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的最中餅被稱作最中的月

最中餅在台灣被稱「最中月」,最中餅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它其實是從日本傳入台灣的,日本名稱叫做「最中餅」,後來演變成為餅皮極薄、略帶鹹味的最中餅,且被作為貢品上獻給朝廷。台灣早期漢族與少數民族互不歧視,雜居混居,互通婚姻,風俗習慣也逐漸融合,最中餅也傳入少數民族地區,並得到推廣。

最中餅在台灣的分布區域以台南市為中心,主要在台南、嘉義、台東、高雄等地的市、鎮、村里相當盛行。由於其風味特殊,加上歷史淵源,許多台南人每年到最中餅店購買最中餅的頻率相當高。也由於買的人多,有時還要定購排隊等待才能買到。於是每年在中秋月餅大賣時,小小的最中餅也趁此時節瘋狂推出。而且它的行銷包裝是由青梗米加工出來的粿漿製成皮加餡呈現。因其在台灣只流行在中秋時期售賣故被稱為「月」,因而稱之「最中月」。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