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投資時報》公布了《2013年中國城市財力50強》榜單,統計數據根據2013年各大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得來。榜單中,前十名城市與GDP排名情況一致,說明榜單排名與GDP有正相關性,GDP越高的城市,財政收入越高,排名也越靠前。觀察者網根據《投資時報》記者宿小慶文章整理出如下信息。

從區域分布來看,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的代表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依然是這份榜單上的佼佼者。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近年來GDP增速一直位列全國前列,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也隨之躋身榜單第三名。

一直以來,廣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僅次於北京、上海的“第三城”。但過去幾年,天津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廣州市領導人的警覺,他們稱,廣州的“第三大城市”地位有可能不保,關於廣州與天津誰是“第三城”的爭論也由此而來。從這個榜單來看,至少在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方面,天津已經連續數年穩坐全國第三把交椅。

有趣地是,最近焦頭爛額的東莞作為經濟發達地帶的衛星城市也榜上有名。在榜單中排名30。而在非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3位。顯示出了良好的製造業生產加工能力,不過也反映出沿海地區經濟轉型面臨的壓力與困境。在此前的2007年,東莞在全國城市GDP中排名第7位,綜合發展實力位居廣東第一。

2013年,東莞在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中位列第30

榜單也顯示,江蘇省入選城市數量最多,達到9個,山東省入選6個,浙江省入選5個,廣東省入選4個。

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基礎理論研究室副主任韓鳳芹介紹,一個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的貢獻因素主要有:城市行政級別和規模、與GDP相對應的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選擇、財政稅收體制以及當年的偶發因素等等。

根據統計,上海、北京、天津、深圳、重慶、蘇州、廣州、武漢、杭州、成都位居“2013年中國城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強”前十名。但專家表示,不同行政級次的城市規模不同,直接影響了財政收入絕對數量的多少。城市所轄區縣有多有少,所轄區縣越多,城市規模越大,財政收入越高。

榜單中,前十名城市與GDP排名情況一致,說明榜單排名與GDP有正相關性,GDP越高的城市,財政收入越高,排名也越靠前。財政收入來源於經濟基礎、分配體制等因素。也就是說,產業結構和稅收體制會對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產生影響。

從入榜城市所在地域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東部沿海、沿江城市,經濟發展情況良好,如上海、天津、蘇州等。中西部地區一些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比如武漢、成都、鄭州、長沙、西安、昆明、烏魯木齊、南昌、貴陽、太原等,也擠入了全國50強名單。

但東部城市的財力明顯要優於中西部城市。在50強榜單中,江蘇省有9個城市入列,山東省有6個城市進入,浙江省有5個城市,廣東省有4個城市,福建省有3個城市。這5個省份的城市就占據了半壁江山,而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廣西等西部省區則沒有城市入榜。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增值稅25%、個人所得稅40%以及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和非稅收入。第二產業中,製造業、重化工業等都徵收增值稅,所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地方經濟可帶來更多稅收收入,工業強市財政收入就更高。比如地級城市鄂爾多斯有煤炭工業,唐山有鋼鐵等產業,大慶市有石油工業,排名因此都進入了50強。

但是對於這些資源型城市來說,2014年也存在著諸多變數。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春表示,資源型城市財政收入與該地資源價格有著直接聯繫,比如鄂爾多斯,其財政收入變化也與煤價相聯繫。在他看來,“一煤獨大”不僅僅是鄂爾多斯自身的選擇,而是全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這些城市用資源支援國家建設,國家應給予一定補償,幫助其發展轉型”。

再如唐山,支柱產業是鋼鐵,但隨著國家治理霧霾的深入,唐山“削鋼”行動迫在眉睫,產業結構的調整,必將對唐山的GDP以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帶來衝擊。

而個人所得稅是收入來源地徵稅,流動人口較多的地方經濟體,也有更多的稅收收入。比如,北上廣深這些外來流動人口聚集的城市,其GDP體量是別的城市所難以比擬的,其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也相應位居前列。

“更嚴格來說,除了城市行政級次具有不可比性外,當年偶發因素也應該剔除。”韓鳳芹說。比如,一個大型項目的上馬就對當年財政因素有很大影響。如果要長期觀察一個地區財政預算收入特點,此類非常態性因素應該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