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鎮

潭山鎮

總得票:170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江西省
所屬城市:宜春市
所屬縣/區:宜豐縣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360924
人品密度:72 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1.48 萬人
郵政編碼:336000
面積:205.0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795
車牌代碼:贛C

潭山鎮簡介

潭山鎮位於宜豐縣境北部,地處東經114042′—114049′、北緯28032′—28040′之間。東、南與天寶鄉相連,西同雙峰、黃崗兩鄉毗鄰,北和銅鼓、修水、奉新三縣接壤。東西寬約20公里,南北長約21公里,全鎮鎮域面積205平方公里,總人口14785人。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潭山集鎮,距縣城23公里。

潭山街之南有一座小山,早先伏溪水從山下經過,匯成一個深潭,山在潭岸上,故名潭山。宋朝以前,這裡本是一片蘆茅洲,並無村落,人們散居在東北茜槽一帶山莊裡。南宋時,岳飛率部抗金,轉戰此間,茜槽一帶村莊被金兵破壞。後來有一族劉姓居民,遷移到這裡,從此潭山就有了一個小小的市鎮,叫奧米市(在今陳家祠堂前面)。清末民初之時,市鎮漸次移至今址,市鎮名稱也因而轉名潭山。從宋建新昌縣始,潭山歷史上都隸屬天寶鄉,1930年2月,全縣劃為7個區,潭山各地屬第二區。1932年3月,實行保甲制度,潭山分設第三、第四保聯。1939年2月,廢保聯設鄉鎮,潭山境內設立龍崗鄉和潭山鎮,隸屬第四區。1941年1月潭山鎮改名潭山鄉,管轄範圍照原。1946年7月,潭山、龍崗2鄉合併,稱為慶凱鄉,下設10保100甲,其轄管範圍與今鎮轄範圍相同。1949年8月,建立潭山區人民政府,轄管今之潭山鎮和天寶鄉。1956年撤區並鄉,境內建立潭山鄉和石橋鄉。中間幾經變動,至1983年12月復稱潭山鄉,1985年6月改名潭山鎮。2005年底,全鎮下轄潭山、伏溪、坪上、上山田、茜槽、店上、龍崗、石橋、漢塘、找橋、逍遙、院前、中興13個行政村,羊源林場、碓下綜合開發公司2個村級單位,1個居委會,1個潭農公司,村民小組132個,自然村283個。

潭山鎮森林茂密,水川縱橫,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是個“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江南山區鎮。2005年底,全鎮共有耕地面積18961畝,其中水田18389畝,旱地572畝,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藥材、油菜等。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杉竹並茂,雜樹間生,全鎮有森林面積17.6萬畝,木材蓄積量達38.6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1800萬根。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品有鉀長石、石英石、綠桂、白雲母、瓷土、釉土,同時還有泥炭礦、花崗岩石礦、粘土礦、溫泉礦等礦種。.

2021年12月,潭山鎮被確定為第二批江西省“五型”政府建設示範鄉(鎮、街道)。

2014年7月,潭山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3年,潭山鎮上榜江西省首批百強中心鎮。

2011年4月,環境保護部授予潭山鎮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2005年10月,潭山鎮上榜第一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謙公祠

謙公祠座落於潭山鎮潭山村廟下自然村,是廟下劉氏子孫紀念明朝洪武年間,徙居廟下肇基祖劉彥謙而建,經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兩次修繕,祠堂成莊重宏大,氣勢宏偉之建築。謙公祠占地1650多平方米,坐東向

環清園

環清園座落於潭山鎮潭山村,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距今有兩百四十多年歷史,是廟下劉氏先祖為教書育人而建。解放後,政府曾在此設立潭山中心國小,辦學多年後遷走。環清園占地約八畝,園內

潭山古建築群

潭山古建築群(含潭山劉氏謙公祠、儒溪陳氏宗祠、孝子祠、善翁祠、店上劉氏宗祠、四芳翁第)宜豐潭山歷史上的街市曾在茜槽,俗有“先有劉十萬,後有潭山街”之說,岳飛抗金時期劉十萬被一把火燒光,後來就

宜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舊址

在江西省潭山鎮店上村胡家壠,原為張氏宗祠,1931年3月底成立的宜豐蘇維埃政府設此。該祠四周為磚砌封焰高牆,面闊5間,進深2棟。前為門廳,中為天井,後面是廳堂和寢室,旁有配屋與水井。今尚完好

西平院水口橋

西平院水口橋位於潭山鎮南溪村西南面入山水口。此地原有“西平禪院”,今廢。為單孔石橋,橫跨西溪。元大德四年(1300)建。橋長8.5米,寬2.74米,高3.4米,跨4.46米,拱矢比為2:1。

潭山鎮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潭山鎮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