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

《清明》是宋朝高翥的詩作。 全文如下: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詩寫清明的情景。詩人攝取了兩個典型畫面,在第一個畫面里,是祭掃者面對亡者的墓地,在第二個畫面里,是祭掃者回到家裡,與家人團聚。兩幅畫面,兩重情景,一是生者的悲哀,二是死者的淒涼。詩人將這兩重情景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生者與死者的淒涼、悲哀的對話。這種對話,在詩中以「莫放」和「最難」開頭,點明悲哀的主題思想。從而增強詩歌的感人之深的效果。這首詩耐讀的地方恰在於結尾處把一淒涼感傷的大主題突然由沉重轉向歡樂(「人生有酒須當醉」)。生死殊途,人生如夢,雖然無法忘記過去的悲哀;但悲哀之外,生活還要繼續。詩的主題由此得到了升華。 因此,「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這兩句是說即使是不好的日子去清明掃墓也是非常難的,因為只有在風雨中才能更深刻地感到故人的可貴和懷念故人的心情之深。在這裡作者巧妙地把風雨故人來和春秋佳日去聯繫起來,並把主題思想推進了一層,提醒人們應該及時行樂,抓住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好好地珍惜和愛護自己及身邊的人。同時不要像詩中所說的那樣把時光白白地浪費掉而讓自己空餘恨。所以,這句詩不僅僅是講清明的含義和提醒人們應該如何對待生活的意思那麼簡單和單一。而是蘊含著很多的生活哲理。這也是這句詩流傳久遠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