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最早的意思

"染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四年》中,原意是指手指沾染上了某種顏色或物質,後來引申為比喻涉及到某種事情或利益,尤其是指涉及到不應該涉及的事情,帶有貶義色彩。

在《左傳·宣公四年》中,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楚國國君楚莊王想要宴請群臣,在宴會上,他特意準備了一隻非常名貴的金酒杯,裡面裝滿了美酒。為了顯示自己的慷慨和大方,楚莊王讓大臣們輪流用這個金酒杯喝酒。

在宴會上,有一個名叫申公巫臣的大臣,他看到金酒杯非常漂亮,便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點酒,然後在嘴唇上沾了一下。這個動作被楚莊王看到了,他非常生氣,認為申公巫臣是在侮辱他,於是他決定要懲罰申公巫臣。

但是,有一個名叫優孟的伶人,他非常聰明,他站出來為申公巫臣辯護。他說:「大王,申公巫臣並不是在侮辱您,他只是在模仿一隻鳥的動作。這隻鳥叫做『染指』,它喜歡用它的嘴蘸著水,然後在它的羽毛上沾一下,這樣它的羽毛就會變得更加美麗。申公巫臣是在模仿這隻鳥的動作,他是在讚美您的酒杯,認為它像這隻鳥一樣美麗。」

楚莊王聽了優孟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原諒了申公巫臣,並且繼續讓大臣們用金酒杯喝酒。從此以後,「染指」這個成語就被用來比喻涉及到某種事情或利益,尤其是指涉及到不應該涉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