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有一定規模養殖虱目魚的記載為何

台灣最早有關養殖虱目魚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7世紀。虱目魚(學名:Megalaspis cordyla),又稱為牛奶fish、印度魚或白腹魚,是一種原產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的魚類。虱目魚在台灣的養殖歷史悠久,可以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水產養殖品種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虱目魚是在1600年代由荷蘭人引入台灣的。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增加在台灣的經濟收益,引進了多種農作物和經濟動物,其中包括虱目魚。虱目魚很快就在台灣的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水域中適應並開始養殖。

到了18世紀,虱目魚的養殖已經在台灣有一定的規模,尤其是在台南地區。台南的安平古堡附近有個地方叫做「虱目魚穴」,據說是早期虱目魚養殖的地方。此外,虱目魚也成為了台灣早期重要的出口水產品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虱目魚的養殖技術不斷進步,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到了20世紀,虱目魚的養殖已經遍布台灣各地,成為台灣重要的水產養殖產業之一。今天,虱目魚不僅在台灣受到歡迎,也是台灣重要的外銷水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