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最大民變

乾隆年間最大民變是白蓮教起義。白蓮教起義是清朝中期的一次大規模民變,發生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嘉慶九年(1804年)之間,持續了約三十年。這次起義主要集中在中國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包括四川、湖北、陝西、甘肅等地。

白蓮教起義的原因複雜,包括土地兼併導致的農民失地、官員貪污和濫用權力、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短缺等。白蓮教作為一個秘密宗教組織,其教義宣揚平等和反抗現有統治階級,因此在社會底層民眾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起義爆發後,很快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清勢力。

起義初期,白蓮教徒以宗教為名,組織起義軍,與清軍進行游擊戰。由於起義軍熟悉地形,且得到民眾的支持,清軍在初期屢屢受挫。乾隆皇帝對此感到震怒,多次派遣重兵鎮壓,但由於起義軍的頑強抵抗和清軍的腐敗無能,鎮壓行動並不順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蓮教起義逐漸轉變為以劉松山、王三槐等領導人的武裝起義。他們提出了「反清復明」的口號,吸引了更多對清朝統治不滿的人加入。起義軍在四川建立了根據地,並一度控制了重慶等地。

嘉慶皇帝繼位後,對白蓮教起義採取了更加嚴厲的鎮壓措施。他調集了大量的軍隊,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最終在嘉慶九年成功鎮壓了起義。白蓮教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它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暴露了清朝統治的腐敗和危機,也促進了後期清朝對內政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