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宜都市

總得票:101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地區省會:湖北省
所屬城市:宜昌市
區劃代碼:2147483647
區劃代碼前6位:420581
人品密度:271 平方千米
人口數量:36.74 萬人
郵政編碼:443000
面積:1357.00 平方千米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電話區號:0717
車牌代碼:鄂E

宜都市簡介

三峽濕地·楊守敬書院三峽濕地·楊守敬書院楊守敬書院三峽濕地·楊守敬書院

湖北省宜都市位於長江中游南岸,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山林面積127萬畝,水域面積13萬畝,轄1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27個村,85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2萬人。它隸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隨著國家生產力布局由東至西轉移,宜都區位交通優勢進一步顯現。境內建有兩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只需20分鐘,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陸地、水上立體運輸網路,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運輸服務,有利於發展大進大出的工業項目。2008年,宜都市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

歷史沿革

宜都,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裡農牧漁獵。春秋戰國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後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

歷史人文

宜都人傑地靈。這裡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楊守敬在歷史地理、書法、金石、版本目錄、藏書等多個領域著述宏豐、學高品富,被日本書法界尊稱為“開山鼻祖”,今天長江三峽的名稱,就是由他所定,楊守敬紀念館就坐落在秀麗的清江之濱。宜都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個0員胡敵、湖北醫科大學創始人朱裕壁的故鄉。

自然地理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 條,均屬長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徵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於王家畈鄉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於枝城鎮的長江之渚--關洲,海拔38米,為全市最低處。

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全市土壤質地以中性為主,共有紅壤土、黃壤土、黃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青岡櫟、栓皮櫟、竹林、烏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馬桑、茅草和蕨類等。

自然資源

宜都,礦產資源貯藏豐富。現已探明煤炭儲量7500萬噸,水泥石灰石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採,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

宜都,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縣級能源生產基地之一。它地處三峽、葛洲壩和清江水電梯級開發的中心地帶,境內建有2個22萬、8個11萬伏變電站,其供電網路完備齊全、供電質量穩定可靠,可以滿足每年30億度左右的負荷量。市內還建有中南地區最大的成品油油庫,河流星羅棋布,水資源充足,對於發展那些高耗能、無污染的大型工業項目,提供了便利條件。

經濟發展

工業是宜都經濟的主體,占三分之二以上,並且將繼續充當增長的“脊樑”。作為湖北省較早的“五小”工業基地和全國鄉鎮企業中西部合作示範區,宜都傳統產品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在不斷的技術改造中表現出不俗的業績。建材、化工、醫藥、電子及農副產品加工是其主導產業。

隨著龍頭加工企業帶動,宜都農業得到了鞏固發展。全市圍繞水果、茶葉、畜牧、蔬菜、水產等特色產業,先後培育引進了8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宜昌市級2個。宜都還是全國首批園藝產品和茶葉出口示範區,農業精品名牌薈萃,像宜紅功夫茶、天然富鋅茶、松雲有機茶、波爾羊、光明柑、清江魚等,都在全國享有盛名,遠銷海內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遊資源

旅遊業正成為宜都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這裡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連於此,寫下傳芳百世的壯麗詩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連、雲霧繚繞、鍾乳萬千、潮音響徹”之妙景,號稱“巴楚第一奇洞”。梁山層巒疊翠、奇峰屹立,佛道兩教並存,香火絡繹不絕,有“南武當”之美譽。新近發現的王家畈奧陶紀石林錯落有致、姿態萬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態逼真、保存完整,是一處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科普旅遊於一體,展示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2022年3月,2022年中國百強縣發布,宜都市位列第67名。

2021年12月,2021中部百強縣排行榜出爐,宜都市位列第14。

2021年12月,2021年全國工業百強縣(市)名單出爐,宜都市位列第72位。

2021年12月,2021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名單發布,宜都市位列第70。

2021年10月,宜都市上榜2021中國康養百佳縣市第24名。

2021年10月,宜都市上榜2021年度茶業百強縣。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名單發布,宜都市名列第70。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名單發布,宜都市名列第68。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名單發布,宜都市名列第54。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名單發布,宜都市名列第48。

2021年8月,宜都市上榜2021賽迪中國百強縣,位列第77位。

2021年6月,宜都市上榜2021中國生活品質百優縣市,位列第70。

2021年5月,宜都市上榜2021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百佳縣市,位列第43。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宜都市人口數量為36.74萬人,位列宜昌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5位,位列湖北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75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464位。

2021年4月,宜都市被評為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

2021年3月,宜都市上榜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推評名單。

2021年11月,宜都市被確定為2020年度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2021年1月,宜都市上榜2020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範縣市榜第31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宜都市上榜。

2020年11月,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排行榜出爐,宜都市位列第52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宜都市入選。

2020年7月,2019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出爐,宜都市位列第78名。

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宜都市榜上有名。

2020年3月,賽迪顧問發布了2019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百強榜,宜都市位列第11名。

2019年10月,宜都市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年10月,宜都市入選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位列第70名。

2019年10月,宜都市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位列第50名。

2019年10月,宜都市入選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位列第55名。

2019年3月,宜都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湘鄂西片區)。

2019年,宜都市入選2019年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實施縣。

2018年11月,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公布,宜都市入圍

2018年10月,宜都市上榜2018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位列第71名。

2018年3月,第一批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出爐,宜都市入圍。

2017年12月,第一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名單公布,宜都市入圍。

2017年11月,宜都市上榜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往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名單發布,宜都市上榜。

2011年5月,中國科協命名宜都市這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2004年,宜都市上榜第二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和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名單。

宜都市參與的榜單

榜單名得票數排名
展開更多宜都市參與的榜單

相關卡片

  • 沒有相關數據
熱投榜單

新增卡片