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中國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髀算經》,又稱《周髀》,大約成書於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但其中包含了一些更早的資料,可能可以追溯到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髀算經》不僅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著作,也是一部數學著作,它包含了當時對宇宙結構的認識,如「蓋天說」,即認為天像一個圓鍋蓋覆蓋在地面上,以及用來測量時間和距離的方法。

此外,另一部重要的早期天文學著作是《甘石星經》,據說是由戰國時期的齊國天文學家甘德和魏國天文學家石申所著。這部著作記錄了當時對星空的觀察和對星體運動的描述,包括了超過200顆恆星的命名和位置,以及對五大行星(當時稱為「五星」)的運動規律的初步認識。《甘石星經》的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但由於歷史悠久,原書已經失傳,其內容主要是通過後人的引用和轉述而為人所知。

這些古代的天文學著作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認識,也體現了當時數學和天文學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