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小說,還是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裡,都湧現出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武林高手,然而這些都是文學藝術,都是虛設。其實中華武功源遠流長,一直以來真正的武功以拳術居多,下面就來扒一扒中國最厲害的十大拳術:

TOP 10 大小洪拳

我們村一個老拳師,祖傳大小洪拳,年輕的時候在鄭州二七廣場給七八個地痞打架,打的地痞滿地找牙,洪拳的厲害之處可想而知。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中第一種說法廣為接受。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台灣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

TOP 9 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

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了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TOP 8 通背拳

中國傳統武術拳種,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臂拳,相傳為清末時祁信所創。祁家本以桿法見長,遇河南人馬先生精於拳技,便以桿法換學拳技,後又遇趙先生擅刀法,遂刀桿互換,形成了祁門特有的“十二連桿”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單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於江湖。

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季玉林先生認為:兵器是手的延長,一丈多長的大桿不同於槍法,屬馬上武藝,始於冷兵器時代的長矛作戰技術,操練時手的把位異於小花槍的“疊拿”持槍,講究“後屯把”,即後手不握桿梢,離桿梢一肘遠,若在陸地上操練,即會失去原本的真實技擊含義,況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已沒有實際的實用價值,無須予以保留。而刀法,是單手兵器,其中很多單操的刀點,可以予以保留,稍加訓練,可以使學人隨意用任何物體代替兵器,形成器械技擊。因此,從表面上看,是捨棄了刀槍,而實際上,豐富了器械的範圍,不僅限於刀槍,使學人能夠得到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器械技擊技能,並使祁家通臂拳更加與時俱進,且不失武林先輩之本意。

TOP 7 羅漢拳

羅漢拳是漢族傳統拳術中南拳[1] 之一。因少林門人供奉釋迦牟尼,並視此拳取十八羅漢之姿,故稱羅漢拳。主要手法有隔、迫、沖、閃、點、舉、壓、鉤、抄、拋。腿法講究騰、滾、掃、彈。羅漢拳要求上下相隨,步隨手變,身如舵擺,靈活多變,出手注意“奪中”和“護中”,勁力要求剛柔相濟。拳諺講:“要想羅漢好,三正裡面找。”所謂“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馬(即步)要正,這是基礎功夫。練好“三正”,才能保持穩定,羅漢拳中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羅漢”和“一百零八工羅漢”等。

羅漢拳發源於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羅漢手,在武林中響負盛名。清明期間由名手孫玉峰傳入廣東,後由於其精妙的拳法和套路而廣泛流傳。故今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比流行。

羅漢拳,相傳創自天竺僧人達摩。梁大通丁未,達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說禪宗,見眾僧個個面黃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體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雖不以軀殼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於性,使靈魂離散也。欲悟性,必先強身,則軀殼強而靈魂易悟也。”於是創羅漢拳十八手,授以僧眾,修煉不過數月,則個個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當時所謂羅漢拳者,只此十八手,亦並無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時,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變化,闡幽發微,增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羅漢之數。至些始將達摩所傳之十八手,進號曰先天羅漢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則謂後天羅漢拳也。

TOP 6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套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民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TOP 5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又稱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國著名的集搏擊、健身、防身、養生於一體的優秀拳種,中國傳統拳術之一,中國武文化和東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心生意,又由意轉化為拳招.

心意六合拳又稱守洞塵技。顧名思義,由於此拳術是由心生意,又由意傳化為拳招,故又名心意拳。

心意拳相傳為明末清初的武術家姬際可所創的。由於外族入主中原,當時的際可便產生了強烈的反清思想,後來到了河南少林寺後,因武術精湛,便留在那教學,居留期間又對明朝盛行於少林的五行拳深入研究。後有一天忽見兩雞相鬥,便遂悟其理而創了心意六合。後來,心意六合拳自洛陽人士馬學禮得際可真傳後,數百年來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

TOP 4 形意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李洛能所創建的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TOP 3 八極拳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中國拳術名稱。“八極”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其動作樸實簡潔,剛猛脆烈,多震腳發勁動作。八極拳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八極”用於武術,則取意於“八方極遠”之地。清末民初時,因王中泉,張景星,李書文,王連峰,霍殿閣,劉雲樵,吳會清等人而聞名中國。八極拳現在盛行於中國北方及台灣。後傳入日本、韓國及其他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丹麥、義大利等地。

八極拳為中華武術拳種之一,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遠”之意。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TOP 2 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民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相傳黃河流域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繫辭》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匯現象,依據“河圖”、“洛書”信息,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天下太極出河洛”。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排第二實至名歸。

TOP 1 八卦掌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中國傳統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當中的著名拳種,流傳很廣。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文安縣人董海川創於清末。在江南遊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啟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帶流傳開來,近百年來遍及全國,並傳播到國外(如東南亞地區以及美國)。

八卦掌為河北省文安縣人董海川所創,主要傳人有:尹福、程廷華、史計棟、馬維祺、梁振圃、樊志勇、劉德寬、宋永祥等。八卦掌是中國流傳很廣的漢族拳術,是內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養生、健身、防身陰陽掌的一個體現。

它以八大樁法為轉掌功,又集八大圈手於一體,下配一至八步的擺、扣、順步法為基礎,以繞圈走轉為基本運動路線,以掌法為核心,在走轉中全身一至,步似行雲流水,身法要求:擰轉、鏇翻協調完整,走如游龍,翻轉似鷹。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托等。

八卦掌是融養生和技擊於一爐,涵養道德的拳術,是董海川先師將武功及內功融為一體,博採眾長,加上自己的豐富經驗,獨創以掌為主的技術手段。以沿圈走轉和“趟泥步、剪子腿、穩如坐轎”,扣掰轉換以及避正打斜等為運動形式,有別於其它拳術。並且在治病、內功、技擊和涵養道德方面,有明顯的效應。尤其在內功和涵養道德方面,表現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