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平村

保平村

總得票:175
所在地:中國->海南->三亞->崖州區
所屬街道:崖城鎮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460205
城鄉分類:城鄉結合區
分類代碼:112
郵政編碼:572100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899
車牌代碼:瓊B

保平村簡介

一、保平村基本情況

三亞市崖州區保平村位於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寧遠河下游,三亞市西部,東距崖州古城四公里,是海南革命老區村、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歷史傳統村落。全村居住面積約2.1平方公里,其中古民居保護區面積為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多人,是漢族聚居的古老村莊。

保平村的區域環境優越,海陸空交通便捷。它距三亞主城區50公里,至三亞鳳凰國際機場35公里,至南山國際貨運港8.4公里,臨近崖州區中心漁港,225國道、環島西線高速公路和粵海鐵路和西環高鐵貫穿全境。四通八達的交通為保平村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開闢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保平村美麗富饒,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繁榮。糧食生產,南繁育種,水產養殖,水果檳榔,冬季瓜菜是保平經濟的支柱產業。每年都有大批優良種子,熱帶水果,冬季瓜菜,檳榔椰子遠銷全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有部分先富起來的村民生活步入小康。保平村是三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熱點地區,規劃建設的重大項目有高速入出口公路,村頭景觀古橋,鐵爐塘生態河岸,古民居保護維修,保平港退塘還港工程,沿河景觀大道工程,擬把保平革命公園、保平書院、保平橋、望闕亭、畢蘭村遺址、保平港、關帝廟、媽祖廟、炮台墩、跑馬坡都連結在繞村文化長廊上,以供村民文化娛樂、休閒健身和旅遊觀光。

保平村文化發達,社會繁榮,文明進步,人民團結,和諧安定。

二、歷史文化氣象

保平村始建於唐代,己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人文璀璨。一千多年來,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古代建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保平村是古代中國最南端的千年古村。在歷史上一直是海南島南部的交通、商貿和軍事重鎮。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寧遠河出海口就是保平港。據《崖州志》載:“保平港、城西南受寧遠水入海,州治要口”。自古來保平港一直是州治要塞,天涯良港。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天涯驛站。是崖州土特產品檳榔、香料、名貴藥材遠銷大陸的主要商貿港口。李德裕謫居畢蘭村時留下很多古蹟名篇,其中《寄家書》一詩中有“瓊與中原隔,自然音信疏,天涯無去雁,船上有回書”。的名句。可見早在唐代崖州和中原的交往主要還是靠海上交通,自唐宋以來崖州民居穿斗式建築木牆所用的柱礎等石材,都是通過貨船從瓊北運到保平港來。保平港在我國古代海上交通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直到民國初,崖城、臨高、港門騎樓街建設所用的水泥、鋼筋都從廣州運到保平港。過去常見貨船穿梭,漁歌晚唱,港區繁忙。

保平村在唐代是朝廷貶謫、流放“罪犯”的地方。先後貶逐到這裡的朝廷官員有:唐代宰相韋執誼、李德裕和宋代宰相陳宜中。

一九六二年,郭沫若校點《崖州志》,著《李德裕在海南島上》一文,發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十六日《光明日報》上,肯定韋執誼、李德裕謫貶地完全相同,即唐代畢蘭村。

南宋丞相陳宜中,隱姓埋名走天涯。後逃回崖州,居住在保平村,死後墳葬在今保港七座墳處。解放後墳墓遭破壞,陳氏子孫又將墳墓遷葬在保平村後山島嶺上。

保平村自古以來文教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斷。在整個明代,保平村不足百戶人家,全村出了三十二位貢生,其中有十八人到全國各地為官,為保平贏得“保平多貢生”的美譽。

為南山開闢旅遊業的周丕承早在宋代就為崖州的旅遊業做出貢獻。

周世昭是崖州籍保平村人,是周丕承後代裔孫。就是崖州三位進士之一。明嘉靖元年鄉試中舉;嘉靖十四年乙未韓應龍榜中進士。官及戶部員外郎。至今在保平村中府第尚存。

宗教文化在保平村也十分興盛,在0.25平方公里的古村範圍內,就遍布九間姓氏祠堂和文昌廟、關帝廟、媽祖廟、觀音廟等眾多廟宇,形成了濃厚的宗教文化氣象,每年保平村的端陽廟會,已成為國家文化遺產日最隆重的慶祝活動。

保平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的主要發源地,張遠來、張遠源是崖州民歌的傳承人,張遠來還是三亞市崖州民歌協會會長。保平村五個文化活動中心都將成為崖州民歌的原生態演唱點。只要走進保平,就能聽到崖州民歌悠揚的歌聲。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眾多媒體,都來到保平村對崖州民歌做過專題報導。2008年5月9日,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督導組的專家在保平村觀看了崖州民歌文手抄本展示和演唱展示,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保平村家庭紡織和染色技術,至今在老人收藏的衣物中,尚有家庭純紡棉布和土法印染的清代款式的衣服,這是保平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物。

保平村中的崖州地方小吃、元宵歌會、端午賽龍舟、廟會等都是保平村地方傳統文化的奇葩。

古老的歷史建築,反映出保平繁盛的歷史氣象和斑斕多姿的文化色彩,具有社會、學術研究價值。在保平村眾多的古民居中,已選定三處有特色和有紀念意義的古民居,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平村是紅色革命老區村,自一九二六年大革命以來,經歷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堅持二十三年紅旗不倒,至今已具有八十多年的光榮革命傳統。白一九二六年建立農會以來,保平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九個革命組織:保平村農民協會、中共保平村黨支部、保平村農軍連、保平村婦女會、保平村兒童團、保平村青年抗日救國會、保平村抗日破壞隊、保平村地下學聯、保平村戰地宣傳隊。

在海南各市縣的主要戰鬥中,幾乎都有保平人在戰鬥中壯烈犧牲。保平村每個時期參軍參戰的青年,足跡遍布瓊島各地。在投奔全國革命的過程中,保平人處處都體現出革命老區人的光輝形象。

保平村主要革命人物有:

麥宏恩烈士、何紹堯烈士、麥宏魁烈士、麥德興烈士、張六妹烈士、、王明庚烈士等23位烈士和李福崇、李福海、何紹宗、何赤、周祥雲、張遠儒等革命人士,

保平村眾多的革命光輝形象,使保平革命公園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天涯革命的一面光輝旗幟。還有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動舊址、烈士陵園、紀念碑等。構成保平歷史多元文化的旅遊資源。

三、歷史傳統建築風貌

(一)現狀規模、歷史年代及原貌保存情況

保平村的歷史傳統古民居建築群是海南島內唯一僅有的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特色價值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保平村保護範圍內。現存明清的民居建築群和近現代傳統風貌民居建築連成一片,建築範圍總面積約0.25平方公里,其中清代古民居建築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

保平村的歷史傳統建築按其功能可分為學堂、廟宇、宗祠和古民居四大類,書院、廟宇、宗祠等公共建築已在70年代以前全遭破壞,唯有古民居能大片保存下來,這些民居多為一進、二進,呈三合、四合院落布局;一般民宅建築形制多為單進布局,由門樓、照壁、左右廂房、堂屋等建築主體構成。

這些建築最早的建於明代,大部分建於清代,少量建於民國時期;傳統風貌建築多為20世紀80年代前興建,這些歷史建築帶有明顯清代建築特色和崖州地方特色。

保平村的歷史傳統建築已得到有效的保護。目前正在把4戶特色民居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紹堯烈士故居,建於清初,至今己有300年多年的歷史,如今保存完好,正在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大院具有清代民居建築的特色,體現了古民居吉祥圖案的建築文化。正在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氏“明經第”是崖州歷史名人何煥的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已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古宅,保存完好,其雕花梁墩,繪畫牆體,神龕雕刻龍鳳麒麟、鶴松梅竹,圖案精美,工藝精細,可堪稱崖州神龕之最。

分布在老村保護區的明清古民居共有48處院落,絕大部分建於清代,大都保存完整。雖有幾家已局部坍塌,有一些雖然局部殘損或局部改建,但古貌依然,連片保存較好。

(二)空間分布

在保平村歷史傳統建築中,其空間分布較為明顯;保平村地形為中間高,四周低,成神龜狀地勢。民居建築多為坐北朝南方向,但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民居都有明顯不同的坐向,村東的民居多為型西朝東,石溝澗路南段的民居都是這個坐向,村南的民居則都坐北朝南,村西的民居多為坐東朝西,村北的民居幾乎坐南朝北。

村道的空間格局多為南北縱向和東西橫向,古巷幽深,院落成行,已成為保平古村的建築布局特色。

(三)歷史傳統建築的特色和價值

保平村在瓊南地區同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夏季長、溫度耐久”(《崖州志》),灰漿由石灰、糯米紙、糯米、草木等原料精心加工合成,凝固性特彆強。

④建築手法“惟取完固”。一是傳統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牆體有青磚橫撲迭壓、灰漿實砌而成:屋頂灰瓦接迭,灰漿勾連,瓦當緊壓;內牆(或外牆)以灰漿批盪。這有利於防風雨防滲漏防風化防潮濕。二是採用樑柱穿枋式結構體系,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受重力,牆壁主要做間隔遮擋之用,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不大,居民廳房多用五架抬梁金柱牽引支撐,中間兩行“嵌以薄板”。這種木材建築的樑柱穿枋式結構具有很強的抗震和抗風性能,有“牆倒屋不塌”的作用。這是根據多颱風有地震的災害性氣候而獨創的建築手法。

⑤建築形式極為獨特、在中國傳統建築實例中,保平村歷史傳統建築的兩種形式,具有原創性和唯一性。

一是獨特的山脊形式,其脊式為海南獨有的迭式脊與半垂脊結構。

二是獨特的坡面“口接檐”形式。保平古民居屋面常見的是“接檐”形式。“接檐”一般在前坡廳房屋面下直接御接,形成了“一剪三坡三檐”的風格。這種“接檐”的建築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為保平村和崖州地區所獨有,是中國傳統民居系統的延伸,從而豐富了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結構形式。

⑥保平村有富有南洋建築藝術風格的古民居、小門樓和二層建築。民國初年的騎樓建築是吸收南洋建築藝術風格與中國南方騎樓建築的完美結合,其立面裝飾高雅、繁縟而流暢。騎樓建築在保平村民居中也小有特色。

2、建築價值

保平村古建築是其獨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產物,是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下獨有的文化特產,具有較高的文化質量和社會、學術研究價值。

(1)具有鞏固祖國邊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地緣坐標的重要意義。保平港是古崖州的海防門戶,有軍事設施炮台墩和跑馬坡。是中國最南瑞的騎射競技場和海防炮台,港口不僅有防衛、商貿和漁業生產的功能,同時還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天涯驛站。

(2)研究古崖州乃至整個海南的社會發展、開發建設和文化歷史的重要依據,通過對保平村古建築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崖州乃至整個海南的社會發展、開發建設和文化歷史的脈絡,貶官們留下的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蹟,都是彰顯保平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

(3)豐富並提升了三亞市作為著名旅遊城市的文化內涵。打造保平古民居和歷史文化旅遊點,以保平村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蘊厚的歷史文化、紅色的旅遊資源、美麗田園風光和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崖州民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對加速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展現三亞歷史文化風彩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4)保平古建築所具有的獨特結構,群體布局形式,是三亞市獨有的,它體現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歷史建築的特徵,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高品位的特質,在中國傳統建築實例中,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三亞市委、市政府、崖城鎮委、鎮政府和三亞歷史文化名鎮管委會十分重視保平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三亞市政府在編制崖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的過程中,保平村的保護已成為規劃中的重要部分。在《崖州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三亞市崖州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定》中都對保平古民居和歷史文化遺產提出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化部門集中人力對保平村古建築和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普查並記錄存檔。今年市政府已安排2000千多萬元開始建設入口公路。二OO八年保平村入選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將保平村建設成歷史文化名村,已成為三亞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共識。全面實施崖州總體規劃和崖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統籌解決好保平村古民居和歷史文化保護管理,加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速保平村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展示獨有特色的天涯歷史文化,保平村將在歷史文化名村建設中煥發光彩。

2020年12月,保平村被命名為2020年度海南省衛生村。

2012年12月,保平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0年7月,保平村入選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信息來源:中國文明網

保平村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保平村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