萬元(不變價),其中,農村經濟總收入達73247萬元,個私經濟發展到6744戶,從業人員為20040人,鄉鎮企業充分發揮特色產業,特優新產品優勢,打造自己品牌,如西門豆腐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大做強,遠銷省內外,贏得了客戶,占領了市場。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現有衛生院3所,職工45人,其中:醫師10人;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7054人,教職工394人;國小32所,在校學生13107人,教職工803人。.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53
推薦理由: 石屏縣異龍鎮由原異龍鎮、冒合鎮、陶村鎮三個鄉鎮組成,地處石屏縣城中心、城郊結合部,處於東經102°17′—102°37′,北緯23°29′—23°47′之間,東與壩心鎮接壤,南與牛街鎮相連,西與寶秀鎮交界,北與新城鄉毗鄰,距省會昆明市公路241公里,距州府蒙自縣公路149公里。東西最大跨度23公里,南北最大跨度24.2公里。全鎮國土面積481.3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6406畝,林地面積12.56565萬畝。轄城東、雲泉、衛家營3個社區,高家灣、豆地灣、小水、冒合、大西山、彌太柏、馬鞍山、六家山、銀柱塘、上普租、大塘、大水、大瑞城、陶村、楊廣城、鴨子壩、他臘壩、孫家營、松村、六穀沖、李家寨、阿希者22個村民委員會。31個社區居民小組,226個自然村,371個村民小組。37個黨總支(支部),2741名黨員。65所學校,其中,中學3所,共有機關、站所在職幹部職工271人。2002年末總人口87141人,其中農業人口63533人,占人口總數的72.9%。主要居住民族有漢、彝、傣、哈、壯、苗、回、拉祜族等。異龍鎮集城區、壩區、河谷、半山區、山區為一體,河谷、半山區、山區占全鎮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立體氣候顯著,最高海拔2188.2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平均氣溫18℃,最高氣溫34.5℃,最低氣溫-2.4℃,年平均降雨量930.9毫米,無霜期310天,年平均日照2308.4小時。境內天然龍潭、自然河流、人工壩塘多,並有五郎溝河、大塘河、小河底河,三河流水終匯小河底江流入紅河,屬紅河水系。有“高原明珠”之稱的天然淡水湖——異龍湖尤如“聚寶盆”般鑲嵌在異龍中部。 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異龍鎮風景秀麗,四季如春,人傑地靈,素有“豆腐之鄉”、“柑桔之鄉”、“楊梅之鄉”、“魚米之鄉”的美稱。城區內優質的地下水點鹵出來的豆腐、腐皮鮮嫩可口,遠銷省內外,豆腐成為了雲南十八怪之一,即“石屏豆腐甩著賣”。柑桔、楊梅種植覆蓋全鎮,柑桔果大汁甜,曾榮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楊梅色澤味美,成熟季節,招攬省內外來客,用楊梅釀製出來的楊梅乾紅酒項目,成為紅河州“十五”計畫的第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碧波盪洋的異龍湖吸引八方遊客,湖上泛舟,品嘗石屏豆腐砂鍋魚風味小吃,賞湖中荷花,嗅陣陣荷葉清香,聽一曲海菜高腔韻味,看煙盒舞優美舞姿,其樂融融。 石屏袁嘉穀故居 袁嘉穀故居袁嘉穀故居位於石屏縣城異龍鎮南正街22號,坐西朝東,占地面積695.8平方米,建築面積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結構四合院民居樓房。故居內的陳設、展覽是了解石屏文化歷史的……詳情>> 石屏善覺寺 善覺寺位於石屏縣異龍鎮北1公里的乾陽山麓。《石屏州志》記載,善覺寺始建於唐,後傾圮,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善覺寺坐西朝東,通面闊52米,通進深50米, 占地面積2588平方米。善覺寺……詳情>> 萬德寺 萬德寺萬德寺位於石屏縣異龍鎮西南的小西山,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清光緒、宣統年間重修。萬德寺依山而築,存六座殿宇,均為單檐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混合結構,面闊13米,進深8……詳情>> 諸天寺 諸天寺位於石屏縣異龍鎮東正街,始建於元,其後歷有修整。諸天寺現僅存大雄寶殿,殿坐西向東,重檐攢尖頂,通面闊12.9米,通進深11.5米,高10餘米。 ……詳情>> 異龍鎮名人 袁嘉穀 袁嘉穀(1872-1937年),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1891年袁嘉穀離石屏至昆明就學於陳子潘、張竹軒,22歲入經正書院研習。1903年6月,他應經濟特科試,列二等七名,複試列一等一名,授…… 【展開】
所屬國家:中國
省會:雲南省
131
推薦理由: 屬元陽縣城所在地,地處東經102°04′—102°51′、北緯23°09′一23°7′之間。東接嘎娘鄉,南連新街鎮,西鄰馬街鄉,北與建縣、箇舊市隔紅河相望,國土面積153.54平方米。全鎮轄南沙、五幫、桃園、賽刀、石頭寨、呼山6個村委會;南林、元檳2個居委會;47個村民小組。距省城昆明273公里,距州府蒙自92公里,距箇舊47公里。全鎮耕地面積20130畝,其中:水田4550畝,旱地15580畝。2002年總人口19048人,其中:農業人口13644人,占總人口的71.6%,非農業人口 5404人,占總人口的28.4%。少數民族人口 15301人,其中:傣族6934人,占總人口的36%;彝族4791人,占總人口的25%;哈尼族3160人,占總人口的16.5%;壯族177人,占總人口的0.9%;瑤族128人,占總人口的0.6%;苗族90人,占總人口的0.5%;回族10人,占總人口的0.05%;白族9人,占總人口的0.04%;納西族2人,占人口的0.01%。境內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中部低,兩側高;最低海拔230米,最高海拔1110米;最高氣溫43.5℃,最低氣溫IO℃,年平均氣溫20℃;年均降雨量700毫米。經濟與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前,屬納樓土司管轄,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困苦。解放後進行了有計畫的經濟建設。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使南沙鎮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754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30.3刀元,糧食總產4076噸,農民人均有糧27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34元。初步形成了糧、經、畜協調發展的格局,熱區經濟林果、冬早蔬菜、畜牧業等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鄉鎮企業從無到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縣城遷移到南沙後,以城市為重點的多種非公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2002年有個私經濟734戶,鄉鎮企業總收258.93萬元。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調整,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由1995年的48.9:15.3:35.8調整為2002年的36.2:37.2:21.6,糧經比例為43:570。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不斷培植出具有熱區特點的特色產業和名特優產品,一是以冬黃瓜、辣椒、茄子二苦瓜為主的反季節蔬菜。二是以香蕉、酸角及沙仁溝優質本地荔枝為主的經濟林果業。三是以牛肉干巴為特色的餐飲業。. 【展開】
舉報
排名規則:《紅河十大強鎮排名》根據每個卡片的搜尋指數、人氣投票進行排序,使用大數據排序,排名公正客觀!。
最近更新
熱門榜單
新增卡片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