礄口區

礄口區

總得票:77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湖北省
所屬城市:武漢市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420104
人品密度:14493 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66.67 萬人
郵政編碼:430033
面積:46.0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電話區號:027
政府地址:中山大道315號
車牌代碼:鄂A

礄口區簡介

武漢園博園武漢園博園漢口裡長江文明館

礄口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主城區西北部長江、漢水交匯處,地理坐標東經114°9′~114°17′,北緯30°34′~30°38′之間。東臨武漢中央商務區(CBD)和漢口商業中心區,南臨漢水緊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臨東方馬城,北臨台商投資區,是武漢市最具創新活力的中心城區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腹地。全區土地面積41.46平方千米,下轄易家、古田、長豐、韓家墩、宗關、漢水橋、寶豐、榮華、漢中、六角亭、漢正等11個行政街道,13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個村民委員會,常住人口86.49萬人。

礄口區地處漢水入長江口北岸,屬河湖沖積平原,地形平坦,無山丘,多湖塘。地勢南高北低,海拔23~26米,低於長江、漢水汛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漢水沿岸向北緩緩傾斜降低,斜度角度約為10°,南北高差3~4米。區境北部張公堤一線曾分布有諸多殘留湖沼,今已大部分填沒。

境內地貌類型屬高河漫灘階地,系由長江、漢水泛濫淤積而成。漫灘階地前緣因河床沖積形成自然堤,洪水期常遭淹沒,全賴人工築堤為保障,階地後緣為湖塘窪地,階面組成物質主要為亞砂土、黏土等。境內地下礦產資源缺乏,而地下水資源豐富,具有水質較好、埋藏淺、易開採等優點。境內地下水為孔隙承壓水,主要分布在區境南部的漢水沿岸地帶,其中易家墩一帶已探明地下水儲量有近億立方米。境內河道屬漢水流域。漢水,又名漢江,古稱沔水、夏水、俗稱襄河、小河,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寧強縣大巴山系的嶓冢山,全長1542千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下遊河道自西向東流經東西湖區境後,從舵落口至集稼嘴流經礄口區境,流程15.3千米,再東流500米抵江漢區龍王廟,匯入長江。境內河面寬度為180~200米,最大流量為14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180立方米/秒,年均流量為560.9億立方米。

境內湖泊水域保護面積72.88公頃,岸線長8.341千米。礄口區鄰長江及漢水的岸線長度為14.5千米,濱水形成高標準生態形居住、商住及商貿等用地,沿河灘地布置綠地、公園及其他休閒設施。礄口區堤防全長25.25千米,其中張公堤10.25千米,漢口沿河堤15千米(包括土堤3.53千米,防水牆11.47千米)。礄口區現有張畢湖、竹葉海2個湖泊,均位於區境西北部。張畢湖:湖泊藍線控制面積為48.77公頃,藍線控制長度為6.74千米。竹葉海:湖泊藍線控制面積為18.69公頃,藍線控制長度為2.21千米。

史料中記載,武漢歷史上本沒有三鎮,只有漢陽、武昌隔江相望。明朝成化初期的連年大雨沖刷,使漢江入江段逐漸形成歸一的河床,江水由現今的龜山北麓匯入長江,闢為三鎮,礄口由此誕生。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7月,中共武漢市第二區委員會成立。1950年11月,武漢市第二區人民政府成立,管理礄口片區。1952年6月,武漢市第二區改稱礄口區,轄街道人民政府20個。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1955年3月,礄口區人民政府改稱礄口區人民委員會。1960年至1961年10月,礄口區人民委員會改為礄口區人民公社。1961年10月,礄口區人民公社撤銷,恢復礄口區人民委員會。1968年3月,成立礄口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2月,撤銷礄口區革命委員會,恢復礄口區人民政府。

2021年9月,礄口區上榜2021中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榜第86名。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礄口區人口數量為66.67萬人,位列武漢市各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9位,位列湖北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32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681位。

2021年3月,礄口區上榜2021中國放心食品百佳縣市榜第6名。

2020年9月,礄口區上榜2020年中國百強區,名列第92。

2020年9月,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出爐,礄口區位列第93名。

2011年5月,中國科協命名礄口區這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2007年,中國科協命名礄口區為第三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礄口區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礄口區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