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球模型最早由誰提出

同心球模型(Concentric Sphere Model),又稱為地球層次模型(Geocentric Model)或托勒密模型(Ptolemaic Model),是由古希臘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公元2世紀左右提出的。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詳細闡述了這個模型,用來描述宇宙的結構和天體的運動。

在同心球模型中,地球被放置在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包括月亮、太陽、行星和恆星)都被認為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這些天體被認為是附著在稱為「本輪」的小圓上,而本輪則附著在稱為「均輪」的大圓上。這種結構允許托勒密解釋天體的複雜運動,包括它們的視運動和周期性變化。

雖然同心球模型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被廣泛接受,並且在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並沒有正確反映宇宙的真實結構。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和科學家們對天文現象的深入研究,這個模型在16世紀左右被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提出的日心說(Heliocentric Model)所取代。哥白尼的模型認為太陽位於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這更接近於我們今天所知的宇宙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