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川鎮

洧川鎮

總得票:221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河南省
所屬城市:開封市
所屬縣/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410173
人品密度:850 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4.70 萬人
郵政編碼:153000
面積:55.3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371
車牌代碼:豫A

洧川鎮簡介

2020年9月,2020年河南省特色生態旅遊示範鎮名單出爐,洧川鎮上榜。

2016年12月,洧川鎮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2014年7月,洧川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0年11月,洧川鎮入選第四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洧川鎮位於尉氏縣的西南邊陲,東連朱曲,西接崗李,北鄰大馬,南與長葛縣隔雙洎河相望,鎮政府駐地洧川距縣城25公里。鎮境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2公里,總面積55.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積62948畝,人均耕地1.36畝。

洧川,因處於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帶而得名。戰國時分屬鄭、韓、魏三國。隋唐置洧州,唐貞觀元年州廢,宋因唐舊制。金置宋樓鎮,設惠民倉於此。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樓鎮置洧川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遷十里於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長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轄區由原來的四坊二十四保均並為八保,以後額定為編沿襲之,故過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稱。民國時期洧川縣轄六區,洧川稱城廂鎮。建國初期洧川仍設縣,1954年長葛洧川兩縣合併,洧川稱區屬長葛縣,1965年洧川公社劃歸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稱鄉,1988年改鄉稱洧川鎮。現轄35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10217戶,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餘均系漢族,共有52個姓氏。

洧川屬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帶,大部為平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北部崗陵區到東南部大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及土壤結構較為複雜,北部為沙崗屬風沙土類,西部為低洼平川多為粘土,東、南部平原多為兩合土。境內最高點在卜莊北崗海拔高度為90米,最低點在劉春桃村北海拔高度為70.3米。雙洎河為境內最大河流,又是洧川與長葛縣的分界河,流經鎮境長度17公里,但在境內流域面積不大。杜公河橫穿鎮境北部,過境長15公里,其流域面積約占洧川總面積的80%。

農業小麥、玉米是該鄉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一般穩定在5.3和1.9萬畝,平均單產達到247和292公斤。花生、棉花、菸葉為主要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分別占耕地面積的13.2%、16.3%和5.2%。1988年全鎮作物復播面積達到116498畝。複種指數為185%,糧食總產2396,5萬公斤,分別是1978年和1965年的1.7倍和3.5倍,農業總產值1500.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5%。.

洧川城隍廟

洧川城隍廟位於洧川鎮城中心路北,據《洧川縣誌》載:該廟建於明初,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順治年間又曾多次重修。廟內原有大殿五間,拜殿五間,東西廊房各二十五間,戲樓一座,寢

洧川南門

尉氏縣西南五十里之洧川鎮,金稱宋樓鎮,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縣,建國後(1965年)併入尉氏。洧川鎮歷史悠久,古風猶存,古蹟可尋。其南城門便是該鎮一大景觀。洧川城牆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

洧川鎮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洧川鎮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