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湖鎮

毛里湖鎮

總得票:183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湖南省
所屬城市:常德市
所屬縣/區:津市市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430781
人品密度:428 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2.40 萬人
郵政編碼:415000
面積:56.1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736
車牌代碼:湘J

毛里湖鎮簡介

保河堤鎮、李家鋪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毛里湖鎮

保河堤鎮地處津市市東南部,全鎮總面積56.1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2.4萬餘人,共有16個黨支部,940名黨員,2011年上半年發展黨員11名。鎮黨委帶領廣大黨員幹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為契機,圍繞“強組織、促和諧、聚人心、奔小康”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適時提出“黨建領村、產業富村、科學興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文化活村”的黨建工作新思路,牢固樹立“立足幹部作風建設,力促黨建強基固本”的觀念,使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打造“靚麗保河堤、和諧保河堤、活力保河堤”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保河堤鎮自然資源豐富,棉花、水產、茭果、中藥材、奶牛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是一個繁華的工商業、服務業小城鎮。保河堤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澧水石龜山碼頭貨運四方,省道S205與S306線在此交匯,被稱為津市“小香港”。

保河堤鎮境內東屬平原,西屬丘陵,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夢裡水鄉,有很多神話傳說和悠遠的古代文化:水神河伯坐船永留河底,龜將軍屍成龜山。風光旖旎全省最大的溪水湖——西湖邊留有南宋鐘相、楊麼起義屯兵遺址,留有明末清初雲南王吳三桂叛亂造反的練兵作戰台。鎮民興村吉安灣大溪文化遺址,1987年被國家認定為重點文化保護區,從出土的文物中反映了洞庭湖區6000年前已進入了較為成熟的稻作農業經濟階段。大山嘴戰國文化遺址、西湖歐家台戰國文化遺址、川門古陵橋戰國文化遺址、石龜山出土的3000餘斤古錢幣等,均見證了我地古代先人的文明與生活。

保河堤在春秋、戰國時均屬楚地。秦始置郡縣,我地屬黔中郡、西漢屬孱陵縣。三國時期始為蜀地,後為做唐縣地。隋開皇年間(589),縣地更名,我地東部屬孱陵縣(今安鄉),西部屬澧州。中華民國2年9月,廢州改縣,我地東屬安鄉縣永裕鄉,西屬澧縣青賦鄉。58年9月,全國實現人民公社,我地屬澧縣白衣區毛里湖人民公社,84年實現政社分開,更名為毛里湖鄉。85年劃歸津市,更名為保河堤鎮。

保河堤鎮各類資源豐富。生物資源中,農作物達200多種,水產30餘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我鎮是洞庭湖的棉花主產區,由於產量大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棉花產銷,使我鎮成為湖南省著名的棉花集散地。茭果是我鎮丘陵山區的主要經濟作物。據考證,我地種植茭果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田家山村為主的田家山茭果享譽海內外,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蓄水面積近8萬畝的西湖也有著那些不盡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旅遊資源,等待著保河堤鎮的後世子孫去開發。

范家嘴遺址

范家嘴遺址位於津市市保河堤鎮民興村九組。遺址於1986年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發現。文化堆積0.5~1米。包含物較豐富,陶片俯拾皆是。採集陶片陶系有泥質的紅陶、黑褐陶、黃褐陶及灰陶等,紋飾有繩紋、

毛里湖鎮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毛里湖鎮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