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既是我國的都城,也是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物有很多,都和這座城市有著密切的關係。下面TOP10排行榜網()帶您走進北京城中的十大中國之最
NO.10中國最大的單體水晶—東海水晶大王

水晶高1.9米,寬1.7米,厚1米,重量為4.35噸。

這塊1958年8月出產於東海縣房山鎮的大水晶,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出土的最大水晶體。

當年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地質部長李四光、副部長何長工的直接過問與安排下,在9月份即從東海運送到北京,存放在建設中的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亦是新建的地質博物館開館之日,“水晶大王”被作為第一批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自然寶物公布於眾,從此而名揚中外。

NO.9中國最大的銅臥佛—臥佛寺銅臥佛

佛身長5米多,重約54噸,臥佛寺殿內有一尊巨大的銅臥佛。作臥睡狀,側身躺在高榻上,雙腿直伸,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托著頭,體態自然。

相傳這是釋迦牟尼在印度涅盤時的姿勢。旁邊站著十二尊泥塑小佛像,表現釋迦牟尼向他的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這尊銅像為元代(14世紀)所造,是中國古代的宗教藝術珍品。

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側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彎曲托首頭部。臥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旁邊站著12尊小佛像。

據說這是釋迦牟尼的紀念像。旁邊站著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個弟子。他們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像。

NO.8中國最早的玉器—團城玉瓮

玉瓮重3.5噸,高0.7米,周長4.93米,呈橢圓形,長1.82米,寬1.35米,膛深0.55米,可盛酒30石。

玉瓮,亦稱“瀆山大玉海”,是用一整塊帶白色花紋的墨玉精雕而成。因雕刻玉瓮的玉石采自四川岷山(古稱“瀆山”)。玉瓮外壁浮雕著魚龍、海獸出沒于波濤之中,形象生動,氣勢磅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玉器,也是我國傳統工藝中的稀世之珍。

玉瓮幾經滄桑。元至元二年(1265),雕刻成後放置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內(今北海公園白塔處)。元世祖忽必烈用它來盛酒,宴請文武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瓮流落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中,被道士作了鹹菜缸。

直到清乾隆時,才發現它的下落,乾隆命人以千金贖回。乾隆十四年(1749),在團城上建起這座琉璃亭,把玉瓮移入其中,並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乾隆作玉瓮歌刻在它的內壁,還命內廷翰林40人各賦詠玉瓮詩一首,刻在玉瓮亭的石柱上。

NO.7中國最大的漢白玉石雕—雲龍階石

石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多噸。

保和殿後面三層須彌座高台正中的御路(專為皇帝用的路),由一塊巨大的漢白玉雕成,這塊御路石稱為雲龍階石。在這塊巨大的御路石上,雕刻著9條凌空飛舞的巨龍,它們或升或降,高高地突起在巨石的表面,造型十分生動。

巨龍身下是萬朵雲霞。石雕的下部有5座寶山,寶山之川是流暢的水紋。整塊石雕運用了各種不同的雕刻手法,變化有致,主次分明,是一件極有價值的藝術品。

石料采自房山,當時石料的採運非常困難,運輸沿途每隔一里挖井一口,汲水潑成冰道,用巨大的方木聯結成木排託運。一石採運即需2萬人之多。現在從房山到北京一路仍有較多水井,就是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

NO.6中國最大的磬—虎紋石磬

虎紋石磬,商代打擊樂器,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2.5厘米,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虎紋石磬出土時平壓在大墓槨頂的雕花木板上。磬以青灰色石料精心磨雕而成,為片狀,兩端一大一小,正是傳統的“鯨頭型”式樣。器身通體光潤,正面以雙勾細線刻一伏虎形紋飾,勻稱布滿整個磬面。虎作匍匐欲起之狀,虎首低垂,怒目圓睜直視前方,虎口向下作咆哮狀,上下獠牙尖利,清晰可辨。

虎首上方有一供懸掛用的圓孔,磨損痕跡十分明顯。魚形虎尾上揚,前後肢之間飾有彎曲成圓形的蠶紋。整體紋飾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線條生動流暢,極為形象傳神,使虎形與器形渾然融為一體,表現了商代先人以線條表現圖畫和組織畫面構圖的能力,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石磬簡稱“磬”,是中國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 磬石”音。有石或玉製成,形有大有小,上面刻有花紋,並鑽孔懸掛於架下,擊打傳聲。

它造型古樸,製作精美。謦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謦。

NO.5中國最重的金塔—崇慶皇太后金髮塔

金髮塔通高147厘米,上下分為6層,重107.5公斤,是中國現存金塔中最高、最重的金塔。金髮塔由下盤、塔斗、塔肚、塔頸、塔傘及日月6部分組成,各層均於適當部位嵌珠寶、綠松石、珊瑚等。塔肚內供佛後置一盛發金匣,金匣正面飾六字真言、匣牆有八吉祥紋飾,下配白檀香木座。

塔下承以紫檀木蓮花瓣須彌座,塔座前正板上貼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金髮塔造型高峻而靈巧,通體鑲嵌綠松石、珊瑚等珠寶,絢麗奪目,堪稱中華古塔藝術品中的珍寶。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病逝於圓明園長春仙館。乾隆帝為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時,即下詔製作金塔一座,專盛皇太后御發。

金髮塔共用黃金三千多兩,由清宮造辦處承做,並派遣大臣福隆安、和珅等督辦。金髮塔設計式樣經乾隆帝欽定,而後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趕製而成,安放在崇慶皇太后生前居住過的壽康宮東佛堂內。

金髮塔以盤紋焊接和錘胎鏨花工藝製作,紋樣端莊、優美,造型穩重,製作精工,技藝高超。反映了清乾隆朝金屬工藝的水平。

NO.4中國古代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圖玉山

玉山高2.24米,寬0.96米,座高0.6米,重5噸。

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蒼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

背面上部陰刻乾隆帝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六字方璽。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巔浮雲處,還雕成一個金神帶著幾個雷公模樣的鬼怪,彷佛在開山爆破,使這件描寫現實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大禹治水”玉山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成後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寧壽宮區域的樂壽堂里,至今已有200多年。當年,將這樣一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運到北京就花了至少三年時間。

到北京之後,玉料被送到了內務府造辦處,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造辦處的畫工以宮廷內藏的《大禹治水圖》為稿本,設計雕鑿玉山的紋樣,並畫出正、背、左、右四面的圖紙。隨後,根據圖紙制出蠟樣,皇帝批示滿意:按此圖將玉料發往揚州雕制。6年以後,大禹治水圖玉山終於雕刻而成。

NO.3中國最大的座鐘—大自鳴鐘

通高5.8米,共分上中下3層。

故宮交泰殿內陳列的大自鳴鐘,是嘉慶三年(1798)由清宮造辦處製造的。其外殼是仿中國式樓閣型的木櫃。鐘樓背面有一小階梯,登上階梯,可以給自鳴鐘上弦。

自鳴鐘走動後,可按時自動打點報刻。現在,這座自鳴鐘已經歷過200個年頭,卻仍能正常準確地走動,打點報刻時,聲音清脆洪亮。由此可見它的製造工藝非常精良。

NO.2中國最大的摺扇—明代大摺扇

扇骨長82厘米、扇面縱59.5厘米、橫152厘米。

一九四九年十月在故宮養心殿南庫發現。現存古代傳世摺扇中,形體最大的一件。共十五骨,即兩邊各有一大骨,中間十三小骨。扇骨長82厘米、扇面縱59.5厘米、橫152厘米。

兩邊的大骨上寬0.8厘米,下寬1.4厘米,即上頭略小,方頂,下頭稍大,圓底。扇子合起來好像一根竹竿劈為兩半,兩邊各扣著一半。

摺扇兩面均為紙本設色人物畫。一面畫柳陰賞花,主人戴烏紗帽,透明感很強,額與發交接處清清楚楚,僕人手捧一瓶花正向主人走來;另一面畫松下讀書,也是一主一仆,他們的衣紋線條的用筆都很勁健、古樸。

就兩面畫上均鈐有“武英殿寶”朱文方印和“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松下讀書”圖中還書有“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筆”款,由此可知兩畫的作者都是明宣德帝朱瞻基(1426—1435在位)。

NO.1中國最珍貴的碗—白玉錯金嵌寶石碗

高4.8cm,口徑14.1cm,足徑7cm。

碗玉質瑩白。器壁薄,橫截面為圓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雙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飾花葉紋,獨具特色的是枝葉由金片嵌飾而成,花朵則以108顆精琢的紅寶石組成。腹內壁有陰文楷書乾隆帝御製詩一首。

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錯以黃金,鑲嵌紅色寶石,顯得格外豪華富麗。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通過器物外在的華美體現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熱情奔放的性格特色。

正因此碗具有獨特的藝術神韻且仿製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製成後始終為乾隆皇帝所珍愛,甚至在慶典活動時還被當作御殿賜茶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