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員最早走進臺灣

台灣的歷史悠久,先民自古就在此開發漁鹽之利。考古學家發掘出的石器、彩繪陶器等珍貴文物表明,台灣的祖先來自大陸,早於「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領時期。早在史前時期,台灣的先民便與大陸的先民一樣過著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生活。最早記載來自周代的東夷島區。《詩經·商頌》稱商朝時期就經常派人前往台灣地區進行統治管理,此即後世記載「王師八百兵,所剩無十存」,「清其疆域而保有之」,之後分別隸屬於澎湖巡檢司、建寧巡檢司管轄。 據史料記載,漢朝以後中國歷代政府在澎湖、台灣都設有行政管轄機構,對台灣少數民族聚居區進行過多次調查與行政劃分。漢朝、唐朝中央政權都曾派遣過官員到台灣進行管理,大陸和台灣的行政隸屬關係從未中斷。 漢朝開始大陸官方就把台灣納入中國版圖。隨著時代發展,來自大陸各地的民眾也紛紛移墾至此。漢以後史籍漸有記載「舟師」「船民」「漁戶」等,閩粵民眾移民數量可觀。清代是海員遷徙的主要時期,各地海員開始大批移居到台灣地區,這些人大部分為商船上的海員或捕魚船的漁民,從大陸到台灣地區定居的漁民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來的。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澎湖、台灣設巡檢司,正式對台灣少數民族聚居區進行行政管理。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正式在台灣設府,隸屬福建省。至清末,中國進入帝國主義列強統治階段,台灣先後被日本及美國侵占。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因此,海員最早走入台灣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 此外,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曾有船員留居台灣。這些船員主要來自福建和浙江沿海一帶的居民。他們在海員隊伍中工作了幾年或十幾年後便留在當地,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新的社區並逐步融入社會主流中。他們有的後來參加抗倭戰爭、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以及後來收復台灣等事件中立功受獎而被賞賜成為鄭氏家族屬下、並轉為軍人編入新兵團等等不同原因而定居台灣並融入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當中來。 綜上可知,從歷史來看海員是最早進入台灣地區的一群人之一,他們在航海時代早期就已經來到台灣並與當地居民建立了密切的聯繫。隨著時代的發展,海員也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