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長繁殖

細鱗太攀蛇為卵生蛇類,每次產約12~20枚卵。

第二名:棕伊澳蛇

\

棕伊澳蛇是澳洲分布最廣的毒蛇。本種在紐幾內亞南部也曾有發現紀錄,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個新品種。棕伊澳蛇毒性很強,位列世界毒蛇前三名之內。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脅,在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抬高身體前部。體長為1.5~2.7米,身體為褐色或紅色,有平滑的鱗片、寬闊的頭部及大眼睛。

1、生活習性

以蛙、蟾蜍、小型哺乳動物和其它蛇類等為食。卵生,每次產下11-16枚卵;或卵胎生,每次產18-22條幼蛇,日夜均會活動。

2、分布範圍

澳洲(不含南部)及紐幾內亞南部。棲地範圍相當廣,從熱帶森林到沙漠均有分布。

第三名:太攀蛇

\

太攀蛇(學名:Oxyuranusscutellatus),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種大型的太攀蛇屬成員,亦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於紐幾內亞的島嶼。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LD50皮下注射數據,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三。[2][3]這種太攀蛇的蛇咬也造成過100%的臨床致死率。其轄下共有兩個已確認亞種。

1、生態習性

太攀蛇是行動快速的哺乳動物殺手,日夜均會活動,毒性強烈,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人,本種蛇也是紐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兇;卵生,每次產下3~22枚卵。

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

2、形態特徵

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它們的成熟期一般在體型為1.2米(3.9英尺)長的時候,成體平均亦可長達1.5至2.0米(4.9至6.6英尺),體重在3千克(6.6英磅)左右。而有記錄最大的個體長3.3米(11英尺),重6.5千克(14英磅)。

3、分布地

此太攀蛇只分布於澳大利亞及紐幾內亞島嶼,後者包括印度尼西亞的數個州分及巴布亞紐幾內亞。雖其別名里有“海岸”兩字,但它們同時也在距離最近的海灘遠達數百公里的地區出沒。從澳大利亞西北地區穿越約克角半島,到昆士蘭東部及新南威爾斯北部均有它們的蹤跡。而此物種的第二個亞種巴布亞太攀蛇,則多集中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平均只有20°C(68°F)或以下的地區一般並不適合它們居住。

第四名:東部虎蛇

\

東部虎蛇屬眼鏡蛇科(Elapidae)爬蟲,學名為Notechisscutatus,產於澳大利亞。其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麻痹劑,常使人斃命。向人攻擊之前,頭和頸部膨脹成扁平狀(眼鏡蛇的方式)。

東部虎蛇為常見種類,澳大利亞南方地區的沼澤地數量極多。體呈多種顏色,一般有褐色和黃色條紋。平均體長1.2公尺(4尺)。

體長約1.3~1.6米。蛇身厚實,頭部寬大,身體呈淺暗橘黃色或茶色,並伴有黃綠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環,生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半乾旱區域。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棲。

1、習性

東部虎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么危險。東部虎蛇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東部虎蛇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東部虎蛇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

2、分布

東部虎蛇主要分布在海岸、濕地或溪澗等地帶,它們有刻意占據領地的習性。一些居住了大量蛙類或其它獵物的地區,更是東部虎蛇經常聚居的集中地。

另外,東部虎蛇所占領的島嶼上亦有不少海鷗聚集生活,東部虎蛇亦會捕食這些海鷗的幼兒,不過亦有不少體型較大的東部虎蛇會被海鷗啄擊致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