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審召鎮

烏審召鎮

總得票:686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內蒙古
所屬城市:鄂爾多斯市
所屬縣/區:烏審旗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150626
郵政編碼:14300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0477
車牌代碼:蒙K

烏審召鎮簡介

2022年6月,烏審召鎮被授牌命名為平安內蒙古建設示範蘇木鄉鎮(街道)。

2021年10月,烏審召鎮上榜2021年全國千強鎮名單,排名第517位。

2020年9月,烏審召鎮上榜2019中國西部百強鎮,位列第68位。

烏審召鎮位於烏審旗東北部,東鄰圖克鎮、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鄉,西界嘎魯圖蘇本、鄂托克旗木肯淖爾鄉,南接烏蘭陶勒蓋鎮,北靠浩勒報吉鄉,全鎮東西長67.5公早,南北寬45公里,總面積1660千方公里,總人口962l人,其中少數民族3799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鎮經濟以畜牧業為基礎,以化工工業為主導,全鎮下轄5個嘎查村、8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資源

烏審召鎮境內以風積地形為主,呈梁灘沙丘相間分布狀況。近年來,在國家生態建設政策的感召下,勤勞、智慧的烏審召人民萬眾一心,團結拼搏,展開了一場全民生態建設大會戰,生態植被覆蓋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提升,2003年全填植被覆蓋率達到41%。

烏審召鎮地域遼闊,資源富集。全鎮擁有天然草牧場67萬畝,林地45萬畝,耕地1.26萬畝。境內湖泊星羅棋布,鹼資源儲量豐富,折純儲量達817萬噸,位居全國第三。此外,地下水位高,長呼、大杭輸氣管線途經該鎮,沙柳、楊柴等林沙植物總量多,都為烏審召鎮謀求經濟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歷史沿革

烏審召因駐地在烏審召廟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初,烏審召設為六區,1956年將四、五、六區合併成立了烏審召蘇木人民委員會,1953年公社化時成立烏審召人民公社,1965年被黨中央命名為“牧區大寨”,同年11月底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天同志為烏審召題詞“學習烏審召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設草原,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1966年6月中旬原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陪同馬里貴賓參觀烏審召後賦詩—首“治沙種草獲勝利,牧業農業大向前,馬里貴賓來參觀,烏審召美名天下傳”。1983年恢復為烏審旗召蘇木,1995年劃出部分地域,設立查汗淖爾鎮,2001年烏審召蘇木與查汗淖爾鎮合併更名為烏審召鎮。

烏審召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政府賜匾,正式建成召廟,後經歷次修建,最終構成擁有209座佛塔和24座小廟的宏大建築群,頂盛時期有過一千多名-。在文革期間,烏審召廟的大部分建築被毀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的宗教政策照耀下,烏審召廟已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1991年,原伊盟佛教協會成立之後,會址設在烏審召廟,這裡古樹參天,氣候怡人,以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宗教特色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觀光旅遊,將來是烏審召鎮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

-經濟發展

近年來,烏審召鎮堅持“生態立鎮、工業強鎮、開放興鎮、文化塑鎮”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03年,全鎮完成GDP3.6億元,地區稅收實現3000多萬元,其中鎮級財政收入實現872.5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0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32元。

-工業

全鎮現有大型化工企業3家,伊化集團鹼湖科學試驗站年生產能力為18萬噸,擁用固定資產1.26億元,員工1643人,主要產品有工業純鹼、工業燒鹼、食用小蘇打。蘇天化18萬噸-項目總投資3.7億元,2003年11月5日試車投產,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年可上交稅金4000萬元。亨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逐步發展壯大,己成為烏審旗民營經濟發展的典範。經過多年的建設,烏審召化工工業園區已具規模,巳初步構築起由一個中心園區、兩塊衛星園區組成的工業園區結構體系,中心園區內水、電、路、氣、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衛星園區各項配套建設也在逐步加以完善,園區向北勝科線油路已通車,向南查察線油路7月底可建成通車。

伴隨伊化集團由鹼到氣的一二次創業,今後烏審召鎮將努力構築四大體系,重點發展三大產業板塊,一是構築優勢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二是構築保障有力的基礎環境體系;三是構築日臻完善的招商引資體系;四是構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化工產業板塊、林沙產業板塊、規模化養殖產業板塊,著力做大總量,提高質量,力爭將烏審召鎮建成百萬噸級化工城。

烏審召鎮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烏審召鎮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