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應該知道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的荒謬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理論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建立的。這些假設並不一定反映現實世界的所有複雜性,因此,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某些概念和模型可能會被批評為過於簡化或與現實不符。以下是一些經濟學教科書中常見的假設或模型,它們可能被認為是「荒謬」或至少是有局限性的:

  1. 完全理性代理人假設:這是指經濟個體(如消費者、生產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他們能夠做出最佳決策,基於完全的信息和無限的計算能力。然而,現實中人們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可能會受到情緒、偏見、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等因素的影響。

  2. 完全競爭市場假設:許多經濟學教科書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一種理想化的市場結構,其中有很多買者和賣者,產品是同質的,進入和退出市場是完全自由的。然而,現實中的市場往往存在壟斷或寡頭壟斷,產品差異化,以及進入市場的障礙。

  3. 有效市場假說:這是指金融市場中的價格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因此投資者無法通過分析市場信息來獲得超額收益。然而,有效市場假說受到了行為金融學的挑戰,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和市場的缺陷可能導致可獲取的超額收益。

  4. 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通常假設經濟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能夠達到最佳狀態。然而,這種假設忽視了經濟不平等、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乾預。

  5. 恆久收入假說:這是弗里德曼提出的一個概念,認為人們根據他們的恆久收入(長期平均收入)來消費,而不是根據當前的收入來消費。然而,這個假說可能忽視了人們的實際消費行為,因為人們往往會受到當前收入和財富的影響。

  6. 理性預期假說:這是指經濟個體對經濟變量(如通貨膨脹、利率)的預期是合理的,他們能夠根據可獲得的信息來預測這些變量。然而,這種假設可能過於樂觀,因為人們的預期可能會受到誤導或是不完全的信息。

  7. 新古典成長模型:這是一個經濟成長的模型,假設技術進步是外生的,且經濟系統能夠自我調節以實現持續的經濟成長。然而,這種模型可能忽視了經濟成長的限制因素,如資源稀缺、環境破壞等。

這些「荒謬」或局限性並不是說經濟學教科書中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而是說它們是為了教學和研究的目的而簡化的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經濟學家會考慮更多的複雜因素,並使用更複雜的模型來分析經濟問題。此外,經濟學的進步也來自於對這些模型的批判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