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貨幣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當時使用的是一種稱為「貝幣」的貨幣。貝幣是由天然貝殼製成的,這些貝殼主要是從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進口的。貝幣的形狀和大小各異,有的甚至被磨平了背部和邊緣,以便於計量和交換。

隨著時間的推移,貝幣逐漸演變成了銅幣。在商朝晚期和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銅幣開始廣泛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刀幣」和「布幣」。刀幣的形狀像一把刀,而布幣則像一塊布片。這些銅幣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貨幣發展的重要階段。

到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並將貨幣統一為「半兩錢」,這種錢幣的重量約為半兩(約合12.5克),故得名。半兩錢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貨幣標準化的開始。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時期,貨幣繼續發展,出現了「五銖錢」,這種錢幣的重量約為五銖(約合3.5克),是漢朝最常見的貨幣之一。五銖錢的流通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才被新的貨幣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